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上金融”回溯上海百年金融发展史

 快乐是夹心 2019-08-23

本文来自 [东方网] 专栏
关注此专栏 随时随地乐享资讯

一键关注

2014-06-10 10:58 来源: 东方网

  1897年,由盛宣怀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


1937年落成后的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大厦

  东方网6月10日消息:上海自近代开埠以后即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20世纪初期曾发展为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中外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汇集最多的中国城市,上海曾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变迁,与中国的金融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而随着上海重新启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梳理历史脉络,了解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尤为必要。

  昨天是国际档案日,上海金融档案史料中心在市档案馆外滩馆揭牌,由市档案馆编辑的《海上金融》图册也同时首发。这些金融档案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生动反映了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形成的全过程,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珍贵档案记录上海百年金融变迁

  据悉,上海市档案馆珍藏有3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的档案,单是1949年前的金融档案就达7万卷左右,涵盖中外银行、钱庄、保险(放心保)公司、金融业辅助机构等,种类之全、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在国内绝无仅有。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如何开发利用好馆藏金融档案资源,积极传播多元化、公益性和独具影响力的档案文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一直是市档案馆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市档案馆在进行基础学术研究,出版相关史料汇编,并与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合作课题的同时,积极加强与现行金融机构的联系,介入有关金融课题的研究,努力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市档案馆从2012年起,开始酝酿筹建金融档案史料中心,经过2年的筹备,上海金融档案史料中心在市档案馆外滩馆6楼建成。

  与此同时,由市档案馆编辑的《海上金融》图册也于昨日首发。《海上金融》图册利用数百幅馆藏照片、200余件各类实物,从档案的视角回溯了上海金融业沧海桑田的变迁史。翻开图册,我们看到的是上海百年金融最真实的历史写照;而在图册背后,呼之欲出的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前进动力与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内在活力。

  通商银行—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首发的《海上金融》图册中,不乏一些我们平日难得一见的金融档案珍贵图片。其中就包括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由盛宣怀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而中国也需要有自己的银行来调剂资金。1896年11月,盛宣怀向清廷建议:“铸银币、开银行两端,实为商务之权舆。”“要振兴实业,非改革那些资本小、范围狭的金融机构、钱庄、票号、银号不可。”12月7日,清帝正式批准盛宣怀“招商集股,合力兴办”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之初,资本额为白银500万两,分作5万股,每股100两,先收股本250万两,各总董认招华股100万两。此外,国家授予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至此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

  除发钞外,中国通商银行还代收库银,全国各大行省均先后设立分行,有北京、天津、保定、烟台、汉口、重庆、长沙、广州、汕头、香港、福州、九江、常德、镇江、扬州、苏州、宁波等处,业务极一时之盛。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京行首遭焚毁,天津分行亦随之收束,业务渐告不振。到1905年只剩下北京、汉口两个分行和烟台一个支行了。

  而在中国通商银行早期的发展历程中,1903年发生的“假币案”曾轰动上海滩。1903年2月4日,有一个钱庄伙计拿着钞票前往中国通商银行兑现现银,经查验,其中几张10元券是假钞。一天后,银行方面又验出假钞,这回不仅有十元的假钞,甚至还有5元的假钞。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藏有中国通商银行的钞票者十分恐慌,他们纷纷将中国通商银行钞票拿到银行兑换。

  远在北京的通商银行创始人盛宣怀得知消息后,马上吩咐上海方面一定要千方百计渡过难关,对客户要随到随兑,同时要抓紧破获制假嫌犯,严惩不贷。为了应付挤兑风波,中国通商银行破例在周末也照常营业。结果短短数天时间,中国通商银行回笼的假钞竟达30万元。

  不久,有一日本人持中国通商银行的钞票前往汇丰银行兑现,结果发现他所有的4000元钞票全部是假钞,就派人暗地里跟踪这个日本人回家,记录下住址后,报告租界巡捕房,巡捕房立即派人将其逮捕审讯。据这个日本人供认,他的名字叫井义之助,在上海开一家贸易公司,他与日本浪人山下忠太郎、关野源之助等人密谋后,在日本大阪郊区的一处民房里秘密仿制中国通商银行的钞票,有10元和5元两种,共计30万元。假钞印好后,从日本九州分批偷运来上海,再由他通过上海的日本商社等途径流散到外面。经中国驻日使馆交涉,日本警察冲击了这些嫌犯的住地,并将他们一一抓获,所有机器、假钞全部予以销毁。由日本人密谋策划的近代上海最早一起假币案终于水落石出。

  中国银行大楼突破外滩“洋人世界”局面

  外滩,曾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金融中心。然而,1937年在位于上海黄浦滩路(今中山东一路)落成的中国银行大楼却改变了黄浦江畔“洋人世界”的局面。在此次首发《海上金融》图册中,一张中国银行大楼的老照片勾起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追忆。

  为抗衡在上海的外资银行,加之位于仁记路(今滇池路)上的旧楼已经老化,1934年4月,中国银行董事会决定建造一座18层大楼,以供总处和上海分行办公与营业使用,预算基建费用600万元。1935年,中国银行改组为政府银行后,宋汉章担任了中国银行的总经理。这时中行大厦的图样还在设计当中。

  当时附近建筑英商沙逊大厦是外滩第一高楼,英方不愿中行大厦的高度超过它,于是多次阻挠。中行大厦图样几经变更,最后决定建15层,可见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羸弱。1936年10月10日,中行董事长宋子文主持了大厦的奠基典礼。

  1937年大楼主体工程大致完工。大楼前面的高塔中的二、三、四层是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办公室;底层营业大厅,两边是黑色大理石柜台,柜台呈“中”字型,柜台里面竖着八根粗大的大理石柱子,柱子顶端雕饰“八仙过海”。大厅东西两端上面是两幅巨大的油画,画着孔子和孙中山等伟人像和渔樵耕读图,配以花格子门和宫灯,典雅古朴,尽现东方文明色彩。大楼的保管库面积约500平方米,有大小保管箱万余只,保管箱和库门均用不锈钢制成,圆形库门重达10吨,厚85厘米,防火、防水、防盗,设备齐全,是当时远东第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上海也只有这一座精密、完整的库房。

  在上海租界里,高层洋楼林立,由中国银行自己出资,中国工人自己建造的中国银行大厦在外滩屹立起来,体现了中国银行势与外商银行一争高低的决心和信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中国银行总部被迫迁往内陆。1941年,太平洋(601099,股吧)战争爆发,银行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接收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被汪伪改组的中国银行。解放后收归国有,现在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办公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