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谷文化院》//梁向东:也说宣化的七十二牌坊

 861韩老八 2019-08-24

作者简介

梁向东,祖籍河北涞源,生长于宣化。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张家口农机学校。注册安全工程师、经济师。业余时间喜读书,犹爱考证宣化历史。

也说宣化的七十二牌坊

老人常说:宣化有“七十二座桥、七十二座庙”,其实下面还有两句就是“七十二牌坊、七十二衙门”,今天我们就说说宣化的七十二牌坊。
牌坊是一种单排立柱,上加额枋、斗栱等构件,如果另外加施屋顶的牌坊称牌楼,后混为一类。常用楼的数目表示牌楼的规模,如一间二柱三楼,三间四柱七楼,三间四柱九楼等。立柱上端高出屋顶的称为“冲天牌楼”。屋顶形制上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的区分。另外有木质、石质等材质的区分。城市里的牌坊,是中华民族特色建筑之一。主要分为:公署坊、秩官坊、旌表坊、大市坊4类,让我们从“古上谷郡”牌坊说起,一一道来。
“古上谷郡”牌坊。大家都知道在镇朔楼前的天泰寺街东口有个“古上谷郡”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清道光十七年复建,牌坊通高9米,宽约6.5米,是一座两柱歇山顶布瓦建筑,上有五朵九踩斗拱,结构精密,精巧玲珑,颇具特色。牌坊上匾额两面刻有严谨遒劲的“古上谷郡”四个大字,相传为清直隶总督方观承所书。1954年夏,经河北省文化局批准,将古上谷郡牌坊向里移动两米。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四旧拆毁。其实这个牌坊是用明朝的“威武”坊改建或拆除新建的,因为在天泰寺街内,今一中偏东的位置曾是大明镇朔将军、镇守宣府总兵官的公署,针对边将畏敌避战,或明哲保身、纵敌深入,景泰二年在宣大各设巡抚的基础上,派遣工部尚书石璞总理军务,由文臣协调边将,这是宣大总督设置之始。宣大总督驻扎宣化城,就占用了原镇朔将军府,但“以威武服诸侯”的“威武”坊没换,而且在总督府前左右立有“锁钥北门”、“屏藩畿甸”二坊,宣化既是京师的北部门户,又是守护京师的屏障藩镇,宣大总督责任重大,在权力最大时曾节制长城沿边五个镇(宁夏、延绥、山西、宣府、大同)及保定的兵马。
    宣化城内的公署牌坊先后有31座。
公署坊立在公署前,成为建筑组群的前奏,对主体建筑起陪衬、宣示或警示作用,形制简洁大方。前面说了总督府的牌坊,接着就从镇朔将军、巡抚慢慢说。
“附众”、“威敌”二坊。在总兵署即镇朔将军府(在牌楼东消防队)前,其打仗和守卫城堡的范围包括外长城的延庆、怀来、永宁、独石口、宣化、万全、怀安等,又包括内长城的居庸关、岔道城、美峪、飞狐峪到涞源县的倒马关等。规定总兵官一般由有公、侯、伯爵位或相当于都督官职的人担任,其本身没有品级,但担任此职的一般是一品大员,其俸禄按原待遇执行。对镇朔将军的要求就是“使众人归附”、“威镇敌军”。
“北门锁钥”坊,左右有“绥辑中外”、“典司风纪”二坊。明朝及清顺治年间,宣府镇设有巡抚宣府、大同等处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负责除打仗以外的军务及政务。公署设在天泰寺街区幼西面,“北门锁钥”指宣府军事地位的重要,“绥辑中外”指安抚聚集长城内外的百姓,“典司风纪”坊是因为巡抚本身要兼任都御史(正二品,或副都御史正三品)负有监察下属、纠察风纪的权利和职责。
