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五代十国的君主里,朱温是对三农问题最为关注的一个。他狠抓农业生产,奖励农耕,并采取宽容的政策,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一点,他的老对头李存勖,就远远不如他。作为一介草莽,能够意识到民众和土地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实在难能可贵。由于朱温的重视,中原一带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据《旧五代史?食货志序》记载:“梁祖之开国也,属黄巢大乱之后,以夷门一镇,外严烽候,内辟污莱,厉以耕桑,薄以租赋。士虽苦战,民皆乐输,二纪之间,俄成霸业。及末帝与庄宗对垒于河上,河南之民,虽困于辇运,亦未流亡,其义无他,盖赋敛轻而丘园可恋故也。” 可以看到,正是有了朱温的惠民亲民政策,才有了后梁的基业。而朱温重视农业生产、与民休息的大方针,竟然泽被子孙后代。战争中,河南百姓没有大量逃亡,成为居无定所的难民,便是朱温的功德。 除此之外,朱温还懂得约束功臣。您知道,不论哪一朝哪一代,开国之初,总会有人居功自傲,后梁也不例外。 崔 沂 (?~?) 唐代大臣。字德润。今聊城市人。举进士。初为监察补阙,昭宗时累迁谏议大夫。唐亡,入后梁为御史司宪。擢礼部尚书。贞明中充西京副留守。后梁亡,入后唐为左丞,判吏部尚书铨选司,谪石州司马。明宗即位后,复为左丞,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年70岁,赠太子少傅。 后梁的左金吾大将军寇彦卿,深得朱温器重。某天,寇彦卿入朝,途中有人未能及时避让,便被他的随从扔到栏杆外面,当场就摔了个七窍流血。当时的法官(御史司宪)崔沂挺硬气,向朱温提出要求:“彦卿杀人阙下,请论如法。” 最后,在崔沂的坚持下,朱温还是惩罚了爱将。为此,寇彦卿怀恨在心,并扬言说:“谁要献上崔沂首级,赏一万串铜钱。” 崔沂没办法,只好向朱温汇报。于是,朱温派人给寇彦卿捎了个口信:你要是敢动崔沂一根毫毛,我一定要你好看! (五代乃乱世。何谓乱世?好人不得生,坏人行千里。白骨露于野,高堂酒肉臭。今日读到《新五代史 梁臣传 寇彦卿》,却发现,原来很多事,都是我们想当然。说话那日,寇彦卿去上朝,经过天津桥的时候,有个小民梁现见了大官的仪仗队居然不躲开——《旧五代史》里写的是“有老人误冲其趋道”,也就是不小心,没躲赢,冲撞了宼老爷。不必说,自有前方开道的小兵们,正好遇上给老爷拍马屁的机会——为何如何说?因寇彦卿“怙宠作威,好诛杀”——老爷喜杀人,下人还不投其所好?于是,把个可怜的梁现抬起来,往桥板上撞死——《旧五代史》里说是落桥而死——反正,是死了。 人杀了,乍办?前面不说他好诛杀吗?那估计也是在战场上如此,平日里,还是不能乱来的。然错已犯下,下人的做错事,老大得担待着啊——于是,到朱温那里自首。估计说些,皇上,今天我手下把个不识相的打死了,我来投案,请您处罚。朱温很喜欢他啊,因为他做事,最称朱温意了。于是,有心放过他,罚酒三杯,也就算了——大概说的是,人都死了,赔点钱算了。 寇彦卿也是这么想的。哪知道,有个不识相的御史,叫崔沂的,竟然据此弹劾他,要依法办事。朱温被他搞得没办法。要知道,古代皇帝们,再混账,也希望人家说他是明君啊,且越混账的越喜欢明君两字啊。何况也还是有那么点主见的朱温呢?被崔沂搞得没办法,只好降了寇彦卿的职,以平御史之怒。