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州 寻桥记

 仗梦行天下 2019-08-22
NO.1  福庆桥
名片:福庆桥,单孔石梁桥,和孚镇民当村安兜自然村北,文保部门年代初步断定为明代。
记不起第一次看到福庆桥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我2010年10月买车后,从乡下老家开车经民当村上湖盐公路,一转弯就看到了娇小的福庆桥惊艳地静卧在离公路不远的小河上。之后每次经过这里对我来说都是惊鸿一瞥,美艳动人。2012年新春第一天我终于下决心走近她。大年初一,我把在城里过年的父母送回乡下老家,回湖途中终于得闲,初一的阳光又是出奇地好,我决定停车去看福庆桥。其实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桥的名字,问一位急急路过的老太太,她说:大家都叫她丁丁桥,一丁丁大的桥,名字还是蛮形象和诗意的。丁丁桥是一座单孔石梁桥,桥的跨度不大,但桥面出水很高,使得桥洞几乎呈现正方形,使得整座桥虽小,但玲珑剔透,轻盈飘逸,两块桥面板都带有一定弧度,这应该是明以前湖州早期石梁桥的风格,其中南侧的桥面板是一块武康紫石(其实石头上有隐约的阴刻桥名:福庆,但前两次去也许真的是被桥美丽的造型迷惑,愣是没看出来),西侧的桥柱石也是武康石,其他石料为花岗岩,石材颜色的斑斑驳驳说明桥经过多次的修葺。桥的四周环境幽静,桥下流水清澈。东侧桥畔是一大丛枯萎的芦苇,河堤是桑地,再去过就是大片大片的稻田和遥遥的村庄。西侧为厂房占据,略显美中不足。
2月1日第二次是中午去的,天阴沉沉的,远远看去丁丁桥有点点迷离感。2月19日带着三位朋友第三次走近丁丁桥,大家也都是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小桥。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着老桥,武康石紫石泛着动人心魄的温暖光泽。


NO.2  永安桥
名片:永安桥(武康石的桥额写安定桥),单孔石拱桥,菱湖镇达民村闵家兜自然村正觉宫西侧,清道光丁酉年(1837)重建,市文保点。
家姐嫁在闵家兜,从老家前坝前往姐姐家,每次都会经过永安桥。当地人叫他麻亩桥(音),据说是桥西的田坂叫麻亩山,但桥名的发音与和孚镇北的马鸣桥一样,我怀疑这与某种的信仰有关,跟桥边的某种祭祀有关。马鸣王是养蚕人敬奉的神灵,而闵家兜一带蚕桑业历来比较发达,也是有可能的。关于桥名还有比较疑惑的是,文保部门把该桥叫做永安桥,但桥上南侧的武康石的桥额明明写着安定桥。北侧的桥名被石隙里长出的树根挡住了,没有看到。那就算叫他永安桥吧。
永安桥除桥额石等少数几块武康石外,通体基本上花岗岩,是比较典型的清代桥梁造型,拱很高,东西都有15个台阶。说明到清代拱桥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了。类似的造型的石拱桥在菱湖周围一带有很多座。但它采用的是无横铰石的分节并列砌置桥拱,这似乎又是相对古老的造拱方式,与明清后大多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拱方式不同。
永安桥周围环境相当不错,其北侧数百米为双福漾,桥下的河流应该是西南部村庄通往双福漾的主航道。桥南数十米就是一个丁字形的河口,可往南往西。永安桥畔除了东侧正觉宫和几棵大树外,均是比较原始的桑地和稻田,所以非常自然和富有田野气息。大的香樟树和宫庙和桥和谐一体,把桥衬托得更有韵味。
我去看桥的那天是正月初三(1月25日),除了中间有村民来宫里烧香放炮,热闹几分钟外,没有其他行人,四周很是安静,寒冷的早晨,光线显得柔弱无力地照着古老的石拱桥,冰冷的花岗石的桥身居然泛着暖暖的金黄色,虽然跟水乡任何一处河道一样,冬日里漂满了打蔫腐烂的水草,但那天很眷顾地在桥前留出了一大块水面,春节外面的河道里没有那些千吨航船来来往往,水很是清澈,留下很完美的拱桥的倒影,我坐在宫庙前河埠的台阶上,愣愣地看了很久,微风吹过,摇碎了桥的倒影,远处传来姐夫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
春暖花开我再来吧!