“为宪”、“维屏”二坊。万全都司(牌楼东原区政府)前。万全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做为正二品的武将,在其他省是威风八面的军事大员,可是在宣府却是没有存在感的憋屈角色,地方志只简单记载,连年代都不计。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在其他省二品武将凤毛麟角很少,是最高的品级,在宣府镇,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往往是一品大员,二品的都司都指挥使真排不上号。首任万全都司都指挥使的是宣德五年的马升,此人宣德八年升宣府参将,分守赤城,正统年又转任万全都司。其次,宣府作为九边重镇之首,打仗是第一位的,都司是管理卫所、屯军、练兵的角色,作用不突出,光环笼罩着镇朔将军,都司只能躲在的阴影下。三是据资料分析显示,宣府的万全都指挥使司,以都指挥使任职的很少,多数是由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或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署任,其自身品级本身就低,所以地位、说话的分量要差些。四是分管练兵和屯田事务的都指挥同知或佥事,又称“佥书”,明朝中后期,都司佥书通常又作为守备和游击将军之间的升迁过渡职位,常以都司佥书衔管守备事、游击事,甚至参将事,有多人后升游击将军、参将乃至总兵官。牌坊的匾额也有趣,“为宪”是树立标准和榜样,“维屏”,军屯事业是维系国家安宁的屏障,责任重大。
“柏台霜凛”、“榆塞风清”二坊。明朝及清顺治年间,巡按宣大都察院就坐落在按院街,大家记得戏曲舞台上的八府巡按吗?巡按就是清查冤狱。大明的十三道御史本是七品芝麻官,但宣大巡按御史往往由正四品的佥都御史出任,职权涉及监察、督学、民兵等,对四品以下官员可以不请示直接罢免逮捕。“柏台”是御史台的别称,“霜凛”指象严霜一样凛然不可冒犯。“榆塞”指边塞,希望边塞风清气正。
“总储”坊,左右有“八路持筹”、“三军司命”二坊。在户部行司署(财神庙街东口路北)前,明朝为了防备边镇武将势大,在机构设置上往往是互相制约的。比如镇朔将军负责打仗但没有兵,都司有兵,但不打仗。庄稼收获了上缴的粮食得有人管,外出打仗需要粮草也需人管,就需要有专人掌出纳边储事宜,宣德五年始,派出户部督饷郎中来负责此事,因此门前的牌坊题额为“总储”。但是筹集、运输、保管粮草是很费精力的,所以左侧是“八路持筹”,掌握着粮草就等于掌握着军队的命脉,所以右侧就是“三军司命”。
“藩宣”坊,左右有“振纲”、“肃纪”二坊。分守藩司即分守口北道公署(在牌楼西公安局)前,属于巡抚的属官,负责管理民政事务,此处的“藩司”指山西布政使司,因宣化当时的机构设置有省级的万全都司(负责除打仗外的军事事务)、大军区级的宣府镇总兵官(负责打仗和守卫城、堡),没有负责民政事务的机构,所以由山西派驻分守藩司,所以点明“守宣府的藩司”。而“振纲”、“肃纪”牌坊是在民政事务中行使的宣大巡抚所兼任的都御史的职责。
“贞肃”坊。分守臬司即刑部官厅(天泰寺街,巡抚衙门东侧)前,明朝宣府重大刑事案件由刑部派人来此审理。“贞肃”指端方威重。
“敷文”坊。明朝建在相国庙街路西偏北的位置,这里曾是宣府右卫的儒学,门前竖立“敷文”坊,指明做文章的关键是“铺叙文辞”。
“演武”坊。明朝树立在校场的阅武台(今南关演武厅南侧)前。校场就是操演将士的地方,“当兵不习武等于命不卜”,当年康熙征讨葛尔丹得胜班师,在宣化校场检阅部队,一个总兵官就因为射箭技艺不精,当场被摘得顶戴花翎免职了。
“河南营”坊。河南营行司(钟楼大街与解放路十字路口的西北角财神庙的后面)前,明朝初期河南都司每年派4000戍卒春秋分两批来宣化戍守备战,由正四品的指挥带队,军营有几百间房屋,设有行司及指挥官厅,嘉靖三十年因春天宣府发生饥荒,大量士兵逃回河南,此项制度废止。
“南省春魁”、“北畿秋荐”二坊。明朝在上谷书院后的贡院内的文科乡试题名碑前,为表彰学子中举所建,后移到万全都司的学宫里。
“会武”坊:明朝在武庙内的武科乡试题名碑前,为表彰学子中举所建。
“文武为宪”坊,左右有“籲俊”、“登壇”坊。提学署是清朝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宣化设置提学署应该是康熙三十二年设立宣化府前沿用明朝宣府镇时的机构设置,当时提学署就设置在上谷书院(今宣化二中),把明朝嘉靖初年所立的“上谷书院”坊改为“文武为宪”牌坊,因为提学内容包括儒学和武学两部分,所以取“文章和武艺都值得效法”的意思。左边的“籲俊”意谓着“求贤”,右边的“登壇”,取意古时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祝愿武生、武举都能登坛拜将。
