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脉诊法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

 悟疗田振有 2019-08-22

乡村医生田振有整理


遍诊法

遍诊法:主要载于《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目:一者天, 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 应九野.故人有三都,都有九候,以决死 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丽除邪痰."不 同部位的经脉搏动,代表着不同的临床意 义,故掌握每候的部位及其脏腑分属,可有 助于分析和诊断局部和全身曲病变.

上部(头部):天,两额之动脉(太阳穴),诊头颅病.:地,两颊之动脉(巨器穴),诊口齿病.:人,耳前之动脉(耳门穴),诊耳目病.

中部(手部):天,寸口挠骨动脉(经渠,太渊),诊肺病.地,大指次指间挠动脉(合谷穴),诊胸中病.人,掌后锐骨尺 动脉(神门穴),诊心病.

下部(足部).天,大腿内侧上部(五里穴,妇人取太冲穴),诊肝病.地,内踝 后跟骨傍动脉(太豁溪),诊肾病.人,大 腿内侧前上方(箕门穴,候胃气用冲阳溪 穴),诊脾胃之病.


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是诊察颈人迎、手寸口、足跌阳三个部位的脉象变化以推测病情的一种方法。这种诊法由汉代张仲景所倡导,又主要见于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故后世常称为仲景三部诊脉法。

三部,指人迎(颈侧动脉)、寸口(桡动脉)、跌阳(足背动脉)三个诊脉部位而言。其中以人迎、跌阳候胃气的变化,主要用于寸口无脉及病人危重之时;而寸口脉则主要侯十二经及脏腑之气的变化,尤多用于全身性疾病的诊断。


寸口诊法

来源:独取寸口,出《难经·一难》。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指单独诊寸口脉,可诊知全身疾患。独取寸口脉,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在病变时反应较敏感容易感知,所以从寸口脉象变化既可了解机体正气盛衰和营卫气血运行情况,又可判断病邪对脏腑的影响。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其相配脏腑为

左寸候心(膻中);

左关候肝、胆(膈);

左尺候肾(小腹);

右寸候肺(胸);

右关候脾胃;

右尺候肾(小腹)。

脉诊的时间以清晨为最佳,病人正坐或正卧,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脉枕。切脉时用中指按在关脉部位,食指按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尺脉部位。医生常用指力的轻重体察脉象的变化。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