当然,这是暂时之计,后来,又给他升官——要知道,朱温可是把寇彦卿当成上天派来襄助他的三个人之一啊! 乱世之中,为何大家都想做皇帝呢?因为,世上真只有那么一个人,无论犯了什么罪,都不是罪。而其他人,哪怕再受恩宠,犯了罪,也总有不怕死的,要把你搞下台——当然,我们又知道,很多例子说明,那些想把权臣搞下台的御史们,有时自身难保,被皇帝借他人头以迷惑权臣,待到权臣倒下,再来平反追封在史书上留下个不怕死的美名。) 客观地说,朱温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比较公正,也比较合情合理。他没有因为寇彦卿有功,就打压秉公执法的崔沂。在这一方面,朱温比李自成强了好几倍。李自成打进北京以后,任由功臣胡作非为。两相比较,李自成就像一只掉进米缸的老鼠,而朱温,则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朱温约束功臣有无成效呢?《资治通鉴》给出了答案:“时功臣骄横,由是稍肃。” 对于处理军队和地方的关系,朱温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保证地方行政的顺利,朱温给手下将领下达了命令:不论军阶多高,有多少人马,在政务方面,一律听从地方官员管理和安排。有了朱温的“最高命令”,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发生纷争的概率,减小了许多。这样一来,权责分明,自然有利于后梁的安定团结。 其实,令朱温成就霸业的,除了狡猾,更多的则是他正确的治国方略。如果不是时局混乱和无休止的窝里斗,后梁的国祚,也许会更久一些。 ![]() 徐温问将于严可求,可求荐周本。乃以本为西南面行营招讨应援使,将兵七千救高安。本以前攻苏州无功,〔事见上四月。〕称疾不出,可求即其卧内强起之。本曰:「苏州之役,敌不能胜我,但主将权轻耳。今必见用,愿毋置副贰乃可。」可求许之。本曰:「楚人为全讽声援耳,非欲取高安也。吾败全讽,援兵必还。」乃疾趣象牙潭。过洪州。刘威欲犒军,本不肯留,或曰:「全讽兵强,君宜观形势然后进。」本曰:「贼众十倍于我,我军闻之必惧,不若乘其锐而用之。」 27秋,七月,甲子,以刘守光为燕王。 28梁兵克丹州,擒王行思。 29商州刺史李稠驱士民西走,〔将奔蜀也。〕将吏追斩之,推都押牙李玟主州事。 30庚午,改佑国军曰永平。〔开平元年徙佑国军于长安,今改曰永平。〕 31河东兵寇晋州,抄掠至尧祠而去。〔尧都平阳,有祠在汾城东十里东原上。平阳,唐为临汾县,晋州所治也。〕 32癸酉,帝发陕州;乙亥,至洛阳,寝疾。 33初,帝召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欲使督诸将攻潞州,以前兖海留后王班为留后,镇襄州。师厚屡为班言牙兵王求等凶悍,宜备之,班自恃左右有壮士,不以为意,每众辱之。戊寅,谪求戍西境,是夕,作乱,杀班,推都指挥使雍丘刘閗dòu为留后;閗伪从之,明日,与指挥使王延顺逃诣帝所。乱兵奉平淮指挥使李洪为留后,附于蜀。未几,房州刺史杨虔亦叛附于蜀。 34危全讽在象牙潭,营栅临溪,亘数十里。庚辰,周本隔溪布陈,先使羸兵尝敌;全讽兵涉溪追之,本乘其半济,纵兵击之;全讽兵大溃,自相蹂藉,溺水死者甚众,本分兵断其归路,擒全讽及将士五千人。乘胜克袁州,执刺史彭彦章,进攻吉州。〔九域志:袁州南至吉州三百一十五里。〕歙州刺史陶雅使其子敬昭及都指挥使徐章将兵袭饶、信,信州刺史危仔倡请降,〔唐僖宗中和二年,危全讽据抚州,仔倡据信州,至是皆亡。〕饶州刺史唐宝弃城走。行营都指挥使米志诚、都尉吕师造等败苑玟于上高。