NO.3  广济桥
名片:广济桥,单孔石拱桥,菱湖达民村与和孚镇佛堂兜村交界处的莫家桥自然村,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为市级文保单位。
正月初三(1月25日)午饭后,父亲兴趣盎然地陪着我去莫家桥看广济桥。
莫家桥东去闵家兜1里路,是一个热闹的去处。广济桥东西向跨村中河流,广济桥畔就是是附近村庄的集市,买菜的、喝早茶的……也算是乡村的老街一条。
在我的印象中广济桥很高,台阶很多,查资料得知:桥高4.2米,拱高就有4米,上下台阶各19级。村中的民居就沿着水边贴着桥的两侧展开,有点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可惜是河边的垃圾多了些,装水产品的桶和箱子很随意地堆满了桥的台阶上。
桥已经远远高过一般的平房了,有一层半楼房高。坐在桥栏上嗑瓜子的小伙子好像是坐在屋顶之上。广济桥武康石、青石、花岗岩混合使用,说明桥应该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多次修葺。桥的劵睑石、望柱石、抱鼓石雕刻不错,颇有古意。此外,桥的东堍北侧有老房子一座,有着不错的墙的立面。据说桥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关注到,下次再仔细找找。
正月里小河的水质真的不错,站在桥南的水泥船上,可以看到广济桥完美的倒影。广济桥依旧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时时人来人往,看着我拍桥,调皮的小孩不停地朝我招手。真的很高兴地看到,午后的阳光下的石桥依然焕发着生命活力。傍晚时分,开车路过陆家堰,可见广济桥,遂停车看桥,桥在远处村中略带点迷离的朦胧感,隐约中依旧是人来人往。



NO.4万奎桥
名片:万奎桥,五孔石梁桥,和孚镇漾东村村委会后河上,民国二十年(1931)建。
父亲告诉我,漾东村还保存着一座老桥,叫万奎桥,就在村部后面。这让我大吃了一惊,因为2009年4月初我在漾东村里蹲点调研了一一周时间,每天进出村委会,居然没有去注意到,就在屋后的老桥?初三下午和父亲去四联村走亲戚,路过漾东村委会,原来新桥就傍着老桥造的,而且高过老桥,车子经过如果不是刻意去注意是很容易忽视掉的。回来的路上,我和父亲停车去老桥转了转。万奎桥毕竟是只有80年的历史,保存得相当完好,据说新桥造好了,村里有意将老桥拆了卖掉,但由于村民的反对,最后才作罢。五孔的万奎桥体量也不算小,可惜新桥造得太近,把东侧给堵塞了,桥失去了老石桥的通透和灵动感。村委会大楼,新按了马头墙,这是南浔区推进魅力水乡建设的“杰作”,效果如何,自有公论。桥的北边是以乡村的总管庙,桥的两边倒是非常有意思,南侧是白色村委会大楼,北侧是红色乡村庙宫,一白一红一桥,看着倒也和谐。

NO.5  五旺桥
名片:五旺桥,单孔石拱桥,明隆庆年间和清乾隆年间重修,和孚镇和孚村袁家汇中心市河的西端。2003年被列为市文保点。
老家在袁家汇东南方向,打小从思溪集镇坐轮船去湖州,过旦头,就到袁家汇码头了。上高中时候,跟着同班同学去过袁家汇,依稀记得很紧凑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样子。从此20多年虽无数次路过袁家汇,但再也没有进过袁家汇的老街区。
2012年为寻桥看桥,2月初的一天我去乡下老家接母亲和儿子回湖州,决定顺路去看看袁家汇的老桥。我把车子停在老的湖菱公路旁,站在老的水街街口,第一眼就看到了五旺桥,在早晨的朦胧逆光里静默着。
河的两边是错落有致的有着长长台阶的埠头,还有岸边新旧交杂的傍河民居,早晨的五旺桥畔极其安静,我坐在埠头上静静地看着老桥,透过老桥的桥拱,可以看到东边钟志轩老宅的灰白的墙体。四周一切安好,唯一的缺陷是桥下流水不太干净,漂浮的垃圾太多了一点。
五旺桥处事一个丁字路口,北侧是一条东西向廊棚式的走廊,南侧是一条南北向长长的巷子,巷子两次有不少老房子。从桥所使用的石材、桥的造型及雕刻来说,五旺桥可能是袁家汇最古老的拱桥了,望柱上武康石的的石狮和莲花雕刻,显得非常的古朴且风化严重。南侧东边的云卷纹的抱鼓石是太湖石,桥上使用石材的庞杂,说明了桥历经修缮,也是它悠久历史的见证。

