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月亮,思念之情常常在心头弥漫。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将相思之情、望月思人烘托到了极致。虽然相隔千里万里,身在天涯,但同在月下,同一种相思。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同样述说了思念之苦,月圆之夜上西楼,月圆人未圆,雁儿空回,不见锦书,思念之情绵绵不绝。 月亮也使人孤寂。孟浩然在漫游吴越时,想起了旧友,更感到凄冷。“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有着很深的孤独感,人与月未能溶为一体。 明月亦是历史的见证。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穿越了时空,很有沧桑感,又彰显了诗人的抱负,气势浑厚,雄壮豁达,明月也一扫阴柔妩媚。 月随心转,明月更多的是如水如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显得格外清新、凉爽,这俨然就是一幅山水画。 诗仙李白对月可谓是情有独钟,他的诗作中很大一部分与月有关,明月和美酒相伴了他一生,最后也是随月而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思妇与戍卒同在月光下,但见境不见人。“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明月成了他的伴友,送他下山至友人处一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成了诗人的酒友和知音,同醉同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酒醉醒来,看到床前的明月,诗人对故乡又有了深深的思念。 经历过安史之乱、饱尝骨肉离散的诗圣杜甫对月则是另一番感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霜繁露重之夜,诗人想起了故乡的月亮,认为故乡的月亮更加清新亮丽,浓重的思乡之情难以排遣,千百年来,也使无数的旅人产生了共鸣。 明月不仅思乡,也能加重离愁。白居易的《琵琶行》就写得极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写尽了江月的清、冷,与当时诗人的心绪是一致的。 在多情的诗人笔下,明月也是爱情的载体。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浩月当空的海面,海蚌壳里的珍珠,在月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是珠光还是泪光,引发多情人的遐想。 中秋的明月素来令人思怀,令人赞叹。请听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吟唱:“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明月、时空、抱负、情怀的思辨一气呵成气势恢弘,浪漫、激昂堪比李太白,却多了几分理性与冷峻。人生的境遇,就象月之圆缺,苏东坡也有孤傲落寞之时,“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则有几份萧疏凄冷,也是当时政治斗争中苏轼被贬后内心的真实写照。 仰望明月,我想,明天的月亮肯定会更加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