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计底稿基础班 04 :存货

 雨送黄昏xzj 2019-08-25

审计一个生产企业,最难搞的就是存货。有些小朋友,只分了存货一个科目,从进场就开始做,做到快要撤场的时候,还在纠结跌价计提的合理性,好不容易送审了,质控老师回复一大堆复核意见……还有的小朋友,辛辛苦苦做了两个月的存货底稿,复核意见是:重做。这时候,估计想哭了,但愿来生不做审计狗。

要做好存货底稿,有一项技能必须会——成本核算。这项技能不在会计教材,而是在《财务成本管理》的第十三章,讲的是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如何在半成品和产成品之间分配的问题。如果自己不会核算,肯定看不出企业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做存货底稿之前,最好先把成本核算这章给学会咯。会计有三个分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注会《会计》只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财务成本管理》。

好吧,假设你会核算成本了,咱们接着讲。

(一)了解内控

内控,内部控制的简称,没学过审计的小朋友可能不知道啥意思,《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道吧?内控也就是企业的规范手册,规定哪些该做,该怎么做,哪些不该做。

进场之后,把企业的成本会计或者财务经理叫过来聊聊。要了解清楚的问题主要有:制造费用如何归集与分配?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如何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分配?产品有几道工序?直接材料是开始时一次投放,还是陆续投放?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如何在半成品和产成品之间分配?了解这些之后,你就知道企业是怎么核算成本了。多数企业的成本核算是不规范的,有的甚至连进销存都没有。

了解企业的成本核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企业的成本核算是乱来的,影响就大了,会影响到营业成本、存货、利润、所得税费用。

然后就是了解“供、产、销”的内控。有些重视内控的企业,是有内控手册的,而且相当规范,我们查看内控手册就能了解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了。如果没有的话,就把企业相关的人员抓过来一一盘问吧。

了解从采购原材料到商品出库,都有哪些控制,留下哪些足迹。比如企业要生产一种产品,首先要走采购流程,最后生成采购单,经审批后发给供应商;供应商发货后,仓库部门执行验收程序,形成验收单;生产部门来领料,形成领料单;生产完成后走入库程序,形成入库单;出库时有出库单。了解这个流程,是做存货底稿的基本要求,否则很难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也很难找原因。

了解内控是必须的,即使企业内控烂得一塌糊涂,也要了解,至少知道它错在哪里。

(二)进销存

进销存是一张表,记录了存货的名称、期初数量、本期入库、本期出库、期末结存等情况。有的人把它叫做“收发存”,爱谁谁。企业的财务系统中有进销存,把它导出来,稍作修改,然后形成我们底稿中的存货明细表。

拿到进销存之后,一定要跟科目余额表核对,期初余额、借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跟科目余额表是否一致,把数对准了再进行下一步。会不一致吗?当然会。有些企业的进销存跟科目余额表是对不上的。核对一致之后,再进行下一步。

有些企业的进销存是以一个月为一期,1月份有期初数,2月份也有期初数,每个月都有期初数。而我们需要的进销存是以一年为一期的,一月份的期初余额才是期初,12月份的期末余额是才期末;2月到12月的期初都不是期初,1月到11月的期末都不是期末。

我们可以通过Excel中的“透视表”功能把进销存表修改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首先,把原表中2到12月的期初余额清除,因为它们不是期初;再把1到11月份的期末余额清除,因为它们也不是期末。然后全选,插入透视表。见下图

我们发现,“名称”和“物料代码”不在同一行中,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调整一下透视表的显示方式就行:右键点击透视表任何一个地方,选择倒数第二个选项“数据透视表选项”会弹出下面的对话框,点击“显示”,再点击“经典数据透视表布局”,确定,“名称”和“物料代码”就在同一行中了。见下图

这时候,每一类商品都会有“汇总”数,我们要把“汇总数”去掉。当出现透视表后,菜单栏上会出现“设计”选项,点击它,再点击“分类汇总”——“不显示分类汇总”。见下图

这样,进销存表就完成了。

这招excel技能在别的地方也经常用到,它的强大之处在于能“多列”透视,可以把“类型”、“代码”等等放在同一行中。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张经过优化了的进销存表。最后,这张表的期初数、出入库金额、期末数要和原来那张表核对一致,确保我们优化之后的进销存总数跟原来那张表是一致的。

(三)监盘

监盘和盘点经常混淆,监盘的意思是监督别人盘点,盘点的意思是亲自去数,区别可大了去了。因为盘点是管理层的责任,如果小朋友亲自去数的话,那就是代行管理层职责,我们再对存货发表审计结论的话,那就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有一次,企业的小姐姐带我们去盘点,指着偌大的仓库,说道,全在这儿了,数吧。说完袖起手来。我嘿嘿一笑,说审计准则规定你来数,我看着你数。说完我也袖起手来,一脸坏笑。我真没骗你,准则就是这么规定的!

