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炎燊,生于一九二二年,广东省东莞市人。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广州市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首批国家级中医培训带教老师。一九七八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一九九一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二篇,出版专著《常用方歌阐释》、《竹头木屑集》、《何炎燊临证试效方》、《双乐室医集》、《何炎燊医著选集》等。 秘方:桑叶15g,枇杷叶10g,北杏仁15g,石膏25g,甘草5g,麦门冬15g,人参10g(宜用西洋参,另炖服),阿胶(烊)12g,火麻仁25g(代替胡麻)。痰多加川贝母12g,天竺黄12g;喘咳无力加五味子10g;神情烦躁,舌绛或舌尖多红色小粒,为肺性脑病之先兆,加安宫牛黄丸1-2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两至三次服用。 病例:李某,男,65岁。退休职工,一向嗜烟久嗽,十年前经某医院诊断为:肺心病失代偿期。用中西药物治疗不效,并濒危。患者骨瘦如柴,面色暗晦,发热三十八点五度,喘咳痰鸣,呼长吸短,呈三凹征,神烦错语,颈动脉怒张,下肢浮肿,口唇指甲发绀,舌瘦干红,苔燥如沙,舌尖多红色小粒,脉浮细数,结代频发早搏。辩证为:肺叶焦枯,化源将涸,而邪热内陷心营危候。临床应用本方治疗:上方加川贝母10g,天竺黄10g,玄参20g,海蛤壳20g,五味子10g,和服安宫牛黄丸一枚。服用三剂后,能安静入睡,喘咳渐减。仍用此方加减治之数月,诸症悉除告痊愈,后用平补肺脾肾收功。随访五年无复发。 方解:本方具有清燥润肺,益气救津之功。主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属外邪诱发,本虚标实患者。症见:身热,咳喘无力,呼长吸短,声低神烦,口渴,舌干红苔燥,脉浮数虚大。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独特而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献方人:何炎燊 国家级名老中医师 备注:古今度量衡对照: 一、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1、618-907年(唐朝):一升=0.5914市升;一升=59.4毫升;一斤=19.1市两;一两=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