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论文写作的语言特质

 skysun000001 2019-08-21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包括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学术论文的语言是具有特殊品质的语言。

01

显真性 — 学术论文语言表达的前提和文本目标

学术论文语言显真的特质, 表明学术论文要达到写作的根本目的, 只能依靠语言进行显现。“语言在为人的不同类型的思维和写作活动提供有效工具的同时, 也为这种思维和写作成果的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语言在学术论文里也充当了转换工具的角色, “从心理机制说, ‘转换’是从思维到语言表达的关键。转换的基础是句法规则……没有这种转换, 思维无法表现为语言。”

学术论文既然以语言显真, 首要前提是语言所表现的内容必须属于“真”, 或是“真”的研究成果。诚如有的学者所说:“学术论文的论点即学术研究的成果结论。这个结论应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 揭示客观真理, 符合客观实际, 经得起实践验证, 经得起推敲和逻辑推理。”符合如此标准的成果, 也无法不是“真”的。当然, 伪学术论文除外。

其次, 是学术论文语言所显之真, 还必然是学术之真, 必须具备学术性。所谓学术性, 是指研究、探讨的问题或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学术性在学术论文中的表现, 除指内容具专业性、语言专业术语化外, 连作者的修养也必须是专业化的。

尽管都是学术论文, 但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所显之真却有所不同。自然科学论文显示的真, 是自然界的客观真理或规律;社会科学论文揭示的真则是社会活动和现象的一般原理或客观真理。

诚然, 任何学术论文语言显示的真都是以准确反映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基础, 所采用的语言, “从狭义来讲, 是指用字用词、计量单位、公式等语言符号的准确、客观、真实。从广义上来说, 则是指文本语言在整体上力求概念明晰判断准确、逻辑推理严密、语法合乎规范、结论鲜明, 是对审美对象真实、客观的表达。所以就要求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抑或是作为审美客体的语言, 能够正确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以语言显真的学术论文, “显真度”必然是要求越高越好。学术论文不但要无歧义地显真, 精确地显真, 而且, 在字词的选用上, 还必须选用最能反映事物和现象真谛和精髓的“那一个”即唯一的字词, 以达到“增一字太长, 删一字太短”的境界。


02

抽象性 — 学术语文语言基于研究的思维过程和抽象的内容

学术论文语言的抽象性既是相对于文艺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而言, 也是相对于公文语言的庄重性而言。学术论文语言的抽象性, 可分为词汇级抽象和语法级抽象。词汇意义上抽象的词, 都是一般地、概括地表示一类事物或其属性, 词汇意义上抽象的词, 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 而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词语。比如“电脑”就表示了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各种电脑。语法意义上的抽象则是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抽象化的结果。对事物只有通过抽象概括, 才能得出普遍性本质性的东西。

学术论文语言的抽象性, 其实是来自研究或概括学术成果的思维过程所具有的抽象性, 或者说, 学术论文语言的抽象性是由研究过程的抽象思维所决定。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抽象性思维将诸研究问题的各种因素变化、作用情况搞清后再综合分析, 搞清楚各种因素之间的主次、交互影响, 看其定性定量变化的作用, 从而抓住并揭示出其内在变化的规律。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过程的内在本质规律。既然“思维本身就是言语过程、编码过程 ”, 那么 , 抽象思维必然“编码”、产生出抽象语言, 是思维的抽象性导致了语言的抽象性。

学术论文的理论性和语言的抽象性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谓理论, 是人们从社会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既然是学术论文无疑要达到相当的理论高度, 而这有高度的理论又必然得经由抽象概括才可能产生, 其间的认识过程必然是经由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 最终才把比较复杂的事物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加以表述, 如此经由抽象概括产生的语言, 不可能不具有抽象性。

学术论文语言之所以具抽象性, 还在于其表达的学术内容具有抽象性, 并且表达如此具有抽象性的语言只能是“学术的语言, 专业化的语言, 小众化的语言”, 一般而言, 学术论文表现的越是高精尖专业领域的内容, 其专业性就越强, 内容也必然越抽象, 相应表达的语言的抽象性也会越强。那些理论建树超前的学术论文, 更是高度抽象如同“阳春白雪”。比如爱因斯坦的的质能公式E=MC2就是高度抽象的它的产生经由了复杂的数理推导, 蕴含了丰富的抽象内涵和外延, 即便是纯专业人士, 懂得者也不多。

有学者认为, 学术论文是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理论性“四性”并具的文体, “学术性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科学性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推理合乎逻辑;创造性, 是指学术研究的成果要有新意, 要有发展;理论性, 主要是指论文作者思维的理论性、论文结论的理论性和论文表达的论证性。”由此可见, 学术论文的“四性”不仅都需依赖抽象思维, 都须依赖判断、推理归纳和演绎等思维形式, 而且最终的研究成果还要依靠具抽象性的语言进行表达。

