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暑 | 秋意来,暑气止,天地始肃;勤有功,宜勉力,硕果自来

 京博国学 2020-09-05

8月23日,今日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时至处暑,热情的盛夏便渐行渐远了,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不似盛夏时浓云滚滚。

此时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时节。

也如人到中年,虽不似青春时激情似火,但内心愈发丰盈与平静,和即将品尝回报的欣喜。


秋意来,暑气止,天地始肃

处暑是第二个秋天的节气,紧随“立秋”之后出场,它是二十四节气中代表“夏秋交替“的节气,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天气变化。

谚语说,“处暑处暑,热煞老鼠”,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当属西北和东北地区。

对这两天刚走出三伏的南方地区来说,仍然能感受到高温的压迫,也就是所谓的“秋老虎”。

不过,“秋老虎”只是夏天的“回光返照”,随着秋雨降下,“一层秋雨一层凉,风吹落叶满地黄。

零星的几片落叶,散在道路上,仿佛秋气肃杀,把一片片有生命的树叶折夺下来,抛弃在大地上,秋意渐深,秋味渐浓。

《逸周书集解》有言:“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处暑之后,阳气收敛,天气清肃,天地万物由春夏的勃勃生机转向萧条冷落。

为顺应自然,人们应当早睡早起,收敛神气,使情志处于安定平静之中,以缓深秋肃杀之气。

此外,由于气温变化剧烈,凡体弱者须及时添衣,强健者则要“春捂秋冻”,以凉而不寒为宜。

处暑最重要的风俗是“处暑涤心”。

在处暑这一天,古人会在家里的中庭放置一杯净水(一般是井水),过三天后再收起来,目的是为了送走暑气,也有用水净化心灵的意思,所以这个仪式叫做“处暑涤心”。

涤心,就是“洗心”。

洗尽铅华,必见真淳,如果想把世界看得清楚,就要让心保持纯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忘却浮名,沉静通彻,只做自己。


勤有功,宜勉力,硕果自来

都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一年精耕细作,把汗水播撒在农田上,盼望着秋收时分能看见一颗颗饱满的谷粒,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谷香。

湛蓝的天空,金黄的大地,只有辛勤劳动的人才懂得此刻的美好。

但有句农谚:“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

意思是说,像高粱、玉米、糜谷等大秋的庄稼,到了处暑还没抽出穗头,干脆割回家喂牛,也算是减少一点损失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和庄稼一样,要按节令出苗、出穗、成熟,误过节令,就很难有出息了。

东晋名将陶侃常和告诫别人:“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庄稼不在于枝繁叶茂,而在于春华秋实结出籽实来。做人也一样,不在于游手好闲,夸夸其谈,而在于对世有益。

人生是条单行线。人世间最大的遗憾就是,等错过可以拼搏的年纪,回过头来只能说:“我本可以”。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采访了很多老人,有92%的人后悔在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自己一事无成。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败给了时代,不是败给了现实,不是败给了同龄人,而是败给了自己。

《三字经》中告诫孩童们:“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其实这何尝不是在告诉成年人,余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趁早努力,别辜负了自己。

没有春夏的耕耘,就没有秋天的硕果累累。人生也是如此,没有年少的努力,又怎会有中年的安稳?

正如林语堂说,不管我们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或许就是处暑时节,我们最应该体悟的修行道理。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耕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