“秩二千石”、“统十一城”二坊。清朝康熙三十二年,设置宣化府,公署即使用原巡抚衙门,左右两个牌坊“秩二千石”是说宣化府知府相当于汉朝的上谷郡太守,而太守就是俸禄“二千石”的官,“统十一城”指宣化知府管辖的州县的数量。
宣化城内的官员及科第坊先后共有80座,其中79座是官员生前所建。
秩官坊和科第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宣化人科第或官员德政由官府所建,或点明官职,或表达良好的祝愿,为社会树立典范。
“大司马”坊。为兵部尚书杨守礼建。杨守礼正德辛未科进士,保安州人,山西蒲州学生,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巡按都御史、侍郎、三边(宁夏、延绥、山西)总督、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汉朝称大司马。
“都宪”坊。为明朝都御史熊伟建,其任通政司参议时建有“纳言”坊。其考中进士时建有“恩荣”坊。考中举人时建有“鹏飞”坊,均在牌楼东路南胶房巷附近。熊伟历任兵科给事中、通政司资政参议、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大同巡抚。
“学士”坊。在牌楼北为明朝翰林学士倪岳建。倪岳,天顺甲申科进士,历任翰林庶吉士、修撰、侍读学士、吏部侍郎、礼部尚书。
“太史”坊。为明朝都御史翰林孙世芳建。其任庶吉士时建有“东观储材”坊,其考中进士时建有“南宫擢俊”坊,孙世芳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修撰,嘉靖本《宣府镇志》的作者。孙世芳父亲孙继先建有“纶音褒德”坊。
“谏垣”坊。为明朝给事中张廷槐建。其考中进士时建有“恩荣”坊。其父张濂和祖父张鉴有“奕叶衣冠”坊。张廷槐历任行人司行人、兵科给事中、河南按察佥事、陕西按察副使。
“都谏”坊:为明朝给事中王质在鼓楼南建。其考中进士时在牌楼东路北建有“恩荣”坊,其考中举人时(在昌平门内“鲲化天池”坊北)建有“拔萃”坊。王质历任吏科给事中、都给事中、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贵州巡抚。
“黄门都谏”坊。为明朝给事中王致祥建,其任太仆寺卿时建有“正大崇楷”坊。王致祥隆庆辛未科进士,龙门卫学生,历任右副都御史、顺天巡抚。
“柱史”坊。为明朝御史李经建,其考中进士时建有“恩荣”坊。其考中举人时建有“擢秀”坊(均在昌平门内“拔萃”坊北的路西巷内)。李经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山西道监察御史、河南巡按御史。
“绣衣”坊。为明朝御史杨百之建。其考中进士时建有“恩荣”坊(均在牌楼东),其考中举人时在钟楼南建有“皇都得意”坊。杨百之历任行人司行人、陕西道监察御史、广西按察司佥事,是正德本《宣府镇志》校对。其父杨宾建有“显服国恩”坊。
“绣斧风清”坊。为明朝御史张濂建。其考中进士时建有“瑈林奎耀”坊,考中举人时建有“登名天府”坊,均在钟楼西。张濂历任河南鹿邑知县、浙江海盐知县、山西道监察御史、按察司佥事。
“容台”坊:为明朝礼部郎中张镗建。其考中进士时在牌楼北建有“恩荣”坊。考中举人时在万字会街建有“鸣凤”坊。张镗历任河南新乡知县、国子监博士、礼部仪制主事、郎中、太原知府、山西按察司副使。
“水部”坊。为明朝工部郎中岳伦建,其死后追赠建有“圣代直臣”坊。岳伦嘉靖丙戌科进士,怀安卫学生,历任行人司行人、司副、谪山东齐东主簿、曲沃知县,调任工部郎中。
“两河节钺”坊。为清朝副都御使、河南巡抚阎兴邦建,为他和诰赠巡抚阎正名(父)、阎师阜(祖父)合建“三世恩荣”坊。阎兴邦,康熙癸卯科进士,宣府人,顺天府学生,河南巡抚。
