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史第16集 诸子百家(3)

 陆一2 2019-08-21

中国通史第16集 诸子百家(3)

        河南省灵宝县函谷关,为了防止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在函谷关口贴出了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这天,赵国的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要入关,关吏说:你可以入关,但是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说:我骑的白马不是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问: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住了,公孙龙说:白是指颜色而言,马是指名称,名称和颜色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不是马,关吏被公孙龙的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居然放他的马过关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但是白马非马,确实是使公孙龙名声大噪的命题,公孙龙的理论力图把物体的慨念和物体本身区分开来,其中包含了逻辑学方面的探索。

        北京密云古为燕国渔阳郡,邹衍辅佐燕昭王,他是一位主张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的学者,邹衍喜欢谈天事,创建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后来被用为王朝更迭的理论依据,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邹衍在总结了前人对地理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推理想象,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假说—大九州说。他认为中国叫赤县神州,在中国之外,还有九个像赤县神州一样大的州合成一个大州,而这样的大州又有九个,周围有大瀛海环绕, 这才是八极,在那里才有八个方面的终极之处,中国只是整个大九州中的八十一分之一,邹衍的大九州说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学者对世界思考。

        每年的农历8月27,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基本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而在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最为热烈。自汉代开始,在祭祀孔子的时候,开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有战国的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人,这些陪祀者数量最为庞大的时候有一百五多人,他们或者和孔子同处大成殿或者列于大成殿东西厢房之中,一起享受后人的朝圣。然而当人们把最繁盛的香火供奉给万世师表的孔子,以及诸多儒家大贤的时候,更多的人却没有注意到,可以比肩亚圣孟子的大儒荀子,却不在其中,荀子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学宫长,是当时最知名的儒者,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然而荀子没有出现的孔庙配享的塑像中,并不是疏忽,而是他的主张,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长久没有得到认可。

        荀子名荀况,是赵国人,出身法家人物辈出的三晋,荀子却心向儒学,也是因为出身三晋,荀子的儒学有了不同寻常的法治的色彩,他也更看到了人性之恶,和孟子提出性善论,讲究仁爱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使人向善。正因为如此,所以需要礼义来教导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所以礼法是统治的要义,统治者的要隆礼重法,以外在的法规来规范人民。荀子一改儒家的是古非今,缅怀上古的做法,反对法先王的说法,提出法后王,这是他的思想带有了因时变革、与时俱进的特点。

        事实上,荀子的性恶论,只是他不能配享孔庙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荀子教出来的一个学生,数千年来一直被儒家所诟病。他们的名字是李斯和韩非,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和老师荀子一样,韩非子的学说也融合了诸家之长,不过在取向上,韩非子抛弃了老师倡导的礼义,转而宣传法治,成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没有法令,即使是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也不能治理好国家;而受到法令的约束,即使是桀纣那样的暴君,也不会把国家乱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而且,像尧舜那样的圣君百年难遇,像桀纣那样的暴君也是世所罕见,大部分的国君都是中人之资,一个中等的国君,守着法来治理国家,就好比一个笨拙的工匠守着规矩尺寸来做工,怎么也是大致不差的。韩非提出君主的极端专治,减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儒家培养两个学生,是法家的大人物,法家是百家争鸣的终结者。

        战国法家反对思想自由,但是法家本身却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对自然、人性、政治,社会等做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法家的政治实践,让其学术思想逐渐落实成为一种在当时看来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诸子百家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于千古流传的丰富典籍,而且绵延不绝的影响历代文坛士林,他们一起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独特风貌,塑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以及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