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场悟道与心学的形成(2)

 庄园主私人收藏 2019-08-23

  那么,王阳明究竟悟了什么?为什么悟了以后生命焕然一新,从此有了新的人生和新的思想呢?不能忽视的是,在此之前他也有一个长久的渐修过程,是一步一步艰难跋涉才获得真实的人生体验,真正在实践过程中确立了心性至善的本体论,才最终有了直入道体的飞跃性顿悟的。忽视了他长久跋涉的艰难心路历程,空讲“良知”“心性”“体悟”,都很难进入他的精神存在境域,也会造成自我体认的语言障碍。

  我们回过头来看,顿悟之前,他的问题意识究竟是什么?而悟道以后,他的问题意识又是什么?显然,王阳明的问题意识是如何成圣成贤,亦即如何实现生命的全部潜质并展现出应有的人格风姿。也就是说,他11岁时就在追问读书的目的究竟是考科举还是成圣成贤。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已成为追逐功名的巨大人生诱惑场域。但王阳明的回答是:读书的目的是成圣成贤,成圣成贤才是人生第一等事!第一等事即意味着在价值上必须无条件地优先,是先于其他一切目的的不可让渡的终极性目的,也是与孔孟所开创的成德的文化发展方向合辙一致的人生目的,当然也是一种先立己再立人的成己成人的生命之学,必然以人格的挺立与生命的完善为根本前提。龙场悟道后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特别强调:“诸生”应以“四事相规”,即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以此四条衡量他的早期人生,可说他都做到了。其中立志乃是人生有了明确发展方向,而生命亦因此显得充盈丰富和富有价值意义。至于勤学、改过、责善都是朝向终极目标不可或缺的实践性功夫。正是凭借勤学、改过、责善等努力,他才踏上了朝向成圣成贤终极发展方向的生命之旅。

  心学的形成,悟道之前的“小悟”

  前面说到,王阳明11岁就开始以成圣成贤为人生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是人的生命有多种层次,针对不同的层次则有不同的实现方法,而成圣成贤的方法是什么呢?如果说方法必须服务于本体,则成圣成贤的本体论依据又是什么呢?所谓本体必然是人的生命不可消解的本原性的存在依据,如果这个依据在外部世界,那我们当然要到外部世界去寻找;但如果这个依据就在人的内部世界,是不是就应该逆向性地体认内在生命向善发展的可能性呢?实际上,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各种方法都尝试过,他是实践性地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从而寻找成圣成贤的本体论根据的。

  王阳明17岁到江西娶亲,返回浙江时曾遇到大儒娄谅,娄谅明确告诉他,圣人是可学而至的。这就强化了他早年读书学圣贤的信心,并开始遍读朱熹的著作。以后又按照朱熹“一草一木皆具至理”,即外部世界的任何存在都有其“理”的说法,用“格竹”的方法来寻找成圣成贤的本体论依据。但结果是“格”了七天却毫无所获,实际是错用了“求知”的方法来代替“求道”,因为“求知”即向外求理的方法,固然能成就知识的世界,建构起知识的主体,但未必就能成就道德的世界,建构起道德的主体,即使我们要将知识的世界与道德的世界彻底打通,做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完整统一,也会产生天下万事万物的无限性与人的生命及其能认知的有限性的紧张和冲突,是不是可以逆向性地返归心体,然后凭借以约驭博的方法来以心统摄万物,在成就人的道德主体世界的同时,也不放弃知识的主体世界呢?

  因此,正是由于格竹事件的失败,王阳明才决定放弃了朱子内外求理以成圣成贤的路径,转而寻找另一条向内求理以成圣成贤的方法。可见他之所以“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乃是在朱子的路走不通的前提下,才重新返回生命内部,寻找心与理相通相契的新境界的。

  不过,王阳明用心学来实现读书学圣贤的终极目标,早在尝试走朱子学路径之前便已开始了。例如,他婚后在岳父家中揣摩书法,自谓“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实际乃是将心中之字构图成形后,再外化为笔上之字和纸上之字,而笔上之字和纸上之字本质上即是心中之字。推而广之,凡事均需先在心上做好功夫,一旦临事才能精明不乱,自有判断定力和理论主张。这与他龙场大悟后强调格物即是正心中之物一脉相通,可见大悟之前早已有了无效渐修式的小悟。至于两次会试落第,与世人均以落第为耻不同,他则以落第动心为耻,也可见他虽未放弃世间功业,但也有了超然物外的情怀。这当然也是一步一步渐修功夫才有可能契入的境界,实际已为龙场大彻大悟作了多方面的实践性准备。

  当然,最值得注意的,仍是他在绍兴阳明洞中专修静定,实际也与孟子“收放心”相通。也就是说,他将放逐或迷失在外部世界的心收回来,在消解一切可能妨碍主体性价值实现的前提下,正如康德所说的哲学意义上的“物自体”,然后又将“物自体”与现象打通,也就是彻上彻下一气贯通,从而最大化地开启了人的深邃广袤的精神世界,实现生命有体有用的全部潜能与价值。

  然而怎样“收放心”呢?从心学的功夫系统看,实际就是收念头,是将纷纭杂乱有碍心体宁静敞亮的念头收回来,真正实现最能代表人的主体性的心体。念头和心体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无数漂泊不定的念头就是心体的起用,借用西方理论术语,这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既不离人的心体,又不能等同人的心体,就如思想不是一个实体一样,心体也不是一个实体,但心体既然能展开起用为意识活动,就说明意识活动背后还有一个广袤深邃的精神世界,只有把握好这个广袤深邃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做念头的主人而不成为其奴隶。

[责任编辑:秦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