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

 仗梦行天下 2019-08-22

      这次,请从一座座桥中品味绍兴吧!坑坑洼洼的印迹、斑驳的苔藓,当脚步轻轻落在青石板上,闭上眼睛细心体会,那些流逝的时光就会象电影片段一样在脑海中浮现。不仅仅只有鲁迅的百草园、孔乙己的茴香豆和咸亨酒店的黄酒,在这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里,桥才是它的骨。

 古纤道上的运河往事

      “嘿......唷!嘿......唷!”阳光下,纤夫弯着腰,弓着背,一步一步奋力地拉着纤绳,带动商船缓缓前行。汗水顺着纤夫的额头淌下来,划过黝黑的皮肤,落到青石板上,发出“啪嗒”的声响,而这微弱的声音立刻就被埋没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商贾小贩、书生小姐就在“细长”的纤道桥上演绎着古绍兴的生活。华灯初上时,运河的水面更是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中国的桥里,大概也只有古纤道桥可以用“细长”来形容了。它其实更象一条路,只不过建在水上。我行走在这条800多米长的“水路”上,脚下的运河正被太阳晃得发出耀眼的光芒。于是,曾经的繁华近在眼前,清晰地如昨天一般。

      2007年5月,从北京南下杭州,再一路东行。我想从古桥中寻找有关绍兴的片段。

      古纤道桥沿着运河不断向前伸展,时而两面临水,时而一面临岸。相当年,南宋高宗赵构的御驾龙舟也一路从杭州走到这里。公元1130年,按照“绍(承继)祚(国统)中兴”的意思,赵构把越州改称为绍兴府,作为南宋的临时首都,据说这是绍兴地名的由来。

      路基是由条石砌成的一个个石墩,高出水面半米左右。墩与墩之间,连着石板,中间的孔就成为小型桥洞,足有281个之多。绍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十分充沛,不得不考虑洪水的冲击力。多“孔”同时放水通行,可以减少风浪对桥墩的冲击力,起到保护作用。这让我不禁想起大禹。他所采取的疏导法,已经在古纤道上得到应用。而大禹其实也应该算是“绍兴人”。史料记载,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在绍兴大会诸侯、论功行赏,死后就长眠在会稽山麓。古纤道桥也是来往舟船的避风港。每隔几十米就含有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拱桥。每当运河上骤起风浪,船只便纷纷在桥洞下躲避,免遭倾覆。

      唐代中后期,绍兴的瓷器、丝绸、茶叶、黄酒被大量运销外地,陆上交通运输已不能适应需要,古纤道就是在急需要发展水路运输的情况下开始砌筑的。而我此刻只想知道这一路究竟飘过了多少酒香与茶香,在运河的河底淤泥里,是不是还可以找到散落的瓷器碎片?

      清代的诗人齐召南为古纤道的迷人风光倾倒,发出“白玉长堤路”的赞叹。这条“白玉长堤路”是通往水道迷宫的捷径吗?擦身而过的轻舟如同梭子在绿色的锦缎上编织出美丽的线条。如果京杭大运河至今仍然畅通,我大概可以逍遥地坐着乌篷船回北京,欣赏一路风景吧。

一座桥搞定三条河

      乌篷船是绍兴传统的水上交通工具,船身不大,只有几米长,通常可坐4-6人。船身大部分被船篷遮住,船篷用烟烧的桐油漆成黑色,绍兴方言称黑为乌,因而取名为乌篷船。船篷用竹片竹丝编成,中间夹着竹片,呈半圆形,可以随意挪动。千万别小看它们的作用,遇到下雨的时候,把两边的船篷一遮,管他刮风下雨,吹不到也淋不着。船夫头戴乌毡帽,手划桨掌握方向,脚下也划桨,推动船前行,这种手脚并用的驾船方式也是一种“功夫”。

      虽然坐船不能回北京,乌篷船可以把我带到下一座桥。绍兴水系发达,水多,所以桥多。据说,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桥3.71座,而世界闻名的水城威尼斯每平方公里不过才有桥0.67座。绍兴城乡桥梁密度是威尼斯的5.5倍,堪称世界之最。也因为桥多,才有“越人善筑桥梁”的结论,比如可以轻松搞定在3条河上建一座桥的任务。

