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业步行街区设计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会如何改变?

 灵闪设计 2019-08-24

  当社会上的总体消费超过满足日常所需范围,就意味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积聚,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见的消费文化的形成。消费文化指的是社会各个消费层次、消费领域在消费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心态、文化特征或文化现象。它作为一股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潮,动摇了商品原有的概念,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并全面激发了人们的感觉、联想和欲望,在全球领域“编织起一张由影像、记号和符号组成的、变动不居的巨网“。当代消费文化的特征是:全球化和同一性、象征性和符号化、体验和愉悦、虚拟性和跨时空性等,

一、商业步行街区设计面临的挑战

  ①价值观念的改变。在消费时代,人们对物品的消费不仅出于生存需要,还出于一种对“欲望”和“激情”的追求。当人们选择某件商品时,对使用价值的重视程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对品牌、价格、款式及购买场所等反映出的附加信息的关注。这些基于商品社会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的设计。

  ②审美评价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正生活在海德格尔曾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国。视觉图像几乎主宰了日常消费和生活取向,视觉刺激、感官满足和形象消费成为当代人的审美心理需求,当人们不耐烦进行文字阅读,而倾向更直观的图像媒介时,城市空问和建筑立面也逐渐被简化为二维的图像。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建筑设计必须正视消费文化的影响。

  ③承载意义的更新。1985年,在美国加州圣地哥市的荷顿Horton Plaza)广场设计中,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首次指出,购物不仅是购物,其背后还有着丰富的情感诉求,尤其是对娱乐的需求,即所谓“娱乐性零售”Entertaiment Retai):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收入的普追提高和购买力的极大增强,大众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商业步行空间设计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消费时代“制造愉悦、制造时尚和制造体验”的要求。

  (④虚拟商业的挑战。据淘宝网发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网络购物交易总额达266.5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超过易初莲花100亿元)、沃尔玛(99.3亿元)等大型连锁商场在国内的全年营业额,更是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全年销售额的2.6倍。网络购物具有诸多优势,已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购买力,给传统商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此,使传统购物空间具备座拟商业空问难以实现的游览性、交流性和娱乐性,必将成为设计师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消费时代商业步行街区设计策略

  1、空间形态

  消费时代的商业步行空间是“复合”的。所谓“复合”,包含多层面的意义:首先是功能空间的复合,即功能性空间的多样化;其次是空间联系的复合,即便捷、高效的联系方式。

  (1)功能空间的复合

  在消费时代,当商业与娱乐、游憩、餐饮相结合后,商业模式也由原来单一的购物模式向多元化的休闲、娱乐模式转化。“体验式消费”成为商业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此类消费虽不能成为主流,但它所帝来的人气是购物消费的重要支撑。把诸如促销、晨示、观光、表演等休闲活动纳入商业空间设计中,将能创造更有个性的体验空问

  与此同时,在虚拟商业的挑战下,商业步行街区设计的功能性空间的分配也必须做出调整:①减少贮藏空间;②强化展示空问,利用装饰、照明、音响、媒体等多种形式,充分刺激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从而激发他们的购物欲望;③拓展人性化空间,使其传递一种“愉悦”的情绪,让人觉得亲切、放松。

  (2)空间联系的复合

  空间的多样化联系主要包括水平联系、垂直联系两个层面,此外,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在消费时代也十分重要。

  ①水平层面的联系。在消费时代,商业建筑中“层”的概念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空中廊道”、“步行天桥”等出现在室内外,大大加强了建筑之间的水平向联系。如在宁波天一广场的水晶街内,180m长的条形空间被两条过街走廊斜穿,既加强了两侧透空回廊间的联系,又改变了空问的狭长比例,丰富了视觉层次,增添了空间的动感)。又如,在获得2005年“ULI Awards for Excellence”大奖的杭州湖滨项目中,设计师提出“分层体验”的理念,即每层建筑内的各种消费及娱乐设施齐全,不同建筑的同一层之间有非常便利的联系。

  ②垂直层面的联系。

  库哈斯在《小、中、大、超大》一书中提出的“电梯定理”认为,电梯的发明改变了通往竖直空问层面的不便,使建筑得以向高层发展。在《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中,他又强调了自动扶梯的诞生给商业空间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自动扶梯的运转是循环连贯的,它有效地实现了层与层之间的连续交通,保证了宽故的视线范围和相对流畅的视线,使人们获得一种全新的、连续的体验商场空间和观察商品的经历日。传统直跑楼梯对于垂直层面尤其是在室外垂直交通方面的联系作用也不可忽视。占据较小空间的单跑楼梯使“闲逛”的步行者可以随时、便捷地进入室内,既可提高二、三层商业空间的利用效率,又可作为立面处理时的活跃元素。

