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歌:做一个永不停歇的传播者

 老鄧子 2019-08-24

2019上海书展“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第76届文化讲坛,8月14日在友谊会堂举行。在“奋斗者·新传奇”这一主题下,著名作家阿来、春秋集团董事长王正华、知名演员胡歌分别发表演讲,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奋斗历程与内心感悟。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陈辰担任主持。

以下为胡歌的演讲。

我希望自己能像蒲公英一样

四处播撒善的种子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的PPT是我自己做的,所以我一直比较担心能不能正常的运作,目前第一张是成功了。(全场笑、鼓掌)

非常荣幸来到解放日报文化讲坛。我今天要讲的内容和演员这个职业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我要说的都不是自己的事情,你们不要失望。为什么我要做这样的选择?因为上上周,《解放日报》给我做了一个专访,把我能说的都写了,所以我今天没啥关于自己的事情可说的了。(全场笑)

张黎导演曾经说过,影视工作者的使命是传播,演员通过塑造角色向观众传播正向的能量,表达美好的情感,甚至引导观众去探索和思考人性的更多可能。我觉得,演员作为公众人物,在生活中同样有传播的责任,我希望自己能够像蒲公英一样去四处播撒善的种子,让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所以我今天演讲的标题是“做一个永不停歇的传播者”。

两周前,大家可能已经在网上看到了一些我在青海长江源的照片。是的,这是我第四次去那里了,那是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成立了20多年的环保公益组织,名叫“绿色江河”。那里有一群无惧、无私、无畏的环保英雄,更有一群充满热情、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说到“绿色江河”,就要从它的创始人杨欣老师开始讲起,他的经历堪称传奇。1986年,年仅23岁的杨欣以会计的身份加入了当时举国关注的长江漂流队,并很快成了漂流主力队员。那次漂流历时175天,通过长江干流6300公里,10名队员壮烈牺牲,杨欣是幸存者之一。当年,身兼随队摄影师的他,不仅记录下了无数珍贵的照片,同时也对6300公里的长江生态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而最终让杨欣决定创建“绿色江河”,终其一生保护长江源生态环境的,则是另一位英雄———杰桑·索南达杰。

看过《可可西里》这部电影的朋友,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他是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在一次反盗猎行动中,遭到偷猎者袭击身亡,年仅40岁。杨欣在可可西里探险考察的路上,被索南达杰的故事深深震撼,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把索南达杰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

杨欣首先想到的是在可可西里建一座自然保护站,当时他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实在筹不到钱,他只能自己解决,他以长江漂流的真切感受和当时记录下的无数珍贵相片,出版了第一本书《长江魂》。他四处奔波,组织义卖,用卖书得来的钱招募志愿者,并且成功建起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也是长江源可可西里的第一个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

杨欣

这座来之不易的保护站建成后,杨欣和志愿者们365天天天驻守在那里,在几十公里的范围之内,再也没有偷猎者从那儿进入了。此后,很多科学家来到保护站,对藏羚羊分布的情况进行持续考察,搜集第一手资料。再后来,陆川导演来了,拍摄了电影《可可西里》,让更多人了解在这片美丽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这件事必须做下去,

因为它的意义是改变人

如今,藏羚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索南达杰保护站也交给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绿色江河”的基地从可可西里搬到了沱沱河,因为在长江源头,有更多需要关注而没有被关注的区域。杨欣发现其中有两个最严重的问题。一是冰川退缩,通过5年的调查分析,他发现长江源冰川在40年间退缩了4000米,(指向大屏幕)在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岗加去巴冰川10多年的对比,退缩非常明显。

为了唤起更多人对长江生态的关注,杨欣和其他志愿者在201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把193张婴儿床搬到了长江源头的姜古迪如冰川前,每张床上覆盖着一面国旗。寓意在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大背景下,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减缓气候变暖做出努力,为孩子们留下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更为严重的是垃圾问题。长江源地区虽然人口密度低,但是每天在青藏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会给公路沿线造成大量的垃圾污染,再加上当地并没有垃圾处理的能力和意识,垃圾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绿色江河”在沱沱河建起了第二座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

