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 何歆造墙记(三)

 风吟楼 2019-08-21

 

 何歆造墙记(三

 作者:彭妙艳  

行政手段的得力,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就特别强烈。五家为伍的封火墙建设,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仅仅徽州古城里面,就建了二千多道。
与此同时,府属的黟县、休宁县、绩溪县、婺源县和祁门县各个县城,所建起的更有几千道。


有文章记及何歆敦促各县城同时启动封火墙建设的情状:“道里稍远涉者,君不能遍,则属通守陈君性之分理之,各有次第,民乃踊跃从事。不期月,城内外墙以道计者,二千有奇;其各都鄙亦奉令,惟谨随。所在俱不下千有途道。”这位姓名叫陈性之的通判,在贯彻领导筑墙行动上,其雷厉风行,卓有成效,也是可圈可点的。


数千道突出屋顶的封火墙的建成,首先让人看到的是让所有城乡聚落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气。而其实用性的显现,更彰示了策划者为民初心的良善与可行。文献记载,就在几千道封火墙建起之后不久,徽州城内又发生了一起火灾。然而这起来势汹汹的火灾,却因为发生在经过封火墙建设的屋舍上,而被高耸的封火墙拦住,“灾不越五家而止”。目睹这场火灾的百姓,看到“火墙一筑,足以御患于千百载者”的实效。眼见为实,使他们从怀疑、犹豫到主动自觉,封火墙遂在徽州六县范围广泛应用,成为徽州建筑中最为醒目的标志,最为可靠的防火设置。为感谢何歆对于徽州的贡献,当地的一些群众,甚至把这道耸起在眼前,护佑着生活安宁的墙壁,称为“何公墙”。


最初的封火墙也许是非常简陋、朴素的——就只是在山墙上顺着屋面的坡度挺出的一堵墙而已。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徽州文化繁荣和徽商财力反哺的双重支持下,它的形象在不断嬗变和丰富。
“徽屋”随着经济发展而由联排向着独座院落转化过程中,“五家为伍”的模式也被移植到院落的山墙建造上来。重道崇儒的徽州人,给原来仅仅具备预防火患的这道高墙,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形式也不复单一,由单阶、两阶、三阶而提升到四阶乃至五阶,装饰也多样化起来。印斗式、坐吻式、朝笏式各呈其美。而且给予每一阶次注入不同的含义,如五阶者称“五岳朝天”,别具一种气韵。


正是在这些内涵的支持下,粉墙黛瓦之上错落有致、高大明朗的这些不同造型,使本来单调、呆板、冰冷的墙体充满了能量、活力和灵气,包孕着无穷的美感。支撑起古老徽州文雅、大气的风格。
后来人们还发现,这些儿依势而建的屋宇封火墙,宛若扬鬃腾飞的烈马,举凡参加科举者、经商者,都似乎可以从中感受到马到功成的鼓舞。而一个村落的道道山墙,就构成了万马奔腾的气势,其勃勃生气,鼓舞着居人奔发争先,建功立业。于是,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就把这墙改称“马头墙”。


无论使用什么名称,寄托什么期望,再作什么创新。徽州的这道独特的墙,就是何歆的发明,何歆的首创。而其出于爱民初心的这一创造,辉煌了徽州的历史,也光荣了它的声名,并且作用着它的未来。于是,懂得感恩的徽州人,非但记其墙名于何公,而且在正德元年(1506),任期已满上京述职的时候,于府城万山上立亭树碑,记公之不朽。而且还在府城“十大太守祠”中供奉其神位,建“遗爱祠”以专祀。
心怀人民,有所作为的人物,永远不会被人民所忘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