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壁上的「蓝色妖姬」,她的影像表现是如何?

 天地之间一杆称 2019-08-24

 导读  

子宫内膜异位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分生长,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良性疾病,主要症状为慢性盆腔痛、痛经及不孕等。

发生部位以卵巢、宫骶韧带及子宫直肠陷凹最常见,也可发生于肺、膀胱、之藏、腹壁等部位

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以外最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

除了剖宫产手术,腹壁子宫内膜异位也可见于子宫切除术后、腹腔镜检查术后等。尽管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低,但其引起的腹壁反复性疼痛及硬结,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总结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及 CT、MRI 表现。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目前主要学说包括内膜种植学说、淋巴血管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等,其中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的是内膜种植学说。

手术操作时将子宫或腹腔内游离的内膜碎片直接种植于腹壁手术切口处,属于医源性种植,而内膜细胞在体内激素的影响下增殖,进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灶。但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与剖宫产切口污染率并不一致,故认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但有极少数无腹部手术史的原发性病例,形成机制可能为罕见的良性淋巴种植或体腔上皮化生。

临床特征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 20-40 岁育龄期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手术部位腹壁硬结及疼痛,这种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经期疼痛加重,经后疼痛减轻。手术至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长短不一,可从术后 6 个月到 20 年不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仅在因其他原因行影像检查中偶然发现。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可位于皮肤、皮下脂肪、肌肉、筋膜,可局限于脂肪层内,也看位于腹直肌鞘前后,但较少侵入腹膜。

病理特征

镜下病灶处可见子宫内膜腺体,伴炎性细胞及含铁血黄素细胞的浸润,周围纤维组织增生。

大体标本,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影像表现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影像表现取决于患者生理周期、病程、病灶内间质及腺体的比例、有无出血等。影像学检查不仅可以辅助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排除其他腹壁疾病如腹壁疝、血肿、脓肿、软组织肿瘤等。

CT 表现: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手术疤痕部位实性或囊实性或囊性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或模糊。病灶内出血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取决于出血时期。增强后病灶常表现为轻中度强化,病灶内或邻近可能出现供血动脉。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34 岁女性,急性左下腹痛。CT 平扫示左侧腹直肌等密度肿块,增强后呈边缘强化,中央未见强化,病灶周围见小血管影。

盆壁子宫内膜异位症,35 岁女性,急性下腹部疼痛。CT 增强示前盆壁软组织肿块,呈稍高密度,边界不清。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女,43 岁,反复右下腹痛。CT 增强示右下腹壁软组织密度灶,呈分叶状,边缘见毛刺。

女性,44 岁,左下腹疼痛,触及肿块。CT 增强示左侧腹直肌鞘内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同时可见子宫肌瘤。

MRI 表现:可分为实性、囊实性及囊性,以实性及囊实性多见。病灶信号特征取决于病灶内膜腺体、纤维组织组成比例、病内灶有无出血及出血的时期等,其中病灶内出血即 T1WI 高信号、或 T2WI 极低信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病灶形态可规则或分叶状、边界可清晰或模糊。增强后囊性病灶无强化,实性部分呈持续性强化。

女性,34 岁,左下腹部疼痛。T1WI 示左侧腹直肌鞘内类圆形 T1WI 高信号、T2WI 高信号,提示病灶内出血,术后病理提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易误诊为血肿。

41 岁女性,腹壁手术切口处触及肿块。矢状位 T2WI 示左侧腹直肌鞘内稍高信号灶,边界不清,横断位 T2-FS 示病灶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强化。

43 岁女性,左下腹疼痛,触及肿块。MRI 增强示左腹直肌鞘明显强化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可见供血动脉。同时该患者有子宫肌瘤。

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为性激素类药物,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避孕药、米非司酮等,可缓解相应的临床症状,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因不良反应不能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病灶切除术为临床常用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对于病灶较大、位置较深,与腹直肌鞘、肌层及腹膜粘连紧密者,手术不易切除干净,易复发。

来源:影像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