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yingpn 2019-08-21
       不知是何原因想起了苏州拙政园,屈指算来距上次造访至今也有近三十个年头了。于是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游览。五月八日早上,乘上公交后计算着时间在车上买好了去苏州的火车票,在自动取票机取票后即刻就上车了。到苏州站乘公交很快就到了拙政园。现在出行确实方便,前后两个小时加上18.5元的交通费就已经站在拙政园的大门口了。并不比游览同城的有些景点费时费力,也比去年的自驾省心许多。有了这次的经历我思衬着还将去苏州的其它地方看看。
    据拙政园官网介绍: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入得园内,我漫无目的的随行,轻松而又惬意。时而东走西瞧,时而蹭听导游介绍。以下这些照片基本是按照我游览的顺序拍摄的(有些地方还没拍到),回来后又在网上查阅了些资料。满足了我自身愿望的同时也乐同大家分享。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缀云峰:缀云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内有拙政园全景图。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绿漪亭: 又名劝耕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大荷花池的东北角,东边山岛之背面,小亭又是分隔东部和中部长廊之端头。这里北倚界墙,南瞰水池和东边山岛。亭西沿着池北的土岸,一溜排着的桃红柳绿伴着小路直通西部,靠界墙则是竹林掩映,极富江南水乡的野趣。绿漪亭是这一带唯一的小筑,亭方形攒尖顶,小巧而端方,使人想起水乡路旁的休息小亭。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榭内有精美的雕花门窗和玲珑的假山石。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倚玉轩: 又称南轩,位于远香堂西侧临池,是四周带廊的三开间小轩主向朝西,与旱船香洲隔水相望。步下三级石阶向北,即是兰曲平桥,去荷风四面亭;向南有游廊,通向小飞虹廊桥。这一带曲廊弯环回转,形成一曲尺形的小庭院,院内原先植青竹数十竿。青竹在诗人笔下有碧玉之美称。成园之初,文徵明《拙政园图咏》中曾有“倚楹碧玉万竿长”之句,轩之得名亦源自此。小轩东廊直接主厅北边的大月台,与之成倚角之势,是拙政园中部名景之一。轩内有一奇特的灵璧石。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香洲:  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满园秀色,令人心爽。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

徵观楼:江南一带民船,每每于后舱上建楼,故徵观楼即香洲上层。古文“徵”与“澄”通。徵观即“澄怀观道”之意。这楼靠近园西部,白色,二层,四望景色俱入画,以前为园主休息怡养之处。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李鸿章之弟李鸿裔当年游园曾留诗云:“柳浪接双亭,荷风来四面。”很恰当地道出了当年风景设计的立意,小亭也得名于此。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上层为见山楼,原名隐梦楼,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园中美景尽收眼底。底层从廊桥进入,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这也是这幢楼的与众不同之处。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小沧浪: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小沧浪”。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之意。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与谁同坐轩:是拙政园中重要景点之一,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轩依水而建,东南朝向,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该轩题额为清姚孟起的隶书“与谁同坐轩”,款署为“凤生姚孟起”,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倒影楼: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倒影如画景色绝佳。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为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景。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一条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贴着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随水飘浮。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盆景园:在拙政园西部,隔着浮翠阁、留听阁,用竹篱笆围出一片平坦的空地,里面陈列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艺术品,其中有许多是苏派盆景的精品,被称为“名园瑰宝”。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拙政园的“借景”:从东园进入中园,站在梧竹幽居西侧,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水面,以及远处的苏州北寺塔,这看似在园中的一座宝塔,其实相距园林2500多米之外。这是拙政园设计者的精彩一笔,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手法的典范。拙政园的这一经典景观,几乎所有的导游都会在此处讲解和引导游客观赏,是不容错过的地方之一。同样,在拙政园里的“宜两亭”也同样使用了“借景”的手法。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江苏:苏州拙政园随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