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就春秋时期考古遗存的“缺失”和金沙与战国时期考古遗存的相异而言,金沙文化或说“三星堆—金沙文化”与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存在着断裂。是否如此,以及何以如此,这需要进一步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施劲松致力于研究长江流域的青铜器与青铜文化,一直关注成都平原的文明起源问题。关于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以及二者的关系有哪些新思考?随着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推进,又有哪些新的学术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施劲松。 新发现推进认识 成都平原文化发展脉络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成都平原先秦考古的现状如何? 施劲松:成都平原的考古工作开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历史即使与中原地区相比也不为晚。不过,成都平原的考古发现和考古学文化受到广泛关注,当与1986年三星堆遗址两个器物坑的发现有关。三星堆两个器物坑偶然出土后,学术界对三星堆器物坑和三星堆文化的讨论曾出现热潮。现在距三星堆器物坑的发现已近30年,其间在成都平原又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比如有早于三星堆文化的宝墩文化城址群和什邡桂圆桥遗址、三星堆城址的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以及晚于三星堆文化的成都金沙遗址等。 新的发现和研究,使我们对成都平原的文化发展脉络和文化面貌的认识又有推进。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学术界提出了桂圆桥文化(距今5100—4600年)、宝墩文化(距今4600—4000年)、三星堆文化(距今4000—3100年)、十二桥文化(距今3100—2600年)的文化发展序列。我认为,尽管成都平原的文化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序列,但这个日渐完善的序列为我们探索成都平原的早期文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线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