虽然学术论文的语言具有抽象性, 但是并不表明所有的学术论文的“抽象度”都会相同。一般来说, 自然科学论文的抽象度高, 其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强, 甚至多数还要依靠数学原理、数理符号作为语言去概括、揭示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 揭示客观真理和规律, 而社会科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相比, 在语言表达上, 会更多些直觉思维, 数理逻辑推理相对较少, 甚至没有, 提出的观点、得出的结论, 还可能带模糊性或不可确定性, 远没有自然科学论文那样精确, 抽象度无疑也较低, 即便如此, 社会科学论文的语言也仍具有抽象性。


03

精确性 — 学术论文语言准确与经济的表现

学术论文具有的科学性, 决定了其语言表达必须思维严密, 推论合乎逻辑, 表述准确, 要达到如此的要求, 其语言必然会体现出精确性。

学术论文语言的精确性, 是学术论文对语言“达意”的最基本的要求。

学术论文语言的精确性, 首先体现为文字表意的准确。

学术论文语言表意的准确, 是指要选用最恰当、最能说明观点的词语入文, 最忠实地表达观点和问题, 而且, 语言表达的内容必须严格符合客观事实、客观标准和客观规律。例如, 学术论文中的概念, 被视作是科学思维的细胞, 对学术论文中概念的表述, 包括对其外延和内涵的界定, 都需要非常明确、准确和确定。如果学术论文的言语表述不准确, 不但在达意上会打折扣, 甚至还可能与想表达的意思背道而驰。

学术论文语言的准确, 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必须无歧义地表达。作者对学术思想和观点的语言表达绝不能似是而非, 绝对不能打任何折扣。所用的语言, 除需遵循语法规则造句, 遵循语法规则展开议论, 如果需要叙述, 也一般是用直叙, 绝不能采用夸张、通感和暗示等文学修辞手法, 以免语意曲折隐晦、模棱含糊、似是而非。

学术论文的语言要实现无歧义地表达, 需要符合两个要求: 一是语言要明晰, 不晦涩。要选用含义确定的词语, 不用冷僻或生造的词语, 确保词语的通俗易懂。二是语言表述必须符合逻辑。

学术论文语言的精确性, 其次表现为语言的简洁。简洁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为前提。语言要达到简洁, 就必须选用简单朴素的语言, 简明扼要, 用语经济, 言简意赅, 惜字如金。少一个词能说清楚就绝不多用一个词, 少一句话能写明白就不多用一句话。

学术论文语言的简洁性, 并不是指文章的篇幅一定要短。简洁性仅是对语言品格的要求。学术论文和一般议论文相比, 字数可能都会稍长。有的社会科学论文, 数字都在万言以上。如果言之有物, 语言精确, 说理透彻, 论证严密, 层次清晰, 言之有物, 长也并无什么不好。

学术论文语言的精确性, 其三是表现为适应语言表达科学性的要求。表达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所阐述的知识、理论的准确性, 不夸大也不缩小。其次, 必须结构清晰严谨, 不摆花架子, 不求生动和变化。再次, 还表现在语言精确、明晰。

由于学术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体, 所以学术论文语言的精确性, 主要展示在“论理”上, 但也不排除精当的叙述和说明 , 这种精当的叙述应是概括性、交代性的, 可以称之为“概叙”和“概说”。概叙是概括介绍客观事实和情况;概说则是概括地提出观点与主张, 概括地说明、说理。

还应该说明的是, 尽管学术论文语言的精确性“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简洁, 是对现实逻辑关系最完美的概括。”, 但也存在一个“精确度”的问题。

学术论文的精确度, 离不开采用数理公式的和非数理公式这两类语言。为了更精确地表达, 能够用数理公式的都要采用数理公式, 很显然, 假如“公式用文字去表达反而会很蹩脚因为无法用最简洁的文字语言去涵盖这样丰富的含义。简洁而不简单, 这是语言的美, 更是学术论文语言符号的魅力。”

一般说来, 语言以数理方式为主的自然科学论文, 语言的精确度要比社会科学论文的高。


04

论证性 — 学术论文语言基于逻辑思维的论证手段的表现

论证性是学术论文的言说手段, 是以已知为真的判断去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任何论证都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构成。没有论证性, 就不可能会有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的论证性必须依靠逻辑思维。王力教授认为:“撰写论文,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 如果没有科学头脑, 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 也就是逻辑的头脑。”

