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对于曹操更是再熟悉不过,他的名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被后人诟病,“奸雄”这一标签,他是无论如何也撕不下来了。然而,与曹操同时期的许劭曾当面评价曹操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或许这才是对曹操最公正的评价。 世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跟孔子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如果将奸雄的标签从曹操身上撕下,其实他有许多让人欣赏的方面。评价一个人,我们都需要真实客观。 
- 1 - 能屈能伸,不逞一时之能 众所周知,曹操与汉献帝在仪式上已经没什么两样,就差一个'皇帝“的名号。当然,曹操也不会称帝,因为他太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当时的皇帝只是曹操的“牵线木偶”,而各种实际的好处曹操可是一样都不落下。如上下安插自己的人,把曹家的女儿嫁给皇帝,用皇帝的命令把其他诸侯赶走,扩大自己的领地。要知道,“枪打出头鸟”,多少仁人义士被暗地里的手段,一辈子有委屈难伸张。曹操这辈子没称帝,说了那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他真正实现了,做人低调隐忍,摆正位置,有了大出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得无比英勇。赤壁之战,曹操输了也一笑置之。被刘备打汉中时,也轻松地走了。还有荥阳之战,勇敢打董卓,输了还骂了个爽。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能屈能伸,善于适应,掌握好进退妥协的尺度之人。曹操的文学造诣非常深,刘备和孙权与他相比只能是莽夫。曹操精通诗赋歌词,是建安风骨的文坛领袖。《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都是流芳百世的佳作。另外曹操还精通音乐和围棋之术,堪称才华横溢。曹操的人才管理哲学,也堪称典范。曹操好色,人尽皆知,似乎一直是想娶哪个就娶哪个。其实,他也有重情的一面。结发夫妻丁夫人弃他而去,他念念不忘;卞夫人出身歌姬,曹操却不计前嫌,与她相濡以沫,并封其为王后。出宛城偶遇张绣的婶娘邹氏,曹操为战乱给女人造成的伤害而落泪。尹夫人和杜夫人都曾是他人之妻,被曹操纳为侧室后,曹操不仅对二人宠爱有加,还将他们的孩子视如己出,抚养成人。曹操最让人佩服的事情,就是将蔡文姬从匈奴人那里重金赎出,可以说曹操对女人的重情,比视女人为衣服的刘备强。曹操打仗打得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战争之中,能够巧用计谋,突破常规,出其不意。为了打胜仗,遵循“兵不厌诈”这一条,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世人皆称曹操为“奸雄”,因此曹操在打仗中所用的计谋,皆被贴上了“奸诈”的标签,而忽略了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如果你仔细去看东汉末年那一段历史,你会发现,比曹操坏的人大有人在。只不过曹操的“奸”太出名,以致于他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智慧被世人带有色眼镜过滤了。曹操还有一个被世人诟病的地方,在于随意杀人,理由却荒唐可笑。这也证实了曹操的“狠”和“绝”。他做事彻底,“宁可我负天下人,毋用天下人负我”绝不是浪得虚名的。曹操,除了是一代奸雄,也是一代枭雄,他身上那种“面对逆境,永不言败”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赤壁之战中,他的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他仅带着数十骑狼狈逃跑。在败逃途中,曹操居然狂笑三次,笑刘备无能,居然不在此最佳地势设伏?身处绝境竟还能笑出声来,绝非常人所能为之。曹操也许只有一个意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人还在,回到青冀两州,再招兵买马,图谋发展,何愁不能东山再起?正因为有这个信念的支撑,所以他才会在败途中发出朗朗笑声。并不是特意要偏袒曹操,美化曹操,只是感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未免太带个人色彩了,他把刘备写得过于仁义,把曹操写得过于奸诈,其实生于乱世,谁又是绝对干干净净呢?所谓的仁义,也有虚伪的一面;所谓的奸诈,也有真情的一面。历史的书写,到底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谎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