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6人跳《梁祝》,美轮美奂,精彩至极!

 老林37 2019-08-22

《梁祝》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小提琴版的《化蝶》谁都听过,但这版杂技舞蹈《永远的化蝶》令人眼前一亮,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演员魏葆华、吴正丹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对破茧而出的蝶,真是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喜欢的朋友记得收藏和分给更多人欣赏哦~

魏葆华 吴正丹杂技舞蹈《永远的化蝶


在臂膀上跳舞的东方美女天鹅 

她,百折不挠,历经无数次的失败,挥洒数不尽的血汗,捧回了“杂技界的奥斯卡奖”;她,执着创新,将最细腻柔美的芭蕾舞艺术与最惊险刺激的杂技艺术融为一体,被誉为“东方天鹅”……她就是杂技艺术家吴正丹。

 6岁学艺 9岁夺冠 

1987年,我6岁。有一天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沈阳体育运动学校体操队招生的广告,想到电视画面中的小朋友们每天都在蹦啊跳的,心里羡慕不已,于是就任性地要求爸妈为我报名。

面试那天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三四个老师坐成一排,分别测试考生身体的柔韧性、软开度、爆发力等等。我那时候还不到30斤,又小又瘦,比同龄人要矮半头。虽然我的柔韧性测试成绩比较理想,但是到了爆发力测试的时候,老师让我从下往上蹦,我根本蹦不起来,弹跳力很差,尽管我使劲地想表现自己,却依然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本以为毫无希望了,结果阴差阳错,在考试现场,我却被艺术体操队的老师看上了。那一年有1000多个小朋友参加考试,最终只有二十几个被录取。我很感谢我的启蒙老师,如果不是她在那一瞬间看中了我,我这一生很可能就与艺术无缘了。

到了艺术体操队我才发现,我个头最矮、年龄最小。可是我很要强,练得再累也不叫苦,腿压得再高也不喊痛。周末回家时,妈妈看到我背上压腰后的淤青,心疼地流下了眼泪,爸爸也不像刚得知我被录取时那样兴高采烈。他们劝我说:“姑娘,算了吧,别练了。”当时我还是咬着牙没松口。谁让这条路是自己选的呢!那时候我立志要拿辽宁省冠军,觉得那就是最厉害的了。爸爸妈妈见我意志坚定,也就同意了。由于我训练认真刻苦,一年后就入选沈阳体育学院艺术体操队,两年后调入辽宁省艺术体操队。进入省队之后,我的技术一直在同龄队友中名列前茅,并且从9岁开始,我连续参加了3次辽宁省比赛,而且每次都是冠军。

然而,我一直都不长个子,比同龄孩子要矮半头,老师担心我长不高,觉得我的潜力不大。就这样,我被艺术体操队淘汰了。这对11岁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告别了令我痴迷的艺术体操,我转到了技巧队进行混合双人项目的训练。

到了技巧队,我发现除了要克服恐高,还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加全面的能力和素质。首先是最基本的倒立、跟斗,我从未接触过。另外就是身体的控制能力,既要有很好的软度,又要有很强的力度。而我从艺术体操改行过来较晚,很多技巧运动员从很小就开始训练,这对于“半路出家”的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此外,我还要继续控制体重。记得那个时候我每天都不能吃饱,连水也不敢多喝。最艰难的时期是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连喝凉水都会增体重。每天除了大量技术动作的训练,还要进行最少1小时的“燃脂运动”——跑步,跑完了还要马上倒立。至于什么时候下来,不是看时间到了没有,而是要计算从额头上滴到地面的汗珠数量,一般要滴100滴汗,我才能从“反转的世界”恢复正常。

 青梅竹马 搭档一生 

其实,在6岁那年刚进沈阳市体校时,我就认识了魏葆华。几年后,我们意外地在辽宁省技巧队相遇,并在11岁的时候和他成为搭档,没想到这一搭就是一辈子。

魏葆华,吴正丹这对黄金搭档,在生活上是一对夫妻,他俩的爱情故事如同他们的事业一样传奇。

 如果瘫痪,我就娶你回家 

1987年,吴正丹6岁时,就认识了大她10岁、练习技巧的魏葆华。若干年后,两人先后上调辽宁省体操队。从此,俩人在同一个训练馆里一练就是10年。

1992年,吴正丹开始和魏葆华一起练男女混双技巧。起初,吴正丹并不那么情愿,但魏葆华如兄长般的宽厚与关怀,让她动了心,两人变得亲如兄妹一般。当吴正丹第一次踏上魏葆华的双肩,跃出一个优雅的空翻时,她心底留存了许多安全和信任的感觉。这种发自内心的信任,使他们的训练心存默契,于1995年一举夺得全国及世界青年技巧锦标赛冠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春天,在一次全国大赛中,由于失误,吴正丹从高空直直地摔了下来,当场摔晕过去。魏葆华心急如焚,在送往医院的路上,一直紧握着吴正丹的手说:“丹丹,你要挺住,你要挺住。”魏葆华在病床前守护了3天3夜,熬红了眼睛,人形憔悴。幸而这次并无大碍。当吴正丹醒来时,魏葆华说的第一句话是:“丹丹,如果你真摔成瘫痪什么的,我就娶你回家。”这话令吴正丹非常感动,时至今日,她一直记得。那时,并没因这句话,而捅破心中那层爱情的“窗户纸”。但这一摔使得他们不久双双从辽宁省技巧队“退役”。