保护站建成后,杨欣招募了更多的志愿者,去草原,去牧区,挨家挨户地告诉当地的藏民:这些瓶瓶罐罐如果乱扔,草就长不好,牛羊误食会生病;塑料燃烧会产生有毒的气体,影响健康。当时,“绿色江河”发起了用垃圾换食品的项目,教藏民垃圾分类———当然比上海的垃圾分类要简单一些。(全场笑)分类以后,把垃圾带到保护站来,10个饮料瓶子可以换一瓶矿泉水;10个方便面盒子可以换一盒方便面;10节废电池换4节新电池。他们就是这样,把草原的垃圾置换到了保护站,然后由志愿者进行消毒打包。他们还针对青藏公路的自驾游游客发起了“带走一袋垃圾”的项目。目前,“绿色江河”在青藏公路沿线建有5个绿色驿站,以接力的方式将草原上无法处理的垃圾,运送到离长江源最近的城市———格尔木,再交给当地的环保部门对这些垃圾进行处理。

我上个月在格尔木驿站亲眼见到了一位年轻的自驾游司机将垃圾送到志愿者手里。当时我刚刚吃完晚饭,我隔着窗户看着那个小伙子走出驿站的背影,特别感动。我突然想到“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每个志愿者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每个人小小的善举都会给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我想这也是杨欣能够坚持这么多年的原因。

杨老师曾经对我说:“‘绿色江河’招再多的志愿者,垃圾也捡不完。但这件事情必须有人坚持做下去,因为它的意义是改变人。只有人的环保意识和观念彻底改变了,环境才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只有当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和自然才能和谐共处。”(全场鼓掌)

背靠长江守护家乡

是一件幸福的事

在加入“绿色江河”的这几年中,我认识了许多志愿者朋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从事不同的职业。有“00后”的小伙子,也有奔“六张”的大叔,但是我发现他们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是一样的。其中也包括我。(屏幕上出现胡歌的照片,全场笑)虽然在高原进行体力劳动,身体要经受各种考验,但就像我在去年拍摄的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身体越沉重,心却越轻盈”。

在那里,不仅仅是体验“一览众山小”,更重要的是能在大自然面前感受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把自己放下了,才能真正地豁然开朗。没有一个志愿者会去逞英雄,公益事业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跑,绝大多数人都只负责其中的一小段,我们不是为了追求个人成绩的辉煌,而是让这场“接力跑”一直延续下去。

照片中我身边的这位是保护站的常务副站长土旦丹巴,(指向大屏幕)他的家就在沱沱河,他是长江源当地的藏族人。我是2013年参加保护斑头雁项目的时候和土旦认识的。他告诉我,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全球野生种群数量只有7万只,它们每年三四月都会飞越喜马拉雅山脉,从印度到青藏高原来产卵、繁殖,10月再飞回印度过冬。斑头雁在长江源最重要的栖息地是班德湖,那里一直有人偷鸟蛋吃,每年被偷捡的数量达到2000枚。经过这几年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在班德湖不足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活跃的鸟类超过50种,其中候鸟的数量约有5000多只,斑头雁约占6成。

 斑头雁

土旦的家就在附近,他说他小时候也偷过斑头雁的蛋,被妈妈发现后,罚他独自建一座佛塔赎罪。这就是当年小土旦垒起来的泥塑佛塔,(指向大屏幕)至今依然在去班德湖的必经之路上屹立不倒。在当地的传说中,白色的鸟能活一万年,黑色的鸟能活一千年,而斑头雁是高原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鸟。

现在,土旦的母亲以土旦为骄傲,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帮助他人,帮助自由的生灵,这是最好的修行。土旦自己也从未怀疑过从事环保事业的意义,因为背靠长江守护家乡是一件幸福的事。

保住长江流域仅存的

自然峡谷与自然河道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绿色江河”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公益板块。

烟瘴挂是万里长江第一峡谷,这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名字是中国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起的,当年他独自漂流至此,听当地人管这里叫“烟瘴嘎(音)”,藏语的意思是“白色的石山”。尧茂书不懂藏语,觉得这个峡谷常年笼罩在雾气之中,便在地图上将此地标为“烟瘴挂”。

有一年,杨欣得知有关部门在烟瘴挂规划了一座名叫牙哥的水电站,计划中的拦水坝高达44米,这就意味着整个峡谷将被淹没。为了保住长江流域仅存的自然峡谷与自然河道,杨欣组织了志愿者里的野生动物专家、植物专家、人类学专家,组织考察队进入烟瘴挂。这是当时烟瘴挂建的第一个营地,(指向大屏幕)汽车能到达,接着让船只从这里运送物资到峡谷里,建立二号营地。考察队以营地为中心开展调查,踏遍每一条山谷,标注出峡谷里的重要区域。