“清勤”或“三世清勤”坊。为明朝应天府通判林春建,林春考中举人时在钟楼西建有“登云”坊,被任命为通判后,更改了题额。
“卫国奇勋”坊。为明朝昌平侯、镇朔将军、总兵官杨洪建。杨洪与汉李广一样擅于与敌小部队作战,但拙于统帅大部队军团作战。
“文武世家”坊。为明朝抚宁侯、镇朔将军、总兵官朱谦四世孙,保国公朱永之孙抚宁侯朱麒和中书舍人朱麟建,在保国公府前(城内西南角)。
“六命提督”、“八镇雄藩”坊。为明朝都督、三次出任镇朔将军总兵官的郤永建。郤永,龙门人,右都督,曾挂征西将军印任大同总兵官。
“武阶极品”坊:为明朝都督、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的张俊建,身为宣化人的张俊世袭宣府卫指挥,一生与蒙古部落入侵之敌作战,为人持廉,有谋勇,家无余资。
“枢府崇卫”坊。为明朝都督、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刘淮建。
“兄弟父子都督”坊、“四代一品”、“三世宫保”坊、“三朝大帅”、“六镇雄藩”坊。为明朝都督董一元、董一奎及董用文。都督董一元、董一奎的父亲董旸,宣府前卫人,嘉靖中为宣府游击将军,战死。董一奎历官宣府、大同、宁武、古北、延绥、洮岷、宁夏、山西总兵。董一元曾任蓟镇游击将军,两次出任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曾任昌平、延绥及御倭总兵官,曾任辽东总督,获胜升左都督加太子太保。李自成进入宣府时,总兵官董用文因罪正关押在宣府狱中,为明朝殉难。
“四世忠贞”坊。为明朝都督满桂在南关建。满桂,宣化人,从士兵开始,因功升总旗、百户,潮河川、黄土岭守备,升石塘路游击、喜峰口参将、山海关副总兵,后升任左都督宁远总兵官、大同总兵官,崇祯八年总理关、宁将卒保卫京师,战死。
“大节贞忠”坊。为明朝都督黑云龙在郝都司街建。黑云龙父亲黑晓,少年时被蒙古部落从大同掳走,逃回后在宣府从军,嘉靖、隆庆年间任宣府游击,时称骁将。黑云龙袭父职,天啟七年任镇朔将军总兵官,一年后被免,投靠时任征西将军大同总兵官满桂。黑云龙在崇祯八年随满桂参加京师保卫战,被任命为山海关总兵,被俘投降,2年后被明朝策反逃回,任挂名的都督佥事。
“父子提督”坊。为明朝都督卢居智、卢抱忠建。宣府人卢居智万历四十一年以都督佥事,出任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其子卢抱忠崇祯七年以都督佥事,出任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
“两京枢府”坊。为明朝中府黄明臣建。明朝北京和南京均设置五军都督府,中府指中军都督府。黄明臣曾任千户、永宁参将、昌平总兵官,后任职中军都督府。
“提督元戎”坊。为明朝总兵官张国柱建。张国柱世胄起家,曾任山西、蓟门、征西将军大同总兵官。
“恩荣”坊。为明朝进士王敏建。其考中举人时曾有“经魁”坊,均在牌楼北。王敏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辽东苑马寺卿。
“恩荣”坊。为明朝进士崔玺在牌楼东建。其考中举人时曾在昌平门内(“擢秀”坊北)建有“鲲化天池”坊。崔玺历任南京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郎中。
“恩荣”坊。为明朝进士葛鴊建。其考中举人时与葛鵾合建有“兄弟同科”坊。葛鴊历任翰林庶吉士、兵科给事中、贵州朝仁府知府、按察司佥事、副使。
“进士”坊。为明朝进士郭志选建。郭志选,万全右卫学生,河南阳武县知县、江南江阴知县。
“恩荣”坊。为明朝进士钱澍建。钱澍历任直隶淮安府赣榆县知县、山东邱县知县,卒于官。
“进士”坊。为明朝进士胡载道建。胡载道曾任南京户部主事。
“进士”坊,阴面为“赠礼部员外王道舒龙褒蘭省”。为清朝进士王天鉴建。王天鉴,顺治丙戌科与魏象枢同榜进士,历任陕西河西道。
“钟英”坊。为明朝举人孙丞在钟楼北二附医院北或大北仓一带建。孙丞曾任教谕及莱州府教授。
