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德:享受孤独吗?想要自由么?

 王兆善 2019-08-23
可怜的德国哲学家好不容易写了一本书,大家却一致反映:看不懂! 被逼无奈的德国哲学家又出了个注释本,没想到大家抓耳挠腮:还是看不懂! 欲哭无泪的德国哲学家只好不厌其烦地解释介绍,最后大家才一致反映:好像懂了。 ——赵林

康德:享受孤独吗?想要自由么?

在哲学的道路上,
任何思想家都必须经过一座桥,
这座桥就是康德。”
——俄罗斯 戈洛索夫克

“康德哲学如同一个蓄水池, 一切之前的水向它注入, 一切之后的水从它流出。” ——日本 安倍能成

18世纪,德国,哥尼斯堡。

如果当地居民,谁家的表走得不准了,那么需要做的只是蹲点到康德家门口调时间,因为每天下午四点康德会准时出门散步,这一规则行为直到卢梭《爱弥儿》的出版。

作为卢梭超级粉丝的康德,对《爱弥儿》爱不释手,以至于忘记散步。那天下午四点,教堂的钟敲响一如往常,可康德还未现身,哥尼斯堡陷入一片恐慌,大家一致以为:教堂的钟竟然坏掉了!

康德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一辈子孑然一身,全然沉浸在学问中自得其乐。他是个大器晚成的人,直到46岁的时候获得大学的教授职位,57岁时,在数月间完成了后来轰动整个哲学界、被看成是哲学巨作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享受孤独吗?想要自由么?

康德

在这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又连续发表了另外两大批判,即《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大批判”构成了康德哲学的主干。

1

我们先来说说康德的认识论

翻开西方哲学史你就知道,在康德之前,关于人类的认识问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吵吵闹闹,喋喋不休。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有“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在他们看来感觉和经验并非知识的来源,只有理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理性本身不会产生错误。

笛卡尔提出天赋观念和理性演绎法,认为上帝存在的观念、数学原理、逻辑规则、道德原则都是为人们所普遍承认的天赋观念,只要从这些天赋观念出发,经过严格逻辑推演,人类就能够获得知识,获得真理。康德将此称为“独断论”。

康德:享受孤独吗?想要自由么?

经验主义代表人物为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等,在他们看来,一切观念都是从经验认识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人们所知道的一切,除了逻辑和数学,都以感觉材料为依据。理性不依赖感觉和经验就不能给人们以现实的知识。康德将此称为“怀疑论”,因为,它怀疑一切知识的根基。

面对这些理论,康德试图做一个调和。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认为,知识以经验为开端,但同时,光有经验而没有先验的东西,同样构不成知识。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知识的构造过程有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在感性阶段,被认识的对象“自在之物”作为感性质料被放在“先验自我”空间和时间的形式之中,形成人的感性认识,这就是“现象”。

我们通常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但康德的思想却与相对论有着某种契合,把时间和空间说成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主观的感受形式。在知识的知性、理性阶段,先天思维形式会对“现象”进行综合、统一,使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

一个是作为思维的“先验自我”,一个是作为存在的“自在之物”。“先验自我”提供先天的知识形式,它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自然之物”提供经验的知识质料,它提供新的内容。这就是康德认识论的基本内涵。

康德:享受孤独吗?想要自由么?

2

依照康德的说法,人类只能认识被人类捕捉到的那一部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认识的并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本身,而是已经被我们主观“染了色”的现象。这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边形成现象,一边形成对现象的认识的过程。

人类认识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而只是能被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如此,知识不再由对象所决定,而是对象由我们的认识能力所决定。

且,对象的形式不是对象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加到对象之上的,这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至此,康德完成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

之所以说这场思想变革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正是因为在康德之前,人的观念需要围绕着观念符合对象,这种思路类似于太阳要围绕着地球转,但是康德却指出,不是观念要符合对象,而是对象需符合观念,世界是人根据自身的认识条件所认识的世界,康德的革命类似于指出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转。

如此一来,它伴随着另一个结果——不可知论,对真实存在本身“自然之物”及其规律性 的不可知。康德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则用理性把握。

康德:享受孤独吗?想要自由么?

