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孩子的智商并不高,却考上了北京大学

 QDLF888 2019-08-22

    朋友邀请我们喝了一顿庆功酒。他家的孩子今年被北京大学录取了。不是我的孩子,我没有朋友那么高兴,我到时希望以这孩子为榜样,分享一些教育心得,让后续高考的后生也能进步一些。

        朋友说他家的孩子论记忆力应该一般吧,死记硬背的东西别人很快就记住了,他需要反复强化才能记住,中国当下的教育考试,记忆力部分应该占50%以上吧,一个记忆力不占优势的考生能考取697分这么高的分数,连朋友都感到不可思议。朋友当初的期望是能过211线就行。

             由于2家经常走动,孩子小时候的表现我也是看在眼里,该生考试成绩一直很好,但没想到能好到考上北大,那种学校可是千分之一以上的录取几率,也就是超过几百个里挑一了。  

    小伙子的独立能力方面只能说还行,在城市长大,除了学习,也就平常打打球,至于自己能野外独立生存,这个真没有。这孩子也就在我们地级市周边转了转,最多也就2小时的车程。他学习的自律性还是不错的。

   朋友自身没多少文化,日常生活最多是以体力换取报酬。所以家长希望孩子能脱离体力劳动的苦海,因为他看到他公司的白领,工作轻松且赚大钱,自己卖力气,受管制,遭呵斥还不挣钱,深知读书才是上升的出路。    据他说,他和老婆其他什么事上,家庭很难达成一致,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全家高度一致和谐,再贵都舍得投。关键孩子自身也争气。

  考上北大,不用说指定具备一些我们该学习的特征。他生活的周边都要挖掘一下,万一适合我们的孩子呢。

理解定义,贯通定义

       一般人的学习,尤其是理科,都是先记住定义,然后通过做题,巩固定义,朋友的孩子要比别人做的多一些,他是先推导定义,尤其是数学,他不仅能自己通过不同的方式推导出定理,还能对定义进行阐发和理解。 他自己说做题的目的是理解定义,若知道定义的来龙去脉,掌握定义的核心实质,数学厚厚的几本也就变成了几页纸而已。实际上这孩子达到的程度远超我们的描述。不仅能把定义的页码记得清楚,连定义的关联和扩展都能如数家珍。 别人家的孩子要做很多的题才能理解定义的深度和广度,人家是通过一种对定义的深度和广度的推导而屏蔽了题海。这可能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有幸被他掌握了。

         以上的方法说成是独立思考能力也行,说成是他自律能力也可以,高考的题型是标准的,教材是统一的,大纲是一致的,知识的掌握只有一个效率问题。他的记忆力并不很突出,远不是那种过目不忘的孩子,高分我觉得只是找到了正确的知识接受能力,这种能力又恰好和出题人暗合了。这可能是他考取北大的要因吧。 

      提前安排时间  

    孩子的英语是从小就开始了,各种英语补习班,从幼儿园就开始辅导,小学基本具备口语能力,初中能掌握3000多单词,高中据他自己说能认识5000-5500个常用词汇,也就是高中已经达到了英语5级水平。  英语这科看上去于他的记忆力来说并不占优,应该是弱课,但家长提前布局,反而成了拉分的科目。  这才是我们其他家长忽略的最大问题,孩子学习的时间没有提前安排好,都攒在高中3年突击,这不是很愚蠢的事吗。一组不怎么有文化的家长,有这么深度的思考安排,教育看来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作息时间并无差别

      作息时间的安排方面, 没看出有什么特别,城市的孩子都很拼,晚上学到11点-12点是经常的。 电视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对孩子已经形不成吸引力,他家的电视据朋友说,一年能开几次能数过来的。   电视剧更是鱼目混杂,这孩子也偶尔看过,但并不迷恋。各种娱乐歌星,记不住几个熟悉的面孔,就算问他青少年当红的偶像,他也是支吾半天,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孩子的动手能力是被逼出来的,我朋友靠出力气挣钱的,中午,晚上回家没有规定的时间,或早或晚,孩子的母亲工作时间也不固定,早上一家人能一起吃顿早饭,中午晚上基本各吃各的。    孩子很早就学会了自己炒菜,自己做饭。 能独立包水饺,炸油条,北方的那种很薄的单饼,孩子做的很不错。 这些我都尝过,味道还行。

    也可能是知识来源于生活吧,唯一的不同是我们常人不能从生活中悟出什么,有人能领会贯通,能从自然从亲身的实践中悟出些什么吧。

     没有过高的智商

       由于我长期研究周易,买的书也比较多,各种研究易学的著作、学术论文填满了一个书橱,朋友来我家总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高看我一眼。上初中有一段时间,朋友让这孩子跟我学周易,我耐心的教了一段时间,发现这孩子学得很认真,但兴趣不大,当我对一句话深入阐发易理,这孩子听的很茫然,在国语或哲理这方面,或者准确说古汉语这方面,这孩子并不具备超人一等的智商,常人以上吧。也就是其他方面的书可能读的多一些,但还只能局限于有限的范围,从他家看,也就几本有限的文学书籍,大多还是青少年普及本。比那个诗词横溢的武亦姝差了不止一个等级吧。

    家长的教育

            孩子的父亲讲不出什么深刻的大道理,在孩子低落的时候。只能说,你爸是出大力的,向上的阶梯攀不上了,想出人头你爸是没指望了。  倒是孩子在农村的奶奶不糊涂,总是灌输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人穷点没什么,认准的事别停下来,别把自己的未来想得太窄了,你是个天才,你只是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孩子每次从农村回来,好像打了鸡血一样能保持很长时间的干劲。 我猜想,是不是家里有个明白事理的老人,更能出人才呢?

    我总是在反思,在智商差不多的前提下,家长们个人对生活事件的提炼,并通过提炼感悟,上升到理的层次,再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更能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吧。  思想专注会不会才是进步的合理途径呢?

       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的“习”和“时”是不是我们没理解透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