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搓衣板、砧板里淘出260多块中医药文化“藏品”

 369蓝田书院 2019-08-22

路边妇人洗衣用的搓衣板竟然是一块医师行医匾。不忍看到这些承载中医历史的牌匾落得如此境地,一位中医人用20年的时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了260多块中医药牌匾。这些中医文化“藏品”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这些牌匾中承载着中医历史。”

在浙江省杭州广兴堂国医馆里,挂着260余块中医药牌匾,包含功德匾、医师行医匾、药店匾等种类。这些牌匾是浙江省名中医、杭州市中医院副院长詹强用了近20年的时间搜集来的。

为了找寻这些牌匾,他走遍大江南北,并前往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了解牌匾的基本知识,向文物专家讨教牌匾的收藏和修复。透过这里的每一块牌匾,都可以窥见中医药文化的变迁。

搜寻散落民间的中医药牌匾

广兴堂国医馆里的中医药牌匾年代基本集中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明清以前,医生很少有固定的行医场所,多举着布帘和药葫芦做的幌子,走街串巷为人治病。”詹强介绍,清朝以后,医生才逐渐开始单独挂牌行医,招牌挂在诊室门口吸引患者。

轻抚着这些牌匾上的痕迹,詹强感慨:“把它们一一搜集起来不容易啊。”他指着一块写着“医士师子存”的牌匾说:“这块匾、属于医师行医匾,正面是牌匾,背面曾被人当做搓衣板。”詹强将该牌匾翻了个身,露出了搓衣板的样子。

这块牌匾是多年前詹强在河南省洛阳市找到的。当时他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洗衣服,仔细一瞧,那块搓衣板背后竟然有字。他上前询问,才发现这是一块医师行医匾。“虽然在水里浸泡了多年,但这块牌匾并没有腐烂,足见这块牌匾用料之好。”詹强说,

中医药牌匾挂于楣上或墙上,不可经常摘下,要经历风吹雨打,所以对材质的要求很高,并且使用者往往有将牌匾传于子孙的想法,因此制作十分考究。

或许正因为如此,很多散落民间的中医药牌匾会被当做日常工具。詹强说,他在浙江找到的一块“张心贤男妇大小方脉”牌匾上刀痕累累,因为曾被当作砍肉砧板使用。而挂在广兴堂国医馆的最大一块药店匾——德心堂丸散膏(丹)匾,也曾被一户人家当作墙板使用。“这家人拆迁时才发现这是一块牌匾。”詹强叹息,德心堂是民国年间上海有名的老字号,这块匾原件竖起接近三层楼高,当时被人锯为4块做成了隔墙板而保留下来。牌匾现有“德心堂丸散膏丹”和“德心堂道地药材”各两块,有一块被上海藏家买走,现在馆内只有3块。

探寻牌匾背后的中医药历史

搜集了近20年的中医药牌匾,詹强也从中摸索出了一些规律。“以医生行医招牌为例,从我搜集到来看,多为窄长形竖式,民国后期有部分演变为长方形。”在他看来,中医药的命运几经沉浮,其物质载体尤其是建筑大部分被拆除或改用,流传下来的部分牌匾,是可以让人一窥中医药历史的实体。

“牌匾中承载了中医的历史。”詹强表示,这也是他开始搜集牌匾的初衷。

“这块匾上写着杏林春暖,用来赞颂医家高尚的品德和精良的医术。”詹强指着一块牌匾介绍,据《神仙传》记载,“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医德高尚,其所治愈的病人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日久郁然成林。因此,“杏林”如今成为中医的代名词之一。

“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医药牌匾中窥见文化的变迁,也能探寻到中医药的疗效。”詹强举例,比如在还没有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年代,中医外科医师们用自己的方法,治好了许多受梅花毒疮困扰的患者。“‘立起沉疴’的牌匾因此而来,用来感谢医师治好顽疾。”他说。

不久前,詹强还将这些年搜集到的牌匾集合成书《中国近代牌匾的中医药元素》,将牌匾分门别类,逐一介绍每一块牌匾都按照匾文、款式、年代、释义、材质、收集地等,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

拂去这些中医药牌匾上的尘埃,细细欣赏,正如詹强在书中所说,这些牌匾,每一块,都蕴藏着一部微型的社会史和医学史;每一块,都是一张可以深入解读的医学文化名片;每一块,都是一幅值得品味欣赏的中国书法作品。

新媒体编辑 | 罗乃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