NO.6  中兴桥
名片:中兴桥,单孔石拱桥,南北向,清道光年间重修,和孚镇和孚村袁家汇中心东西向市河的中段。2003年被列为市文保点。
中兴桥的周围环境最富有古意,桥南的西侧紧贴着钟志轩气派的老宅,钟家精致别致的家用埠头和高大灰白老墙里面和老桥极为般配。桥南的东侧也是古老的民居,连接桥的民居和钟宅之间的长长的幽深的巷子。老屋老桥老巷紧紧地连成一体,泛着霉斑的青石桥栏、淡黄的花岗岩石板、灰白的老墙、黛青的屋顶,其形态和色泽搭配很是协调,是最具原生态的江南小镇的风景。可惜的是桥北基本上是现代的二层楼的建筑了,从视觉上来说,只有一面古韵了。但在古桥日益凋敝的今天,这一面之韵也已经是非常得难能可贵了。
中兴桥栏杆和栏板为素面青石,抱鼓石和望柱均简单地以线条勾勒,具有明代的简约风格,整个桥体厚重但又不失灵动。因为冬季水浅,桥拱的下方的底座上露出水面,因为底座石向拱下突出一点,因此咋一看,中兴桥的桥拱呈现出奇特的马蹄铁形状。和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胖胖的阿拉伯数字8,又像一节饱满的花生。中兴桥毕竟在老街的中心,来来往往的人明显比五旺桥多,但大多是老人而已。

NO.7  青云桥
名片:青云桥,单孔石拱桥,东西向,清晚期重建,和孚镇和孚村袁家汇中心南北向市河的中段。2003年被列为市级文保点。
我在青云桥畔逗留的时间最长。
一则是和桥南西侧的一位浆洗衣物的中年妇女聊了很久。作为镇上久居的住户,她对我高中两位同学家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还认识我另一个我高中的女同学。她的话证实了我记忆中孙姓同学家门口的小桥就是青云桥北望的利济桥。也得知了青云桥南往西至钟志轩老宅前原先有一条小河,这也解了我老宅前有劵门洞廊棚的疑惑,因为这是水边才有的建筑样式。她说,青云桥南西侧早先有一座南北向的小桥和青云桥呈八字型的,河填了,桥也没了。
二则青云桥处,视野开阔,的确风光无限。南望是通往和孚漾的小市河,两岸几栋带廊棚的老房子连着高高的河埠头,屋旁绿树成荫。北边是一开阔水面,对岸是利济桥和总管堂一字排开。坐在桥南的河埠头上,最有趣的是可以看桥里桥,青云桥的桥拱和倒影成了最完美的画框,透过它,可以看对面的利济桥和总管堂及其在水中荡漾的倒影。桥上来来往往的老人见面亲切地打着招呼,桥边埠头不时有人来浆洗衣物或蔬菜,这是小镇千百年来固有的热闹和温情。
青云桥在袁家汇老街几座老桥里是最高的。它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大量使用太湖石(石灰岩石)这在菱湖和孚一带的古桥里,至少我看到的是第一座。桥的栏板望柱及石雕的狮子均是白色的太湖石灰岩石,非常地醒目,石雕的狮子风化已经很严重,倒更是显出别样的沧桑感。青云桥从四面看都有很好的视角,尤其是在利济桥桥上望过来,和前面开阔的水面、一排排规整的埠头、桥边栓着的小水泥船、桥畔长长廊棚的老房子、扛着农具走在高高桥顶的农人一起组成了一幅最原生态的水乡风情画。

NO9  开禧桥
名片:开禧桥,三孔石梁桥,东西向,清代重建,和孚镇和孚村泉生路东侧市河上。
开禧桥其实是一座差不多被人遗忘的老桥,镇上的人只知道叫袁家桥了,而桥面已经被铺成了水泥,不仔细看,真以为是一座破败的新桥而已。但待你走进看,发现这是一座相当不错的老桥,阴刻的字依稀可辨:重建开禧桥。从桥柱和面板的背后看得出,桥所用的石材基本为武康石,说明桥的初建年份是比较早的,桥出水也很高,而略点弧形的桥面板更说明它的年头并不短了,这至少是明以前石梁桥的形制,素面的青山桥栏板也是明朝的风格,跟小镇上几座名声在外的拱桥比,真的有点委屈了。查资料开禧为南宋皇帝宋宁宗的年号(1205-1207)。这是不是这桥的初建年代,不得而知。桥北那么长那么多台阶的河埠头也是少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