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石
我每每移居一处,便要给居屋室题写斋名或撰书书斋联。以铭心志,自得其乐。自古文人雅士也是如此。
乡间有祖传旧宅,雕了花的门窗只能存在记忆中。我于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旧宅号“乐道草堂”。我曾回乡题了一联云:乐水乐山,眼底风光凭指点;道今道古,书中学问独关心。
父亲下放回农村,居石头寨老屋,门前有塘,翠竹绕舍。今已不存了,我谓之“石斋山房”。撰有一联云:风挠翠竹新含箨;月入清塘旧听蛙。
1982年于衡阳任秘书工作,时年18岁,住在一个旧式院子里,清静、幽雅。便命为“清雅书斋”撰鹤顶格联云:“清风一庭伴吾读;雅室子时近月寒。”
83年搬进了新办公楼,当时的房子半间作办公,半间作卧室,心里有点不快,初号“半间书屋”。有人事科长道出其中之意,便改为“半寒书屋”。后因抵制乱招工便火了“头”,84年10月调往一个边远的黄门乡下工作。行前,撰联于书屋来勉励自己。联云:“半工半读切莫半途而废;一咏一吟非一日之寒”。
谪居黄门,其居室号“墨隐庐”。题联云:“笔酣墨畅,晓月时移花影去;心旷神怡,清风且送鸟语来。”在这段日子里,工暇 亦作陶令,到也自在。
数月后,调往更为偏远的金屏山村去任职,住在一个老式木板楼上,临窗对面有一座清代戏台,周围苍松翠竹,山色秀丽,衡山可遥遥远跳。我用隶书题联云:“竹气巧携山雨过;松风暗度岳来”。
86年元月,又调回机关办公室。我用欧体题写“二度斋”悬在门额上,屋内屋外种了很多花草。每每于饭后,于花间看书读帖。那时的时光除写字外,都花在读古文上去了。一日偶有所感,撰书一联云:二度已栖迟,借问让郎,处世何为好?一杯尽可醉,幸知太白,教吾如此行。“二度”:取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意。李太白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句尤为我喜爱。
87年6月调到株洲市工作,住房年久失修,墙上被水漏成一道道的水纹来,便取名为“漏室”。即兴题书一联:悟境为心法;漏痕即我师。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不就是得益于“屋漏痕”而领悟出来的吗?
遂后,另搬了三间房子,我性好佛禅,书室取名为“印心斋”,得于禅语:“心心相印,以心传心”之意。请杭州西泠印社李伏雨先生题写斋名。房子虽然有些陈旧,有字画补壁,到也雅致。读书弄墨,偶尔焚上一盘雪梨檀香,篆烟缭绕,到是频添几分幽深。一日,作画忘睡,月正三更,兴趣正浓。偶吟一联:印心惟有三更月,下笔恨无满腹书。
印心斋楼下有一间厨房,自个儿做饭吃,虽然离集市十来米远,每每则以素菜或一二道菜下饭。杜子美云:“盘餐市远无兼味”。我离市近亦是也。因此,用颜体题“无兼味斋”名之。特撰了一联云:盘餐近市无兼味;砚墨作书有薄香”。我想:读书作画,书字治石,素菜淡饭,也足以养志了。
近年于湘江之畔置楼房,视野开阔,曰“平远堂”。燕京王镛题额。室内皆古典装修,临江有雕花园门,上置自书一匾,曰“江天一览”。亦撰有一联:明窗放眼,烟霭宛如衡岳起;静夜听江,涛声疑是洞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