吉州刺史彭玕gān帅众数千人奔楚,〔唐昭宗天佑三年彭玕附楚。〕楚王殷表玕为郴州刺史,为子希范娶其女。淮南以左先锋指挥使张景思知信州,遣行营都虞侯骨言将兵五千送之。〔骨,姓也。唐初有骨仪。〕危仔倡闻兵至,奔吴越,吴越王镠以仔倡为淮南节度副使,更其姓曰元氏。〔欧史十国世家曰:钱镠恶危姓,更之曰元。〕危全讽至广陵,弘农王以其尝有德于武忠王,释之,资给甚厚。〔杨行密谥武忠。时淮南诸将议曰:「昔先王攻赵锽,全讽屡饟给吾军。」乃释之。〕八月,虔州刺史卢光稠以州附于淮南。于是江西之地尽入于杨氏。光稠亦遣使附于梁。 35甲寅,上疾小瘳,始复视朝。〔自七月乙亥寝疾,至是凡四十日。〕 36以镇国节度使康怀贞为西路行营副招讨使。 37蜀主命太子宗懿判六军,开永和府,妙选朝士为僚属。 38辛酉,均州刺史张敬方奏克房州。〔杨虔以房州附蜀见上。九域志:均州南至房州二百一十五里。〕 39岐王欲遣刘知俊将兵攻灵、夏,且约晋王使攻晋、绛。晋王引兵南下,先遣周德威等将兵出阴地关攻晋州,刺史边继威悉力固守。晋兵穿地道,陷城二十余步,城中血战拒之,一夕城复成。诏杨师厚将兵救晋州,周德威以骑扼蒙坑之险,〔蒙坑在汾水东,东西三百余里,蹊径不通。〕师厚击破之,进抵晋州,晋兵解围遁去。 40李洪寇荆南,高季昌遣其将倪可福击败之。诏马步都指挥使陈晖将兵会荆南兵讨洪。 41蜀主以御史中丞王锴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42陈晖军至襄州,李洪逆战,大败,王求死。九月,丁酉,拔其城,斩叛兵千人,执李洪、杨虔等送洛阳,斩之。 43丁未,以保义节度使王檀为潞州东面行营招讨使。 44刘守光奏遣其子中军兵马使继威安抚沧州吏民;戊申,以继威为义昌留后。 45辛亥,侍中韩建罢守太保,左仆射、同平章事杨涉罢守本官。以太常卿赵光逢为中书侍郎,翰林奉旨工部侍郎杜晓为户部侍郎,并同平章事。〔梁改翰林承旨为翰林奉旨,以庙讳诚,避嫌讳也。然「诚」字与「承」字各自翻切([fān qiē]即反切。用两个字拼切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小学》:“《考古编》谓 周顒 始有翻切,非也。” 清 顾炎武 《与人书》之四:“ 休文 之四声, 神珙 之翻切, 三代 之所未有也。” 清 龚自珍 《拟上<今方言>表》:“旁采字母翻切之旨,欲撮举一音,可以一行省音贯十八省音,可以纳十八省音於一省也。”)不同。〕晓,让能之子也。〔杜让能死国难见二百五十九卷唐昭宗景福二年。〕 46淮南遣使者张知远修好于福建;知远倨慢,闽王审知斩之,表上其书,始与淮南绝。审知性俭约,常蹑麻屦,〔[má jù]麻鞋。《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女求作布衣、麻屨,织作筐缉绩之具。” 宋 陆游 《穷居》诗:“掩书常笑城南北,麻屨还朝授拾遗。”参见“ 麻鞋 ”。〕府舍卑陋,未尝营葺。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以安。岁自海道登、莱入贡,没溺者什四五。〔自福建入贡大梁,陆行当由衢、信取饶、池界渡江,取舒、庐、寿渡淮,而后入梁境。然自信、饶至庐、寿皆属杨氏,而朱、杨为世仇,不可得而假道,故航海入贡。今自福州洋过温州洋,取台州洋过天门山入明州象山洋,过涔江,掠洌港,直东北渡大洋抵登、莱岸,风涛至险,故没溺者众。〕 47冬,十月,甲子,蜀司天监胡秀林献永昌历,行之。〔欧阳修曰:永昌历止行于其国,今亡,不复见。) 48湖州刺史高澧lǐ性凶忍,尝召州吏议曰:「吾欲尽杀百姓,可乎﹖」吏曰:「如此,租赋何从出﹖当择可杀者杀之耳。」