离开运动队,两人分开各忙各的。这时的吴正丹,已是花季少女,内心隐隐泛起思恋的涟漪,她更多地想起葆华哥,想起那些一起洒下汗水、泪水的日子。母亲看出了女儿的心思,说:“丹丹,你长大啦,去找他吧,年龄大点不是问题。”

然而,魏葆华的家人却不同意,认为吴正丹年纪太小,还没定下性子,以后很难走到一起。这让魏葆华、吴正丹两人都颇觉沮丧。恰在这时,广州战士杂技团邀请他们加盟,魏葆华激动地说:“丹丹,我俩去广州,就能永远在一起。”吴正丹一听就乐了,说:“好啊,去了广州,没人能管得着,我俩想咋样就咋样。”

获得国际杂技节“金小丑”奖杯

“爱人的肩膀是我的舞台” 

刚到广州,吴正丹非常想念家人,魏葆华空闲时间都陪在她左右,时不时带着她去吃东北菜,用家乡菜博得恋人一笑。吴正丹渐渐开心许多,很快就适应了广州的环境。不到一年时间,两人在杂技艺术上突飞猛进,很快成为团里的台柱子。1998年底,杂技团结合两人的艺术特点,为他们编排了《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节目,让吴正丹在魏葆华的背部、肩上、头顶上做一系列高难度的芭蕾动作。

“爱人的肩膀是我的舞台。”吴正丹笑着说,眸子里温情脉脉。当她穿着坚硬的芭蕾舞鞋,第一次踏上魏葆华的脊背,用双足脚尖在上面转了一圈下来时,吴正丹抚摸着魏葆华背上立刻青紫的地方,哽咽着说:“我们不练了,练得我心直疼。”魏葆华却安慰她说:“没事,艺术是我们的梦想,总要有所付出。”吴正丹一次次含泪在他身上跳着芭蕾,双脚像个搅肉机磨烂了他的肩、磨破了他的头。在这段血汗交融的日子中,魏葆华的肩膀、头整天火烧火燎,痛得寝食难安,但他一声不吭,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丹丹所作的一切,我都心甘情愿。”但这不算什么,最难熬的是那无望的彷徨。那段日子,吴正丹一遍遍地在魏葆华肩上、头顶上寻找最佳支点,却又一次次摔落下来。俩人灰心丧气,任性的吴正丹会和魏葆华吵上一阵。吵够了,魏葆华说:“来吧,再试一次。”吴正丹心平气和了,眼泪一擦,就又跳上去。彼此深爱,使他们熬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终于迎来丰收的喜悦:1999年俩人获得全军文艺汇演表演一等奖;2000年在第5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荣获金狮奖。两人顿时声名鹊起,开始带着节目在世界各地演出。

吴正丹深知自己哪怕轻上一两,就会令魏葆华轻松许多,因此她偷偷地控制饮食,通常若演出时间在晚上8点,她一般不吃晚饭就表演。那天晚上,演出刚一谢幕,吴正丹浑身没劲,身子一软就倒在地上,眼睛也突然模糊,急得她哭着喊道:“葆华,我看不见了。”经医院检查是节食造成的,当魏葆华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吴正丹淡淡一笑说:“我想让你轻松一点。”

爱情的力量使他们走得很远很远:2002年,他们一举夺得被誉为杂技界“奥斯卡奖”的第26届蒙特卡罗杂技节“金小丑奖”,登上世界杂技艺术的巅峰。200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在《梁祝》委婉抒情的袅袅之音中,魏葆华、吴正丹以优雅柔美的舞姿、充盈丰沛的情感生动诠释了《化蝶》这一浪漫缠绵的故事。表演中,他们融入了彼此深深的爱恋,当演出结束后,吴正丹还陷在《化蝶》的情绪中,温柔地说:“葆华,我们结婚吧。”

很多人都问吴正丹什么时候离开杂技舞台?吴正丹说:作为一名“高龄”杂技演员,我没有给自己设定期限,希望自己能一直演下去。我希望我们的表演能够成为经典,同时为中国杂技开辟一条新路,让传统技艺和西方经典能够融合发展,让更多的中国杂技演员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从6岁学艺到结婚生子再到重返舞台,回首来时路,我最大的感受是:在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继续坚持一下,就离你的目标近了,最终会达到成功。

来源:经典流行好音乐综合自光明日报、东方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