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领袖起,契丹军队就始终遵循其“分进合击、避实就虚”的方针。 出征大军先行集结在鸳鸯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一带,接受阿保机检阅。时间通常定于9月,此时正是马力雄健之际,也是南方农耕民族的收获季节。 战前动员完成后,大军分为数路,分别从居庸关(北京昌平)、曹王峪(北京怀柔)、古北口(北京密云)、松亭关(河北宽城)和榆关(河北秦皇岛)等处入寇。 诸军到幽州(北京)城下汇合,阿保机再根据敌情,部署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 等到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将燕云十六州收入囊中后,南侵大军就在幽州集结,然后由广信军(河北徐水)、雄州(河北雄县)、霸州(河北霸州)三路进发。 各路军马经过乡镇县城,可以立即进攻,不必请示等候。遇到较大的州和边防军区,一定要提前侦察虚实,有十足把握攻破的才发兵攻打。 如果守卫森严,难以攻陷,就绕道而行。为防敌军出城攻击,必须派出佯攻部队,绕城射箭呐喊,造成攻城假象,迫使敌人闭城固守。栏子马沿城哨探,确认没有敌军阻截后,大军再继续前进。 入夜之后,无论经过的城池规模大小,为避免敌军夜袭,必须派出部分骑兵,逼近到城门处列阵,威慑敌军。直到大军完全通过该城范围,才能撤退。 另须分兵切断各州县之间的联系,孤立敌军,不让他们集中兵力。 行军沿途的房屋、田园和树木必须焚烧砍伐一空。 遭遇小股敌人就歼灭之,倘若碰到敌军主力,要火速报告军中高层,听其定夺。 攻城时,驱赶拘押的百姓作为先头部队。守城部队不忍心攻击,就顺势破城;守城部队攻击,杀死的也是自己同胞(后来西夏人抄袭了这一歹毒招数,成立了一支“撞令郎”部队,大多为汉人,专做攻城和野战的炮灰)。 野战中,碰到敌人列阵,就派栏子马四出,侦察其军阵规模、列阵处的地形地貌、交通状况、可能出现援兵和伏兵的路径和方向,以及粮草补给的通道,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反制措施。 阿保机拟定的经典破阵战法为:在敌阵四面分布兵马。每一面十队,每队有骑兵5-700人。 先派一队呐喊前进,作试探性进攻(术语“尝敌”),如冲阵得利,各队随之参与进攻;如不能撼动敌阵就就迅速撤退,第二队再进攻。 撤退的士兵到本军后方下马休息,战马饮水吃草料。如此往复循环。敌阵坚守不动,不必力战;等敌军疲惫或者撤退的时候,再大举进攻(这就是阿保机版的“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战术,明文载于《辽史》)。 擂鼓三遍,无论尊卑,全军都要一起前进。不接近敌人,不能骑乘战马,以便战马积蓄力量。等行进到战马冲击范围内,才能上马攻击。 读者诸君看到此处,可能会觉得,即使耶律阿保机确实设定了这些军规,契丹军队真的能执行吗?汉人的兵书还少吗,最终还不是纸上谈兵! 我们以公元1004年契丹南侵为例,来逐条验收契丹军队的执行情况。 当年9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承天太后(萧绰、小名燕燕)率兵20万南征,分道侵入山西、河北等地。 首次遭遇战发生在唐兴(山西临汾),契丹军队野战大败宋军。接着在遂城(河北徐水)城下击败宋军,宋军退保城池,契丹军扬长避短,舍遂城不攻,深入内陆。不久攻打瀛洲(河北河间),宋军固守,契丹军不克,直驱宋都汴京。 沿途攻占了防守不稳固的祁州(河北安国),绕过了宋参知政事(副宰相)王钦若重兵防守的大名府(河北大名),兵临澶州(河南濮阳)北城,距汴京仅有百余公里。 大军围城的同时,分兵攻打邻近州县,又攻陷了通利军(河南浚县)。 由此可见,契丹军队忠实地贯彻了阿保机“分进合击、避实就虚”的战略。充分发挥机动性强,兵力投放迅捷的特点,攻坚非其所长,就直接“蛙跳”,攻打首都。反正以步卒为主的宋军也不敢出城,出了城也追不上,追上了野战,也经不起契丹人的“十队冲击战术”! 宋真宗万般无奈,遣使乞和,两国达成“澶渊之盟”。宋真宗尊承天太后为“叔母”,契丹每年坐享宋朝献上的“岁币”——白银10万两,绸绢20万匹。宋仁宗庆历年间,岁币涨价,宋朝每年向契丹缴纳白银20万两,绸绢30万匹。 契丹雄踞北中国200多年,凡此种种,皆拜耶律阿保机的“22条军规”所赐!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