时澧纠民为兵,有言其咨怨者,澧悉集民兵于开元寺,〔开元寺今诸州间亦有之,盖唐开元中所置也。〕绐云犒享,入则杀之;死者踰半,在外者觉之,纵火作乱。澧闭城大索,凡杀三千人。吴越王镠欲诛之,戊辰,澧以州叛附于淮南,〔高澧父子以一州之地,介居钱、杨之间,率两附以自存,为日久矣,今专附淮南,钱氏之兵至矣。〕举兵焚义和临平镇,〔九域志:杭州仁和县有临平镇。按仁和县本钱塘县,宋朝太平兴国初改钱塘县曰仁和。盖亦先有义和地名,又避太宗藩邸旧名,遂改曰仁和也。〕镠命指挥使钱镖讨之。 49十一月,甲午,帝告谢于圜丘;〔告谢者,告天而谢得天下也。按欧史,是日,日南至,徐无党注曰:不曰有事于南郊,盖比南郊礼差简。〕戊戍,大赦。 50邺王罗绍威得风痹病(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类型之一。临床表现肢体酸痛,痛而游走无定处。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风邪偏胜,而风邪易于游走所致。故《素问·痹论》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痹证。),上表称:「魏故大镇,多外兵,愿得有功重臣镇之,臣乞骸骨归第。」帝闻之,抚案动容。〔抚案动容,非矜罗绍威之病也。魏博大镇,世袭者百五十年,一旦委镇请代,出于意料之表,喜溢于中,不知手之抚、容之动也。〕己亥,以其子周翰为天雄节度副使,知府事。谓使者曰:「亟归语而主:为我强饭!如有不可讳,〔谓死也。〕当世世贵尔子孙以相报也。今使周翰领军府,尚冀尔复愈耳。」 51岐王欲取灵州以处刘知俊,且以为牧马之地,使知俊自将兵攻之。朔方节度使韩逊告急;诏镇国节度使康怀贞、感化节度使寇彦卿将兵攻邠宁以救之。怀贞等所向皆捷,克宁、衍二州,拔庆州南城,刺史李彦广出降。〔宁、庆、衍三州皆静难军巡属,岐地也。周显德五年废衍州为定平镇,隶汾州。九域志:熙宁五年以汾州定平县隶泾州,在州南六十里。〕游兵侵掠至泾州之境,刘知俊闻之,十二月,己丑,解灵州围,引兵还。帝急召贞等还,遣兵迎援于三原青谷;怀贞等还,至三水,〔三水,汉古县,唐属邠州。九域志:在州东北六十里。〕知俊遣兵据险邀之,〔薛史曰:知俊邀击怀贞等于邠州长城岭。〕左龙骧军使寿张王彦章力战,〔五代会要曰:开平元年改左、右亲随军将马军为左、右龙骧军。〕怀贞等乃得过。怀贞与裨将李德遇、许从实、王审权分道而行,皆与援兵不相值,至升平,〔唐天宝十二载分宜君置升平县,属坊州。〕刘知俊伏兵山口,怀贞大败,仅以身免,德遇等军皆没。岐王以知俊为彰义节度使,镇泾州。 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时人谓之王铁枪。 52蜀州刺史王宗弁称疾,罢归成都,杜门不出。〔王宗弁,鹿弁也,蜀主养以为子,赐姓名。〕蜀主疑其矜功怨望,加检校太保,固辞不受,谓人曰:「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吾小人,致位至此足矣,岂可求进不已乎!」蜀主嘉其志而许之,赐与有加。〔宗弁之祈闲,以蜀主之雄猜也。〕 53刘守光围沧州久不下,〔刘守光自五月攻沧州。〕执刘守文至城下示之,犹固守。城中食尽,民食菫泥,军士食人,驴马相噉鬃尾。吕兖选男女羸弱者,饲以曲裇而烹之,以给军食,谓之宰杀务。 四年〔(庚午、九一〇)〕 1春,正月,乙未,刘延祚力尽出降。时刘继威尚幼,〔刘继威,守光之子也。〕守光使大将张万进、周知裕辅之镇沧州,〔为张万进杀刘继威张本。〕以延祚及其将佐归幽州,族吕兖而释孙鹤。 