运用逻辑思维的“学术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它的理论性, 体现在概念、判断等组成的推理体系上, 也体现在论证过程的各种表达形态上。”没有深透的论证过程, 就不会有理论性;唯有通过深透的论证, 学术论文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运用逻辑思维的学术论文的论证性, 有三个突出体现:一是体现为研究论证过程的逻辑性或科学性, “研究中的科学性, 就是先用归纳, 再用演绎, 不能反过来, 要从大量具体的材料去归纳, 从个别到一般。以归纳为基础, 再作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对结论还要多设疑问, 反复思考论证。凡是先有结论再找材料的研究, 都是反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论证推理体现出严密性。“推理的严密主要是指论证的严密逻辑性。在论证上要求学术论文作者具有较娴熟的论证能力, 论据与论点有机联系而无懈可击。假想推断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三是结论必须经得起逻辑论证推敲。“学术论文除了思维的理论性和结论的理论性外, 它还必须对结论展开逻辑的精密的论证, 以达到无懈可击、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基于逻辑思维的论证方法, 主要有引证法、分析法、例证法和比较法等。所谓引证法是引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原理、定义、定律、尽人皆知的常理, 以及经典作家、名人名言等作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证法常用直接证明、诠释证明、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引申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分析法, 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 对所包含的事理进行分析, 揭示其内在的结构与本质及其逻辑联系, 使论点得到证明和深化的论证方法。例证法是以客观事实、实验结果、统计结果、照片图表等作为论据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属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 它是由个别 (论据) 到一般 (论点 ) 的逻辑推理过程。比较法就是俗称“货比货”的方法, 即运用与论题同类、相似、相近或相对的事物或观点作论据, 通过比较说理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比较法通常运用的逻辑思维有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和推理思维。

学术论文的论证也不是语言和材料越繁杂越好, 同样存在个度即“论证度”的问题, 这也是论证要符合得体性的问题, 诚然, 论证的得体性离不开论题的正确、论据的客观。

学术论文论证的得体与一般实用文书语言的得体性不同。“实用文书语言的得体性指的是要适应相应的语言环境, 是根据行文目的、内容、对象, 恰当地使用语言的策略。实用文书语言的得体性需做到符合三个要求:一是语言适应文种; 二是语言要适应受文对象;三是语言适应特定的场合。”

学术论文的论证过程总体来说是一个“自圆其说”已有观点的过程, 但不排除在论证过程之中也有新观点催化。朱光潜先生就说过“写成的字句往往可以成为思想的刺激剂。我有时本来已把一段话预先想好, 可是把它写下来时, 新的意思常常源源而来, 结果须把预定的一段话完全改过。普通所谓‘由文生情’与‘兴会淋漓’, 大半在这种时机发现。”诚然在论证过程中催化的新观点, 也必须通过相应的论证才有可能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 有的自然科学学术论文提出的科学预测、科学猜想, 在论文中只能以数理逻辑、数理推论的方式而证明, 有的, 则需要依据新设计的科学实验或待出现的自然现象而检验 (比如关于光线在通过强引力场附近时会发生弯曲的重要预言) , 如此的“结论”通常被称为科学预言。


05

准模式性 — 学术论文语言的文本格式和逻辑框架形态

“学术论文的文体结构目前已基本形成一个固定化、规范化的模式, 在语言表达的层次结构上呈现出公式化和模式化的倾向。”总体来看, 学术论文语言的准模式性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首先, 从大的方面看, 学术论文语言的准模式性, 与受文化制约的语言规范有关。任何语种学术论文的语言文字, 无疑都应该是规范的, 而且, “文字的使用具有统一和规范语言的作用, 同时最集中也最鲜明地体现着这种语言的文化特性。使用一种文字进行写作, 也就意味着从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要将接受这种文字所具有的文化特性的制约。”的确, 任何语言都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模式性的, 最典型的证据就是不同的语言相应都有自己的语法规范, 可以说, 正是语法规范决定了语言具有一定程度的模式性。

其次, 学术论文语言的准模式性, 也受到接受美学的影响甚至制约。接受美学要求学术论文要从受众出发, 从接受出发, 因此, 要求文本格式和逻辑框架都必须最有利于读者接受, 以求能够建立最方便地实现交流的模式, 这是上策, “因为写作应当在形式上建立起读写双方可以实现交流的通道, 因此写作形式 (或称文本结构) 往往是与人们普遍拥有的思维形式 ( 或称思维结构 ) 相一致的”由此可知, 学术论文语言的准模式性, 必然会选择基于实现最便捷交流的“通道”, 这无疑是学术论文实现撰写与阅读最便捷、效果最好的策略。

具体来说, 学术论文语言的准模式性, 已在两个方面达到了利于读者接受的需要:一是作为以议论为主要语言方式的学术论文, 在语言表现的主题、材料、题材、布局、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已有了符合议论文的文本格式和逻辑框架, 这既是写作规则使然, 也是约定俗成的结构, 同时, 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现行的学术论文文体结构中的引言、正文和结论, 这典型的三段式体例实际上也是论文的开头、主体和结尾, 从逻辑关系上, 的确很利于读者接受;二是学术论文的标题、作者与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 这些形式要素也已是固定的和规范的。

其三, 是学术论文语言的准模式性同样也有个度即“准模式度”的问题。本文认为, 实际上现行的学术论文的准模式性的度, 已由我国现行的学术论文的结构和编写格式的强制性规定所规范。国家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我国现行的学术论文的结构和编排规则基本以《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为依据,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也实行了国家标准。由此可见, 学术论文的文体结构和编排规范, 已上升到了政府作出了规范的层面, 由如此标准的文本结构形式所决定的学术论文语言的准模式性, 是显而易见的。

文章来源:《写作》(上旬刊)2014年3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