分享

“探险”不等于“猎奇”,户外纪录片的突破口究竟为何?

 招家栋 2019-08-21


二十世纪初的电视荧屏上曾有过一股“探险”的风潮。

近二十年过去,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将这些影像解构,诸如野外求生吃虫子等行为被文本奇观化。鸡肉味,嘎嘣脆这样的词语一度成为了网络流行词语。

然而这种火热与它的猎奇是相伴相生的,除此之外的探险类纪录片都被以过于阳春白雪的科普被观众塞进了催眠的片单系列。而优酷新上线的探险类纪录片《十个世界尽头》,又是一种以快节奏的叙事,重新探讨“探险”。

不再猎奇的“探险” 真的能吸引观众吗?

从弗雷哈迪将镜头对准爱斯基摩人拍摄了《北方的纳努克》后,探索未知领域就已经成为了纪录片创作者天生携带的基因。被称为纪录片之父的弗雷哈迪,也将自己的毕生投入于此类纪录片的拍摄中。

事实上不仅在于镜头中,在镜头外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也推动着更多的发展,从跨越每座高峰,大洋乃至离开地球向宇宙星辰进发。探索未知领域的这一本能如本能般植入在人类的基因里。

受益于媒介工具的发展,今时今日的人们已经无需出门便可体验崇山峻岭之雄伟,海洋河流之延绵,但是穷极人力始终有不及之处。而《世界上的十个尽头》就将这“不及之处”向我们娓娓道来。

提到探险,一个标志性的节目毫无疑问是《荒野求生》,在这个系列中探险者贝尔更是被称为食物链顶端的男人。他在影片中教人们在极端环境下如何生存并且逃离,为了存活下去在极端条件下也不得不食用非常规食物如:各种昆虫,蛇蛋牛眼等。他用来形容口感的词语鸡肉味,嘎嘣脆也成为了一时的网络热词。

而《世界上的十个尽头》独特之处在于,从未有这样一部纪录片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观众在观看时会因为洞穴潜水的浑浊担忧,会和探险者一起因为前路未知而惊叹,甚至也会在地下生物被打扰时跟着恐惧。

这种真实感不仅来自于影片的视听效果,更在于它们用紧张的节奏讲述故事。在每一集的探险活动中史蒂夫都会集结起一组伙伴共同完成任务。如第二期需要划皮艇穿过布满冰山的斯克斯比松峡湾,到达北极冰缘线(海冰断裂的起点)。

整个旅程需要探险者划皮艇穿越70公里的冰川在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下保持7天的高热量消耗。在整个航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防止低温天气冻结水面,更需要注意着沿线可能因为水流而改变的航道。

这本身就是个充满悬念的故事设定,而除了这样的高难度任务以外,探险者需要不断的面对突然出现的问题,如在第二集探索格陵兰中探险小队遇到了北极熊,他们不得不燃烧照明弹击退北极熊。

即便已经到目的地附近,也要躲避冰山。整个探险内容险象环生,伴随着极其快速的剪辑使故事的推进更加不一样。

节奏奥秘在于起承转合自有速度,在本次旅程中最让人兴奋的时刻莫过于真正地到达了终点,探险者莎拉试探地踩在冰川上又高兴地蹦了下宣布着任务的完成。

队员们互相拥抱沉浸在任务完成的快乐中,此时叙述节奏变慢观众与探险者共同沉浸在喜悦中,张弛有度的节奏更加饱满地释放了所有的情绪。

要梦幻和浪漫,才能让“世界尽头”有致命吸引

在观影界对于镜头美有一句极高的评价:好看到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做壁纸。《十个世界尽头》也得到了这样的评价,跟随着史蒂夫的脚步,镜头从绿意森森再到水下世界,从白雪世界再到湛蓝海洋。

多区域多内容的探险文本,似乎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内容深度。

影片本身的声音已经有着非常强烈的表达,配乐恰到好处同期声也真切的展现了探险的过程,但是视觉效果上依然呈现出了极致的美感。

受益于航拍和水下摄影,影片从多个角度都呈现出一种优美的质感。

影片一开始热带雨林与天际相接触的绿色便席卷过来,在格陵兰群岛大片皑皑白雪伴随幽蓝的冰块也漂流而来。洞穴潜水的梦幻是最让人惊叹之处,从史蒂夫潜入水下后,世界变得缤纷美丽。所有的区域都呈现出一种翡翠般透明的质感,在幽深的绿色中也带着淡淡的蓝,这样的梦幻般的视觉效果如天堂般魅力。

除了水这一特殊质地带来的美丽之外,水下的世界生物所带来的震撼美丽也让人由衷赞叹。粉红色的小虾,盲眼的鱼都自得游着。而从鳄鱼身边游过去又再一次提醒了观众,危险往往与美丽共同伴生。

但户外影像,除了展示了人类在自然中挑战极限和罕见的自然壮阔之美,还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呢?《十个世界尽头》像打开了一个口子,更多答案也值得去“探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