兖子琦,年十五,门下客赵玉绐监刑者曰:「此吾弟也,勿妄杀。」监刑者信之,遂挈以逃。琦足痛不能行,玉负之,变姓名,乞食于路,仅而得免。琦感家门殄灭,力学自立,晋王闻其名,授代州判官。〔孙鹤终不免于诛,吕琦能自树立,天乎﹖人也!〕 2辛丑,以卢光稠为镇南留后。〔卢光稠以虔州附梁。镇南军置于洪州,时已为淮南所有。〕 3刘守光为其父仁恭请致仕,丙午,以仁恭为太师,致仕。守光寻使人潜杀其兄守文,(刘守文(?~909年),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唐末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长子,五代十国初期桀燕国皇帝刘守光的兄长,898年,被其父刘仁恭任为义昌节度使,909年,被其弟刘守光杀死。)归罪于杀者而诛之。 4二月,万全感自岐归广陵,〔前年淮南使万全感使晋及岐。〕岐王承制加弘农王兼中书令,嗣吴王,〔唐昭宗天复二年封杨行密吴王,今岐王承制加隆演嗣王。〕于是吴王赦其境内。 5高澧求救于吴,吴常州刺史李简等将兵应之,湖州将盛师友、沈行思闭城不内;澧帅麾下五千人奔吴。〔按唐昭宗干宁四年李彦徽奔淮南,钱镠取湖州。天复二年徐许乱杭州,湖州刺史高彦遣子渭入援,唐昭宣帝天佑三年彦卒,子澧代立,至是而败。〕三月癸巳,吴越王镠巡湖州,以钱镖为刺史。 6蜀太子宗懿骄暴,好陵暴旧臣。内枢密使唐道袭,蜀主之嬖臣也,太子屡谑之于朝,由是有隙,互相诉于蜀主;蜀主恐其交恶,以道袭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道袭荐宣徽北院使郑顼为内枢密使,顼受命之日,即欲按道袭昆弟盗用内库金帛。道袭惧,奏顼褊急,不可大任,丙午,出顼为果州刺史,以宣徽南院使潘炕为内枢密使。〔为宗懿杀道袭张本。〕 7夏州都指挥使高宗益作乱,杀节度使李彝昌。将吏共诛宗益,推彝昌族父蕃汉都指挥使李仁福为帅,癸丑,仁福以闻。夏,四月,甲子,以仁福为定难节度使。 8丁卯,宋州节度使衡王友谅献瑞麦,一茎三穗,帝曰:「丰年为上瑞。今宋州大水,安用此为!」诏除本县令名,遣使诘责友谅,以兖海留后惠王友能代为宋州留后。〔欧阳史职方考:梁都大梁,徙宣武节度使于宋州。薛史:开平三年五月,升宋州为宣武军节镇,仍以亳、辉、颍为属郡。〕友谅、友能,皆全昱子也。〔广王全昱,帝兄也。〕(历朝无聊之事) 9帝以晋州刺史下邑华温琪拒晋兵有功,欲赏之,会护国节度使冀王友谦上言晋、绛边河东,乞别建节镇,壬申,以晋、绛、沁三州为定昌军,以温琪为节度使。 10左金吾大将军寇彦卿入朝,至天津桥,有民不避道,投诸栏外而死。〔据欧史寇彦卿传,民姓梁名现。〕彦卿自首于帝。帝以彦卿才干有功,久在左右,命以私财遗死者家以赎罪。御史司宪崔沂〔唐高宗以御史大夫为大司宪,盖以御史执法之官,故名之。梁置御史司宪。既曰御史,复曰司宪,盖不考名官之义也。〕劾奏「彦卿杀人阙下,请论如法。」帝命彦卿分析。〔崔沂请依法论彦卿之罪,帝欲宽之,故使分析。分析者,使彦卿置对,分疏辩析梁现致死之由。〕彦卿对:「令从者举置栏外,不意误死。」帝欲以过失论,沂奏:「在法,以势力使令为首,下手为从,不得归罪从者;不鬬而故殴伤人,加伤罪一等,不得为过失。」辛巳,责授彦卿游击将军、左卫中郎将。彦卿扬言:「有得崔沂首者,赏钱万缗。」沂以白帝,帝使人谓彦卿:「崔沂有毫发伤,我当族汝!」时功臣骄横,由是稍肃。沂,沆之弟也。〔崔沆见二百五十四卷唐僖宗广明元年。〕(黑暗中亦有一丝亮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