      沿着稽山河走,远远地就望见了八字桥。足够颠覆你对桥的印象,因为通过它,你可以去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800多年前,稽山河由南向北,两条无名河自西向东,三河在此相汇,三条街也于此交错,却没有架设桥梁,行人过岸全靠舟船摆渡。相传当时有八位义士慷慨捐资,建桥解难。那时候,造桥可是一件十分了不得的在事。

      怎样做才能既解决三条河流的架桥问题,又节约资金?工匠们选择在这三条河流汇合处建造了这座桥梁。

      这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让这座桥兼跨三河,有一组主副桥梁组成。主桥东西走向,分别在两侧再分出两个相反方向的落坡桥,东端主桥石台阶向南北两方向落坡,桥西端石台阶又从西南两方向落坡,东端南落坡与西端南落坡的下面各有一个桥洞,为副桥。东南端落坡与西端南落坡相对成八字形,故名八字桥。

      我也按照周作人先生在《乌篷船》里说的,“坐在船上,抱着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慢慢摇晃过去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白墙黑瓦。居住夺老街巷里的人们,有的隔河拉着家常,有的在河里浣洗衣服,有的正伺弄心爱的花草,江南的风情,尽在不言中。

青石板,私家定制

      如果说,纵横的河道是绍兴的马路,那么古桥就是一个个路口,根据马路的大小而改变形态,有的轻盈如驭水欲飞的仙子,有的古朴浑厚如一位耄耋老者。有的只有一块斑驳的青石板,细雨和足迹甚至把石板打磨出光泽,横铺街河,也是一座极简的石板桥。

      怀着好奇,我踱过长三四米,宽不过半米的青石板,继续往小巷的深处探去,却意外地发现里面庭院深深,厅堂里摆放着画卷、桌椅,空气中有兰花的暗香。原来石板可以通达一户人家,而这座桥也只为这家服务。脑中飞快地闪现两个字“定制”。只知道从服饰到家具可以“定制”,没想到一块青石板也可以成为一家“专属”的桥,后者技高一筹。

      年代久了,古桥也有了故事。在绍兴,“题扇桥”的故事早就老幼皆知: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任会稽(古代绍兴的称呼)内史,每天都要走过一座小桥,看见桥头有个老婆婆的六角竹扇难卖,有心要做件好事,拿起笔就要在扇上题字。老婆婆怕涂坏扇子,一把夺过:你在上面涂了墨,扇子还会有人要吗?王羲之说:我题过字的扇子能卖个好价钱呢!于是老婆婆将信将疑地让王羲之在扇子上面题了字。结果自然是扇子被抢购一空。老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巴。她就每天堵在桥头要求题扇,桥从此得名。

      因南宋诗人陆游一句:“伤心桥下春波绿”得名的“春波桥”刻录着陆游与唐婉的爱情;而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不小心把一颗宝珠掉落到桥下的小河里,就有了“宝珠桥”的名字。这些历史故事已经浓缩成一座座石桥,等我们与桥相遇的那刻再慢慢讲述。

      “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社戏。......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当我在城市广场看到新建的戏台,一下子就想起来了鲁迅先生的《社戏》。

      社戏,简单地说就是民间祭社演出的戏文。绍兴水乡社戏的戏台,往往跨河而立,或背河停岸,因此人们称其为“水乡舞台”,这些戏台多与石桥依傍,因高耸的石桥既利于彼岸如潮的观众聚散,而且也是天然和稳实的“看楼”。

      桥的作用不仅发挥在“社戏”上,对绍兴人来说,石桥早就超出了“交通”的概念,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位于城里闹市的小江桥,桥栏里还凿有精致的石椅,专供人们休闲憩息。早市未散,长桌条凳的茶馆里已热闹非凡。

      据说,绍兴的安昌古镇还有迎亲过桥的习俗,这可能由绍兴城里“出嫁过三桥”的旧习演变过来。旧时绍兴人嫁女儿,新娘坐的花桥一定要在城内的福禄、万安、如意三座桥上去绕一圈,其用意大约是为了讨取吉祥平安的彩头。

      然而,在我的眼中,更多的人把古桥当成了自己的后院:在桥栏上晒霉干菜也好,晒被子也好,或者坐在桥头乘凉,又或许是为了占据高处放风筝,这些古桥都好像自家的后院那么熟悉。如果你想知道有关桥的历史和故事,不妨放慢脚步,在桥上坐一会,和桥生活在一起的人最懂桥,他们会告诉你雕刻在桥上的美好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