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造肉产业深度研究

 panpan研报社 2019-08-24


分析师:陈娇、毛一凡

人造肉行业简介
人造肉的两种技术路线:植物肉和培养肉
根据人造肉的概念及制造工艺,人造肉可以分为植物肉和培养肉两大类。植物肉是以植物蛋白、氨基酸和脂肪为基础,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红蛋白而制成的人造肉。培养肉是从动物体内分离、提取出少量干细胞,在营养液中进行培养,最终生长分化成为的人造肉。

植物人造肉以豌豆、大豆等植物为原料,从中分离出植物蛋白和纤维,再以加热、压力变化和冷冻等方式,将蛋白质编织成纤维状结构,最后加入水、脂类、香精、色素、微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配料做成具有鲜肉味道和营养价值的素肉。
培养人造肉利用从动物分离出来的全能干细胞或成肌细胞,在营养液中进行培养,从而形成类似于肌肉的组织,最后对其进行商品化加工和重塑成型处理形成符合大众口味的人造肉制品。

干细胞有多种来源,有的来自于原代的动物肌肉,有的来自于胚胎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以培育人造牛肉为例:
第一步是对牛进行活检,从它身上获取活的肌肉组织;第二步是从牛的肌肉组织中分离出干细胞;第三步是把牛的干细胞放入生物反应器,增殖生产出肌纤维。
目前市场上成熟的制造技术是植物肉,其代表公司有BeyondMeat和ImpossibleFoods,这两家公司1磅人造肉的价格都在12美元左右。
培养肉的代表公司包括MemphisMeat和MosaMeat等,2017年MemphisMeat生产一磅培育肉的成本是9000美元。所以目前培养肉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植物肉是真正的素食,而培养肉是动物性食品。虽然植物肉和培养肉都属于人造肉的范畴,但是在主要原料、技术路线、生产成本、是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及性质上都存在差别。
人造肉的市场空间大,增速块
未来肉类产品缺口巨大。根据OECD的数据,2018年中国肉类消费量达到8829.6万吨,欧盟与美国肉类消费量分别为4426.7万吨和4134.9万吨。
目前美国肉类人均消费量为100千克左右,而中国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因此,未来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预计2030年中国肉类产品的供给缺口将达到3800万吨以上,该不足部分可由有人造肉来填补。
全球植物肉市场增量大、增速快。MarketsandMarkets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每年将以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279亿美元。
由于全球消费者对植物性食品的偏爱越来越多,许多公司包括初创企业和老牌企业都进入了这个高增长市场。

嘉吉(美国)和泰森食品(美国)等知名食品公司已投资于生产植物性肉类产品的初创企业,预计未来几年这将促进植物性肉类产品的销售。
美国是目前人造肉消费的全球最大市场。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数据,2018年美国在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场中占近40%的市场份额,并在未来保持较高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德国、英国和新加坡将是复合增长率前三高的国家。亚太及南美国家对植物性人造肉的巨大需求也将推动人造肉市场快速扩大,其中亚太植物肉类市场预计将由中国主导。

植物肉有望再创植物奶的奇迹。根据BeyondMeat预测,类比植物奶行业在美国取得的成功,全美人造肉市场未来将达到350亿美元。

因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intel的测算,2017年美国非乳制奶类别的市场约为20亿美元,相当于乳制奶的13%,并且在2012年至2017年连续保持10%的高增长率。
如果“植物肉”市场规模可以达到类似“植物奶”与乳制奶的比例,那么对应美国2700亿肉类市场,这意味着350亿美元的新增市场空间。如果以全球肉类市场进行模糊测算,则可达1820亿美元。
人造肉行业竞争格局
人造肉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美国,食品巨头是人造肉市场的领跑者。根据IRR的预测,美国食品巨头Kellogg’s在肉类替代品市场占据了47.7%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BeyondMeat的市场占有率为6.8%,排名第三。第二和第四同样是美国食品巨头,分别为Conagra’sGardein(市场占有率为9.8%)和KraftHeinzsBoca(市场占有率为4.2%)。

