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募穴

 康祥泰 2019-08-21

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

中府(肺之募穴)

【别名】膺中俞(《甲乙》);膺俞(《大成》)。

【位置】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甲乙》)

【取法】在胸壁之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距胸骨正中 线6寸,仰卧取穴。(图2-2) 【局部解剖】有胸大肌、胸小肌,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及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的中间支、第一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胸神经外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肩背痛,腹胀,呕逆,喉痹,浮肿。

【配伍举例】《千金方》中府、阳交,主喉痹;中府、间使、合谷,主面、腹肿。

《百症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剌灸法】向外斜剌0.5〜0.8寸。

【文献选摘】《大成》手足太阴之会。

《素问·水热穴论》大抒、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风门),此八者,以写胸中之热也。

天枢(大肠募)

【别名】长溪、谷门(《甲乙》)

【位置】去肓俞一寸五分,侠脐两旁各二寸陷者中。(《甲乙》)

【取法】仰卧,在脐中——神阙穴(任脉)旁开2寸取穴。

【局部解剖】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肋间动、静脉之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

【主治】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癥瘕,痢疾,泄泻,便秘,肠痈,痛经,月经不调,热甚狂言,疝气,水肿。

【配伍举例】《千金方》尺脉紧,脐下痛,……灸天枢针关元补之;天枢、丰隆、厉兑、陷谷、冲阳,主面浮肿。

《资生》天枢、外陵,主腹中尽疼;天枢、志室、肾俞,治食不化。

《集成》癥瘕肠鸣,泄痢绕脐绞痛,天枢百壮,章门、大肠俞、曲泉、曲池,对脐脊骨上三七壮,灸宜先阳后阴。

《百症赋》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文献选摘】《千金方》小便不利,……灸天枢百壮;天枢主疟振寒,热盛狂言;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

《大成》妇人女子癥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标幽赋》虚损天枢而可取。

日月(胆之募穴)

【别名】神光(《千金方》)。

【位置】在期门下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在乳头下方,当第七肋间隙取穴。

【局部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举例】《素问·奇病论》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文献选摘】《甲乙》足太阴、少阳之会。

《千金方》、《外台》等记载:日月在期门穴下五分。

京门(肾之募穴)

【别名】气府、气俞(《甲乙》)

【位置】在监骨下腰中侠脊,季胁下一寸八分。(《甲乙》)

【取法】侧卧,于侧腹部,当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局部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 ;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举例】《甲乙》腰痛不可久立仰俯,京门、行间主之。

《千金方》京门、照海,主尿黄,水道不通;京门、然谷、阴陵泉,主洞泻不化。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章门(脾之募穴,八会之一——脏会)

【别名】长平、肋髎(《甲乙》)。

【位置】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甲乙》)

【取法】在第十一浮肋游离端之下际取穴。

【局部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身瞤动、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配伍举例】《千金方》章门、石门、阴交,主奔豚上气。

《大成》大便秘结不通:章门、太白、照海。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文献选摘】《甲乙》足厥阴、少阳之会。

《千金方》吐逆,灸脾募百壮;男子腰脊冷痛,溺多白浊,灸脾募百壮。

《金鉴》痞块多灸左边。

期门(肝之募穴)

【位置】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寸五分,上直两乳。(《甲乙》)

【取法】仰卧,在锁骨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取穴。

【局部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咳喘,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配伍举例】《千金方》期门、缺盆,主胸中热,息贲胁下气上。

《大成》伤寒发狂:期门、气海、曲池;结胸:期门、肺俞。

《玉龙赋》期门、大敦能治坚痃疝气。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文献选摘】《甲乙》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伤寒论》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当刺期门。

《图翼》一妇人患伤寒热入血室,医者不识,许学士曰:大柴胡已迟,当刺期门。

《席弘赋》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尤未汗,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

《通玄指要赋》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

中极(膀胱之募穴)

【别名】气原、玉泉(《甲乙》)。

【位置】在脐下四寸。(《甲乙》)

【取法】在脐下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局部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乙状结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

【主治】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萎,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配伍举例】《资生》中极、蠡沟、漏谷、承扶、至阴,主小便不利,失精。