康德曾提出大名鼎鼎的哲学概念“二律悖反”。所谓二律悖反,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同一个问题,双方各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两种学说相互矛盾,但却各自成立。

为了论证纯粹理性的不足,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列举了4组二律悖反:

 1)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2)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3)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
 4)正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在康德看来,“二律背反”的原因正是人们无法认识“自然之物”。

感性掌握事物的颜色、大小、气味等;知性掌握事物的概念和范畴。理性则不满足于感性和知性的能力限制,于是追求着无限永恒的“自然之物”。可惜,理性在认识时超越了自己的经验界限,企图通过有条件的、相对的现象知识去认识宇宙理念或物自体时,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两个命题就会必然出现矛盾冲突,也就产生了二律背反。

3

康德的纯粹理性的威力直接波及到上帝,人们靠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影像只能代表真实世界的太虚幻境,人们用有限的感官功能去体察上帝和灵魂的存在,则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是,康德尽管用纯粹理性否定了上帝,却又用实践理性使上帝死而复生。

纯粹理性讲的是人类的认识问题,实践理性讲的则是人的道德行为,即理性在道德上的功能。它的目的在于对自由的确立。康德说,正如理性在理论方面的运用是给自然界颁布自然律一样,理性在实践方面的运用就是给人颁布道德律,这种道德律恰恰体现了人的自由的本质,人有选择遵守或不遵守的权利。

之所以称之为道德律,在于不论你做什么,你都要看看这种行为的准则能不能同时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因此,道德律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普遍性,二是它始终把人作为目的来加以尊重,三是它是一条“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意志自律原则。

康德:享受孤独吗?想要自由么?

在道德观上,康德深受卢梭的影响,在他看来,决定一个行为是否道德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效果,而在于动机。一种道德的行为不仅要在客观上符合道德律,而且还要在主观上处于对道德律的敬重和热爱。如果仅仅只是在客观上被动的遵循道德法则,那么这只能叫做合法,而不能叫做道德。所以,道德要比守法高得多。

于是他有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但是,这种道德律太过阳春白雪,为了把这种理想化的道德观世俗化,他提出“至善”的理想作为实践理性的最终目的。德性是最高的善,但还不是“至善”,即最完满的善,“至善”必须包含幸福的成分在内,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

为此,康德搬出了“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上帝会根据一个人的德性来分配幸福,而这正是人们此生坚持道德的重要依据。在康德这里,上帝的立足之地就从外在的自然世界转向了内在的道德世界,这样一种内在化和道德化的宗教信仰,成为日后西方世界的传统。

康德:享受孤独吗?想要自由么?

4

“三大批判”之后,德国各大高校与思想界掀起了一阵“康德热”,德国所有高校哲学系学生必修课之一就是康德哲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确是气势磅礴,高瞻远瞩,气象万千。

康德本人如同一位兼容并包的战略家,他的学说取众家之长,摒各家之短,缜密细致地推论演绎出属于自己的庞大哲学体系。近代哲学在康德这里汇集,现代哲学又在康德这里出发。

事实上,康德提出的问题比他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而这正是康德哲学的意义所在,他提出的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如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理性与信仰,这让后来20世纪的很多哲学流派都要回到康德这里来。

康德的哲学除了气势磅礴,还有着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晦涩难懂。其实不只是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德国哲学家的作品都集体享有“晦涩”的美名。在法国,卢梭、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作品文字优美、思想震撼,书籍一经问世,立刻人人传诵,大家伙争相阅读。

康德:享受孤独吗?想要自由么?

可到了德国,可怜的德国哲学家好不容易写了一本书,大家却一致反映:看不懂!被逼无奈的德国哲学家又出了个注释本,没想到大家抓耳挠腮:还是看不懂!欲哭无泪的德国哲学家只好不厌其烦地解释介绍,最后大家才一致反映:好像懂了。

与法国哲学相比,德国哲学在文学价值上稍逊浪漫法国人一些风骚,但论起思想深刻性与体系性,严谨的德国古典哲学以大师级手笔称霸整个哲学武林,目中无敌。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体系的开端,这一体系途径费希特、谢林,在黑格尔那里达到登峰造极。这一体系规模极其庞大,内容丰富充盈,无与伦比。叔本华作为康德的忠实拥趸者也曾说:“想当哲学家,首先须得做康德门徒,不知康德者,只能算个蒙童。”

康德是个全才,除了哲学,他还通晓逻辑学、数学、物理、力学、地理、生物、神学、自然法,是“星云假说”的提出者。后世有多少人质疑这个身材矮小,只有157cm,先天不足、体质羸弱,一辈子离群索居本应孤陋寡闻的乡巴佬,究竟体内的何种力量促使他完成如此惊世傲人的三大批判,并成为一代哲学巨擘?我想,正是他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让他的内心绝对强大、绝对笃定,用全部的人生拥抱真理与自由

#哲学##赵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