烟瘴挂

最终,经过120天的调查,专家和志愿者们在不到4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种,其中雪豹不低于9只,这是世界上公布的雪豹最密集的地区了。通过架设定点红外相机,志愿者们还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照片。(指向大屏幕)大家看,左上角是雪豹,右上角是两只幼狼,左下角是狐狸,右下角是岩羊。有了这些资料以后,“绿色江河”又完成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

听说了他们的故事,我国顶级的动物学家、植物学家都参与到这个项目的评审中去。最后,项目评审组组长、原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院士签下了他的名字,水电站的建设项目因此停了下来。长江的第一个峡谷保住了,长江上游500公里的自然河道保住了!(全场鼓掌)

他说:“前半生我在守护国家,

后半生我来守护环境。

接下来,我想为大家介绍几位我无比敬重的志愿者,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特别符合今天文化讲坛的主题:“奋斗者·新传奇”。

第一位是孙建军,人称“孙爷”。他是“绿色江河”资历最老的志愿者,和杨欣并肩战斗了20多年。孙爷当年也深受索南达杰事迹的影响,在1995年参与了“绿色江河”第一个保护站的建设。此后,几乎所有“绿色江河”的项目,都能看见他的身影。他被来自天南海北的志愿者称为“摄影师里饭做得最好的,厨师里车开得最好的,司机里拍照片最好的”。的确,他就是一个全能型选手。作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孙爷记录下了许多动人的瞬间,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一组斑头雁的照片就是孙爷拍的。昨天他还给我发来了一组滇金丝猴的照片。是不是很可爱?(指向大屏幕)

由于山上物资匮乏,一日三餐都得定额定量,作为“绿色江河”的后勤总管,孙爷在这方面可谓铁面无私。2016年我第二次上山,自告奋勇要为志愿者们做顿饭。孙爷名义上帮厨,实则全程监工,生怕我把菜做糊了。(全场笑)我第一次在高原做饭,水80摄氏度就开了,还得做20多人的量,自己心里也没底。第一天,在对我的厨艺不抱任何希望的情况下,孙爷只允许我做一个西红柿炒鸡蛋,结果惊艳全场。(全场笑)第二天,我破格被委以“重任”,在得到杨欣老师的允许后,孙爷从冰柜最深处取出了不知存放了多久的五花肉,让我给大家做了一道上海红烧肉。同样惊艳。(全场笑)其实每个志愿者每天的伙食费只有10块钱,这个标准那么多年一直没有变过。

孙爷看上去很严肃,但他是最心疼孩子们的,一有机会就给大家弄点好吃的。他经常开玩笑说:我就是给你们这帮少爷小姐们当保姆的。我起初听到这句话只是一笑而过,直到我看见孙爷在一次采访中说:我特别感谢这些“90后”的孩子,他们能来这么艰苦的地方,不容易。他们能把公益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特别好。孙爷和杨欣老师一样,把大半人生都献给了江河山川,他在心疼年轻人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新鲜的血液能够融入进来。这是老一辈公益人最想看到的。(全场鼓掌)

在志愿者队伍里也不乏夫妻档。(大屏幕上出现胡歌与志愿者李崴夫妇的合影)左边那条“单身狗”可以无视。(全场笑)他们在狂撒“狗粮”的同时,也诠释着什么是更可贵的爱情。中间这位志愿者叫李崴,他曾经是一名空军上校,在部队服役了28年,退役后和他的爱人丁姐一起加入了“绿色江河”。他们是参与项目最频繁的志愿者,3年内4次上山,完成了姜古迪如冰川考察、班德湖观测站建设、绿色驿站吊装、守护斑头雁直播、生物多样性调查、垃圾调查等工作。

李崴曾经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对于大部分志愿者而言,他们的日常工作极其平凡甚至琐碎:维护保护站的正常运行、打扫卫生、整理内务、修修补补、完成各种基础建设、捡垃圾、分类统计、消毒打包等等。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并不是一个组织、一些志愿者能够完成的,但是在这里,他看到的是希望,看到的是自己的改变,是对他人的影响,这些都是正面的力量,他愿意成为正能量的一部分。在和崴哥接触的过程中,我时刻能够感受到他的一身凛然正气。他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守护”是军人的根本信条,前半生我在守护国家,后半生我来守护环境。(全场鼓掌)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没有办法向大家介绍更多的志愿者。谢谢解放日报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分享美好的机会,也谢谢大家耐心的聆听。(全场鼓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