“桂林”坊。为明朝举人林皋在贡院东(今国税家属院)建有“儒林”坊,后毁坏,为其在宣府大街支家桥东新建“桂林”坊。林皋,万全都司学生,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
“崇俊”坊。为明朝举人倪谦在二中西建。倪谦曾任河南杞县知县、陕西庄浪知县。
“登瀛”坊。为明朝举人魏清在阁西大新门内建。魏清,龙门人,万全都司学生,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
“折桂”坊。为明朝举人葛盛在一中西建。葛盛曾任南直隶江南芜湖知县。
“尚宝”坊。为明朝举人智聪在钟楼北建。智聪中举后未被授予官职,即死亡。
“鹗荐秋风”坊。为明朝举人马玺在牌楼西建。马玺曾任陕西宜君知县。
“月殿秋香”坊。为明朝举人方圆建。方圆曾任山西岚县知县。
“登科”坊。为明朝举人魏廷议建。魏廷义曾任山东丘县知县。
“腾蛟”坊。为明朝举人王宾建。王宾曾任陕西庆阳知府。
“登崇”坊。为明朝举人阎廷槐建。阎廷槐曾任陕西郃阳知县。
“四俊”坊:明朝为武进士王瑄、乔迁、杨辉、盛茂合建。王瑄以宣府前卫副千户身份考中武进士(崇祯内以前称兵部中试武举)任命为正千户。乔迁,万全都司学武生,中进士后任命为副千户。杨辉,万全都司学武生,中进士后任命为千户充任守备。盛茂以宣府左卫小旗身份参加考试,中进士后任命为府军前卫中所镇抚。
“武科得俊”坊。明朝为武进士司傑建。司傑,万全都司学武生,中进士后任命为操守充任守备官。
“将胄名科”坊。明朝为武进士张镇建。张镇以宣府前卫指挥身份参加考试,中进士后任命为都指挥同知,后升任都指挥、游击将军、参将,嘉靖十六年以都督佥事任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
“武闱名彦”坊。明朝为武进士刘楫建。刘楫以宣府前卫应袭舍人身份参加考试,中进士后任命为都指挥佥事,后任都司掌印署理万全都司事务。
“霜台”坊。为监察御史景春死后追赠建。景春事迹无考。
宣化城内的旌表坊先后有8座。
旌表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忠孝节义所立,起宣扬教化的作用,形制的级别较高,屋顶常用庑殿顶或歇山顶,造成庄严、肃穆、深邃的气氛。
清雍正二年为宣府女性择地营建“节孝”祠,祠前建有大型牌坊,地址、题额已经无法考征。
“孝行”坊2座。分别为何文记、赵弼所建。
“贞烈”坊3座。分别为军余李镇妻雷氏、阵亡军人贺荣妻韦氏、阵亡军人张珍妻郭氏所建。
“贞节”坊。在鼓楼南为监生储佐妻陈氏、千户朱璘妻李氏、百户霍文妻陈氏、冠带总旗张钺妻门氏所建。
“贞节”坊。在南关为舍人李清妻袁氏、舍人赵升妻李氏、舍人赵选妻阎氏、军人武铭妻李氏、潘世奇妻郭氏所建。
“安烈女”坊。在按院街东口路北,康熙二十七年建。
宣化的大市坊共有8座。
大市坊则多建立在城镇街衢的冲要处,如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的两端以及商店的门面,多用“冲天牌楼”,形制的级别较低,屋顶多为悬山顶,起丰富街景、标志位置的作用。
四牌楼,即“承恩、宣武、同泰、永安”四坊,南北西东四个方向各有1座独立的牌坊。在宣府大街与南大街十字路口,俗称四牌楼。
“红牌楼”。宣府大街与解放路十字路口。无考。
“朔方雄镇”坊。小东门外。
“承恩”坊。昌平门月城外的南关内。
“柔远”坊。在东土关柔远馆前。柔远馆是政府涉外招待所,建成后没有使用。外国使者住在宣府城西十里佐字暖铺,内有“来远亭”,亭北有正厅5间,两侧各有厢房5间。亭南为中门,中门之外又有2排各3间的房屋。再往南是大门,周围有高墙,内种植花木。东土关遂变为市场。
粗略数来宣化城内就有牌坊128座之多,何止“七十二牌坊”?牌坊既是城市的景观,靓丽的风景线,更是故事的载体,默默地传承着道德教化。犹记当时走马来,新阴桃李满城开。观风屡入文翁舍,阅武重登郭隗台。掞藻摛华经世选,穿杨贯札济川才。他年帝室为栋梁,都是刘郎手下栽。


●投稿要求:原创文章 作者简介 本人照片 联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