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戈宝栋:被人淡忘了的乐谱——工尺谱

 老茶树ieh6s3ds 2019-08-22

被人淡忘了的乐谱-工尺谱

戈宝栋

古代的乐曲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一种是直接传授。但是直接传授的面很小,只有直接接触到本人,才有可能,要能既多且广的传授只有依靠乐谱。唯有乐谱,才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我国古代最早只有五个音阶:宫商角羽徵。即1(多)、2(来)、3(米)、5(唆)、6(啦)五个音。到了南北朝时代(公元6世纪)佛教东渐才传入中国两个半音符变徵(4)(法)和变宫(7西)完成了七个音,与现在的一样。这种传播也是通过直接传授和乐谱的方式推广开来的。

宋朝的词原来都是为歌曲编的歌词,也有谱记下来的。可惜今天已经无人认识,就不能吟唱了。但是谱还在。古琴也有曲谱流传,但不普及,只有弹古琴的人识。

在现在流行的简谱之前,我国通行的是'工尺谱',可惜如今识者也不多了,是被人们淡忘的一种曲谱了。在我们的前辈,如今年轻人的上上代,简谱(1、2、3、4、5…)还没有普及时,'工尺谱'曾经流行在戏曲界。如今在昆曲的曲友中尚有一定的市场。他们还在印行'工尺谱'的昆曲谱子。北京现在还流行一种地方话'里(lie)格(get)仑(Lin)'也就是相当于简谱中的'多来米',意思就是不要'耍花腔'。上海话叫'调腔花'。就是来源于哼京剧的腔调。

'工尺谱'是由上、尺、工、凡、六、五、乙代表简谱中的1(多)、2(来)、3(米)、4(法)、5(唆)、6(啦)、7(西)七个音符。如果在每个字旁加一个单人旁就是高八度的发声音符。如果在每个字的末尾带一小钩就是此音的低八度。六、五、乙则分别改为合、四、一。节奏则用板眼记号'、'、'x'、'.'、'0'、'^'等表示。唱曲时非常着重'板眼',强拍击板,次强和弱拍以鼓签敲鼓或按鼓表示。符号以'x'代表板,以'0'或'.'代表眼。当然比现在通用的简谱的直视效果差。但是这种记谱方法也有比简谱好的地方,简谱的学唱过程是先学曲调后填词,那是以字就腔;而'工尺谱'首先看到的是词,然后根据词来谱腔,那是以腔就字。

我写此文,目的不是向大家推广'工尺谱',而是让大家作为知识来了解'工尺谱'。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尝试读读工尺谱,或者可以追溯原始腔式。

《戈宝栋戏曲文集》

京剧道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