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们曾经走访过上海临港海绵城市示范区,(走访详情请参见:【重磅】-全国最大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上海临港走访记),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海绵校园、海绵城市管控系统也纷纷建成,临港试点区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7月份已顺利迎接了住建部等三部委专家的现场督导,正在准备迎接最终验收。同时,改造后的临港还经受住了台风“利奇马”的考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6年4月,经国家住建部、财政部和水利部同意,上海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区位于临港,面积79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海绵城市试点地区。 01 建设中(左)和建成后(右)的雨水花园 临港试点区新、改建的海绵型道路共计36公里,其中21公里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台风暴雨中,将发挥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的作用。 临港海绵型道路建设分布图 海绵型道路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入地表,减少排入雨水管网的雨水量。雨水花园、调蓄模块等设施发挥源头蓄存作用,部分雨水在这些设施中滞留,避免全部雨水涌入雨水管道造成排水不畅,同时雨水还能在这些设施中得到净化,减轻强降雨造成的河水浑浊。植草沟、旱溪等设施发挥转输作用,增加了雨水排放的通道,将道路雨水引入道路外人工湿地、水体,避免雨水长期滞留在道路内。 以芦茂路为例,芦茂路海绵化建设采用了透水铺装、生态多孔纤维棉、雨水花园、旱溪等设施,在雨水排放口前还设置了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雨水。 芦茂路海绵城市平面布置图 芦茂路生态多孔纤维棉、雨水花园、旱溪从源头减少了雨水排入雨水管网的量,旱溪作为行泄通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量雨水被引入到旱溪内转输排出,给整个区域的排水节省了时间和空间。 ![]() ![]() “利奇马”台风期间芦茂路路面(左)及旱溪(右)实景图 环湖西一路海绵化改造工程建成实景图,该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全部采用透水铺装,道路范围内全部能够渗透消纳雨水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以及上海电机学院,实施了海绵化提升工程,结合校园内部分积水问题及景观提升需求,从源头对雨水进行削减和净化,解决积水问题的同时,减少了雨水径流入河地污染。 临港试点区新改建公园绿地500多公顷,新开河道40多公里,新增调蓄湖面51公顷,这些系统工程在平时发挥水质净化作用,同时新增水系和调蓄湖在暴雨时可为试点区提供超过90万方的调蓄容量,极大提高试点区应对暴雨的能力。 临港家园口袋公园实景图,通过湿地调蓄净化周边雨水 ![]() ![]() ![]() ![]() 春花秋色公园B2区实景图,建有大量湿塘、湿地等绿色海绵设施 ![]() ![]() “利奇马”台风期间,星空之境公园雨水进入旱溪等海绵设施,路面毫无积水 黄日港调蓄湖建成实景图,新增23公顷调蓄湖面用于接待周边区域排放雨水 中涟河(E港-S10路)新建河道 ![]() ![]() 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临港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制度,建成了包括河湖水系等蓝绿大海绵和道路、小区等中小海绵在内的完整海绵体,实现了水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智慧调度,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良好。随着临港新片区的落地,海绵城市建设将为新片区建设提供更加优越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也将为上海市以及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借鉴。 来源:海绵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