除了上述几家龙头公司以外,人造肉行业还不乏新进入者。这些新兴公司大部分致力于细胞培养技术的研发,产品涵盖牛肉、猪肉、家禽甚至是海鲜,其中包括MosaMeat、JUST、GoodCatch和FutureMeat等。
人造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除了人造肉生产企业之外,传统肉类公司也通过投资等方式进入该行业,包括嘉吉、荷美食品公司、JBS和泰森食品公司等巨头。
其中泰森食品已投资两家人造肉公司,分别是Memphismeats和FutrueFoods,这两家公司都是通过实验室培育动物肉的企业。此外,老牌食品公司雀巢于2018年6月设立植物基食品领域的GardenGourmet品牌,并于今年4月与麦当劳达成合作,在德国销售植物肉汉堡。
人造肉行业前景广阔。未来,城市化、人口增长、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等原因都导致了人们的肉类消费量增加。而人造肉的兴起将重构传统畜牧业产业,缩短肉类食品产业链链条,降低制肉的生产成本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肉食需求。
目前植物肉是人造肉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但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培养肉有望超过植物肉成为人们的新宠。
国内人造肉行业分析
国内人造肉行业现状
国内也有植物肉(或称素肉),起源早于BeyondMeat。目前,中国做植物肉业务的三大企业包括深圳齐善食品、江苏鸿昶食品和宁波素莲食品。

其中,深圳齐善食品成立于1993年,产品包括高纤维蒟篛制品、大豆蛋白制品、小麦蛋白制品等近300个品种;江苏鸿昶食品成立于2010年,产品线丰富,囊括精致火腿、阳光美式、经典东方等系列多达上百个品种;宁波素莲食品成立于2010年,主要经营品种丰富的素食类产品。
国内人造肉市场规模较小。在中国,人造肉更多是为了丰富中国人餐桌、满足一些宗教人士需求,并没有直接和主食肉类形成直接竞争。
从2018年国内三家公司的营业额来看,深圳齐善3亿元,为国内三大企业中最高。江苏鸿昶和宁波素莲分别为6000万元和3000万元。但与BeyondMeat在2018年实现了8790万美元的营收相比,国内三家植物肉企业整体规模不抵一个BeyondMeat。
产品以供应寺庙为主,素食餐馆日益增多。与西方素食文化长期浸润在社会运动中不同,国内植物肉行业更单纯,并长期与宗教饮食相互捆绑。目前深圳齐善、江苏鸿昶和宁波素莲这三家的供货渠道中,寺庙占绝大部分比例。
随着素食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和推广,素食餐厅等渠道也在不断拓宽。我国现有大约500万家传统的餐饮店,其中素食类大概有3000家。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淘宝等电商平台购买以上素食产品。
目前国内仅有经营生产素肉的企业,并且市场现状不温不火,而培养肉在国内仍是一片空白。我们认为是以下两点核心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
人造肉不符合国人的消费习惯。中国肉制品消费市场的70%都是热鲜肉和冷冻肉,其中包括了各种蹄、爪、排骨、头、肉皮、蹄筋、内脏等一系列构成复杂的肉类。而人造肉主要包括肉排、香肠、肉丸等冷鲜肉,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度较低。
中国素食主义并不盛行。欧美等国家近年来因人道主义和环保主义盛行而加速了素食主义的扩张,众多坚持素食主义的名人如影星莱昂纳多都热衷于宣传这一理念。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5000万素食主义者,但很多人吃素是为了健康和信仰,与环境保护无关。
国内尚无人造肉行业巨头,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中国的肉制品行业三巨头,双汇、雨润和金锣及新希望、温氏农业等大型农牧企业目前并没有涉足人造肉领域。

但随着人造肉工业化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BeyondMeat、ImpossibleFoods等同类的工业化技术和产品会拓展到中国市场,同传统素鸡、素鱼等一起丰富国人的餐桌,从而带动肉制品龙头企业进入人造肉领域,或者吸引新的入局者,从而撼动产业格局的调整。

报告来源:兴业证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