  ③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

  我国传统商业街的底层建筑的店面是半开敬或完全开敬的,街道空间只是两侧商店空间由内而外的延伸,建筑与道路之间的界面模糊、空问交融。尤其是那些具有挑廊或出檐较多的建筑,沿街店面大多可拆卸,街道空间与室内空间也是互通的,并具有一种将人向室内吸引的感觉。西方传统商业街也是如此。以意大利为例,那里的街道与广场均有铺装,同室内陆面没有多大区别,划分街道与建筑的墙壁,其内外表面亦无多大差别,建筑内外空间的不同之处只在于是否有屋顶。许多街头的表演、露天餐饮、小商品交易等活动就是室内商业活动的室外延伸,丹麦建筑学者Jan Geh1将此类活动看成步行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正式舞台的城市空间下的重要表演”同。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目前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宁波天一广场为例,由于在平面设计中采用了“最小化的进深”,同时商业空间向两面开故,公共空间便不再具有方向性,而是成为完全透明和流动的自由空间。

  2、传统尺度观与消费时代的“大”

  我国传统商业街道大多宽度较小,临街建筑低矮,街廓比①)大多为1.5~2。具有这种尺度关系的街道空间感觉亲切、宜人,易于开展商业活动图④。

  然而,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建筑总面积越来越大,形体和尺度处理也趋向华丽、夸张,以“吸引眼球”为目的。以往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确立的尺度关系,在突出“大”的策略下被改变。库哈斯就曾声明,当代都市的密度、尺度和更新速度正在抛弃正统的建筑艺术,“那些关于构图、尺度、比例、细节等知识全部作废,建筑艺术’在‘大’中变得一无用处”凹。事实上,“大”只是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以消费文化代替历史和地域文化的一种设计倾向,并不能为建筑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以各地一度非常流行的“仿古一条街”为例,为满足容积率的要求,临街建筑通常不低于3层~4层,街道也一再加宽,如此做法不仅不能形成传统商业街的亲切感和热闹氛围,而且使街道两侧的建筑成为质品式的、毫无历史感和场所感的道具和布景图)。

  3、应对策略

  面对消费时代的大规模建设,传统建筑艺术应如何适应?如果说扩大的仿古街道不能带来亲切、宜人的空间感受和心理体验,又应怎样沿用原有尺度去满足现代社会的诸多新要求?以下两种方法可供尝试。

  (1)水平层面的操作。从城市设计角度上将各种功能区域分类、定位、定量,并将之划分成若千小区域,各小区域间的功能定位、立面风格可相同、相近甚至迎异,区城内的步行街设计则遵循传统商业街道的尺度关系。以宁波天一广场为例,该项目占地约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将近23万平方米,完全是一个城市设计意义上的“都市巨构”MEGA-Structure)。设计师以“切豆腐”式的手法,将地块用数条接近传统商业街尺度的“短街”划分为众多小区域,消费者在每个区内购物或漫步时,感受到的不是现代商业空间中常见的“大”和“均质”,而是具有如同在传统小巷、胡同等空间中的丰富体验。又如,无锡市崇安寺商业街区一期的总建筑面积超过70000m㎡,其中地上建筑普遍为2层~3层,大部分商业面积则位于地下。在近30000㎡的地下商场的设计中,设计师引入“水街”的概念,不仅改善了地下商业空间的购物环境,而且通过水面宽度的变化和相邻景观的设置,调整了室内商业街道的D比值,从而带来了多样化的空间和心理感受图的。

  (2)垂直层面的操作。按照传统街道的尺度即D在1.5~2之间),当街道宽度D=20mr~25m时,能以最舒适的角度观察建筑的高度H就应≤12m约为3层商业空问的高度。若建筑必须超过3层,就应从剖面设计入手,创造多种剖面形式,以产生丰富的空间感受,具体方法有:①将3层以上建筑做成台阶式剖面形式,减小过高的沿街建筑对街道空间的压迫感;②3层以上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垂直街道的方式,以侧面山墙面向街道,减少对街道两侧空同的阻挡;③局部架空底层商业店面,借助灰空间,实现街道空间向两边的延伸。面向街道的一侧,底层采取骑楼形式尽可能延伸街道空间,3层以上的建筑才有局部出挑,减小对街道内行人的正常视线的影响,3层以上的沿街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垂直于街道,并有节奏地敞开,露出天际线。在建筑内部,院落空间的宽度随层数的增加而加大,到3层以上,空间已接近传统的D白比值。