《大成》月水断绝:中极、肾俞、合谷、三阴交;血崩漏下:中极、子宫;小便滑数:中极、肾俞、阴陵泉;经事不调:中极、肾俞、气海、三阴交。

《集成》恶露不止:中极、阴交、石门。

《玉龙经》尸厥,中极、关元。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文献选摘】《甲乙》足三阴、任脉之会。

关元(小肠之募穴)

【别名】下纪(《素问·气穴论》);三结交(《灵枢·寒热病》);次门(《甲乙》);大中极、丹田(《资生》)。

【位置】在脐下三寸。(《灵枢·寒热病》)

【取法】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局部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中风脱症,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搔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

【配伍举例】《甲乙》气癃溺黄,关元及阴陵泉主之。

《千金方》关元、涌泉,主胞转气淋,又主小便数;关元、太溪,主泄痢不止。

《资生》关元、秩边、气海、阳纲,治小便赤涩。

《大成》肾胀偏坠,关元灸三壮,大敦二壮。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文献选摘】《甲乙》足三阴、任脉之会。

《圣惠》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扁鹊心书》并治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亦治瘰疬、破伤风。又曰: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圣惠》若怀胎,必不针。若针而落胎,胎多不出,而针外昆仑立出。灸亦良,然不及 针。

石门(三焦之募穴)

【别名】利机、精露、丹田、命门(《甲乙》)。

【位置】在脐下二寸。(《甲乙》)

【取法】在脐下2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局部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萎,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配伍举例】《千金方》石门、商丘,主少腹坚痛,下引阴中。

《圣济》血淋,灸丹田随年壮,又灸复溜五十壮,一云随年壮。

《扁鹊心书》消渴,关元、气海各三百壮。

《大成》大便不禁,丹田、大肠俞。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文献选摘】《扁鹊心书》一人患喉痹,六脉细,余为灸关元二百壮,六脉渐生。又:一妇人病虚劳,真气将脱,……余用大艾火灸关元,彼难忍痛,乃令服睡圣散三钱,复灸至一百五十壮而醒,又服又灸三百壮,……劳病亦瘥。

《丹溪心法》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故也。按,即石门,或指关元,均有补阳作用。

《甲乙》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

中脘(胃之募穴,八会之一——腑会)

【别名】上纪(《素问·气穴论》);太仓(《甲乙》)。

【位置】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甲乙》)

【取法】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于胸骨体下缘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局部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 风,产后血晕。

【配伍举例】《千金方》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中管、大陵,主目黄振寒。

《千金翳》中管、建里二穴,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

《资生》中脘、三阴交,治食不化;霍乱吐泻,……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

《聚英》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

《扁鹊心书》霍乱,……胃气大损,六脉沉细,四肢厥冷,乃真阳欲脱,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复生。

《大成》霍乱吐泻:中脘、天枢;温疟:中脘、大椎;喘息不能行:中脘、期门、上廉。

《玉龙经》黄疸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行针指要歌》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文献选摘】《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巨阙(心之募穴)

【位置】在鸠尾下一寸。(《甲乙》)

【取法】在脐上6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局部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膈,吞酸,黄疸,泄利。

【配伍举例】《千金方》巨阙、筑宾,主狂易妄言怒骂;巨阙、关冲、支沟、公孙、阴陵泉, 主霍乱。

《资生》巨阙、心俞,疗心烦;巨阙、上管,主腹胀心腹满。

《扁鹊心书》风狂,先灸巨阙五十壮,又灸心俞五十壮。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膻中(心包之募穴,八会之 气会)。

【别名】元儿(《甲乙》);上气海(《图翼》)。

【位置】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难经·三十一难》)

【取法】在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仰卧取穴。

【局部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膈,膨胀。

【配伍举例】《千金方》膻中、华盖,主短气不得息,不能言;膻中、天井,主胸心痛。

《大成》乳痈:针乳痛处、膻中、大陵、委中、少泽、俞府;无乳:膻中、少泽,此二穴神效。

《杨敬斋针灸全书》气疾痛,膻中、肺俞、气海、三里。

《百症赋》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

《行针指要歌》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文献选摘】《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厥,灸膻中二十八壮。

《难经·三十一难》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