  4、表皮结构

  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商业步行街区的表皮结构设计倾向于流行化、信息化和波普化。表皮流行化赫尔佐格和德穆隆(Herzog&DeMeuror)曾表示过对时尚的关注与热衷,他们认为时尚与流行并非如一部分人认为的是“肤浅的”,相反,“时尚是塑造我们的感觉的实践,时尚表达了我们的时代”目。国内许多“明星建筑师”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符合国际潮流的摩登形象。据统计,宁波天一广场共有107个立面,主要立面材料有17种,其前卫、现代、荷兰式的建筑风格)甚至被看作是“库哈斯式的标签设计”。有人认为天一广场是“精致的舶来品”,“赤裸裸的抄袭”,但正如我们每说一句话几乎都在重复别人用过的词汇一样,自创词汇本不是随便和简单的事情。“属于每幢建筑的语汇,应表达一个建筑的构思和产生这个建筑的时代,今天已拥有足够多的语汇,以致我们可以不用再去生产了。”回因此,懂得如何选择正确、合适的“建筑语汇”非常重要。另一个实例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荷顿广场,其表皮的颜色鲜艳,给人热闹的感觉,一度在国内非常流行,成为模仿的对象。事实上,荷顿广场的设计灵感源于南加州的亚热带风光,它体现了当地真实的公众生活。如果对此毫无了解,只是盲目照搬,就未必符合实际。

  (1)表皮信息化

  消费时代的城市空间里处处充斥着信息,建筑表皮自然也成为广告的载体。然而表皮上信息的无序泛滥会导致对整个建筑形象乃至城市形象的破坏。因此,必须考虑将建成后会随机附加的非建筑元素纳入总体设计,或为其预留合适的位置,或对其形式、布置方式、技术手段等加以限定。这也正是芦原义信强调的对建筑“第二次轮廓线”的综合考虑。仍以宁波天一广场为例,建筑建成时的表皮由磨砂玻璃、透明玻璃、钢丝网和空架组成,“空架”实际上就是预留的广告位。正式营业时,以灯箱、织物、显示屏、LED、投影等形式出现的商业广告和标识系统被安装到建筑表皮上并投入使用,这才标志着建筑表皮塑造的完成。随着建筑技术和数码技术的发展,表皮上的广告已超越外挂、绘制、镶嵌等传统附着方式,转而以高技术的媒体方式直接成为表皮的一部分。如东京银座商业步行街上的Chane1专卖店,设计师 PeterMarino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将液态水晶玻璃和70000个可变化图案的LED灯管组合到建筑立面之中,这既可提供超大面积的动态影像,又对建筑开窗、通风、采光等功能毫无影响。

  (2)表皮波普化

  随着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建筑也在走向通俗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平民化和世俗化倾向。人们从波善建筑9中体验到浓厚的趣味性,这种愉快而轻松的体验又可进一步刺激和推动消费。捷得事务所擅长将一些娱乐性的波普元素直接与建筑表皮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因为他们觉得“这可使人在瞬间产生惊奇和喜悦,创造魔幻般的品质”。消费者行走于其中时,将产生最大的“愉悦感”。而一些世界顶级的时尚品牌专卖店,也纷纷在其店面表皮设计中采取波普化的象征元素。例如,路易·威登ouis Vuitton)位于日本高知县的门店,建筑外墙为双层皮①oub1eSki)结构,内侧采用挤压成形的水泥板墙,中间留出大约50cm的问隔,外侧则是石帘。石块全部采用80mm×80mm×240mm的长方体石灰石,施工时先在石块上打2个孔,然后纵向穿入钢筋,再利用房檐上的钢骨把石块吊下来当内侧亮灯时,在石帘背后的水泥板上就浮现出黑白相间的方格形图案,这种方格形图案正是LV公司的标志。

 三、总结

  消费文化丰富了传统建筑学的内涵,给建筑设计带来了诸多新鲜理念。在消费文化影响下,传统建筑学的经典理论受到了新的检验。因此,传统建筑学必须在消费时代背景下对经典理论做出新的阐释,并在阐释中获得新的活力。商业步行街区设计也是如此。设计师首先必须正视消费文化带来的种种挑战,然后在具体设计策略中采取相应调整,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