存货盘点,要有盘点计划、盘点表,按说这都是管理层的职责,由他们来做。然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都不会做,还是由审计小朋友来完成的。盘点计划,每个事务所应该都有模板,稍微修改一下就行,不再赘述。盘点表,其实就是在前面的“进销存”表后面插入一列“盘点数”。盘点就是确定这个“存”是否正确。

小编刚进事务所实习的时候,就去执行监盘程序。那是个农牧企业,小鸡鸡满山遍野,这就有点坑了,怎么数嘛。

小学数学告诉我们,把小鸡鸡抓过来,打个标记,再放回去,过几个小时,再把一片区域围住,数一下这片区域有多少只鸡,其中有多少只是打过标记的。通过这种方法推算出整个养鸡场有多少只鸡。毕竟这是小学教材,拿来考试还行,实用性不强,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了,太容易出错,不可靠性。

最后,项目经理的做法是,从各个方位拍照。这可以确定鸡的规模,但实际上有多少只那就无能为力了。

关于漫山遍野乱跑的生物资产的盘点,小编至今仍未看到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勤勉尽责。到实地去查看,就已经做到了勤勉尽责了,因为这玩意儿真没法数。

(四)跌价计提

计提跌价最重要的一步是确认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直接销售的商品,可变现净值是估计售价减去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需要进一步加工的材料,是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相关税费、将要发生的成本,考试的时候,这些数是题目给的,然而实务中则要我们自己找。

估计售价(不含增值税),这个得区分有合同和没合同,有合同的就是合同价,没合同的就是市场销售价格。如果库存多于合同的订单数量,多的那部分要按市场销售价格。一个个去找合同价和市场销售价,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呢。

估计的销售费用,这个确实不好估计,简单粗暴点就是用往期的销售费用除以总的销售数量,计算出单位销售费用。最后用库存乘以单位销售费用得出。

相关税费,也就是消费税、城建税、教育税附加。这个可以以售价为基础,用公式计算出来。

这些数据都找齐之后,在Excel上写个公式,一拉就能看到哪些减值,哪些没减值了。

值得注意的是,跌价计提还要考虑监盘的结果,比如在监盘过程中,看到一大堆坏掉的、腐化的存货,要考虑是否全额计提跌价。

其次是关注“库龄”,跟应收账款的账龄差不多,我们用公式把存货的库龄分在“一年以内”和“一年以上”。对于一年以上的,要重点关注。因为商品往往有保质期,长时间卖不出去的,多半是有问题。我们不能像应收账款一样,用根据库龄来计提跌价,因为准则已经规定怎么计提跌价了,你却用另一种方法计提,就是找抽。库龄只是做参考,最终还是要通过比较可变现净值和成本来确定跌价准备的。长库龄产品的可变现净值有点难确定,这个得跟企业的相关人员沟通,实在难以确定可变现净值,就全额计提吧。

有些企业为了利润好看,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费用计入存货里,实际上这个产品不值钱,等到实在藏不住的时候,再一把计提跌价。这就是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的,某些公司连续几年持续盈利,突然间在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只要我们对存货进行可变现净值进行测试,就能发现这种问题。

(五)分析程序

1、周转天数分析

主要分析存货的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天数=(365×存货平均余额)÷ 主营业务成本

平均余额一般用期初加期末除以2。

也可以除以主营业务收入,这个得看实际情况。上年用什么,今年就用什么,这样才有可比性。

如果存货的周转天数越来越大,有几种情况。一是存货出现积压,不好卖了,这时候就要考虑跌价计提是否充分了。二是企业趁原材料价格便宜,大量采购,这是合理的情况,但我们要去验证。三是企业没结转成本,通过成本跨期来调节利润,这个可通过收入、成本匹配表看出来,也可以通过分析毛利看出来。

反正就是,周转天数波动大的,要找到合理的理由,如果有问题,就做调整。

(六)截止测试

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都要做截止测试,也就是抽查一定量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凭证。虽然很无聊,但还是比较有效的程序。

对于入库测试,抽查入库单和账上对应的凭证,有些原材料已经送过来了,因为没开发票而没有做暂估入库。

对于出库截止测试,抽查出库单和账上对应的凭证,有些产品已经出库了,收入也已经确认了,却没有结转成本,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一旦发现问题,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问题,因为这是抽查,只是样本,不知道总体影响有多少呢。所以要扩大样本量,把所有问题都揪出来。

(七)问答环节

1、有小朋友在后台问,库存高得离谱,该怎么降库存,合理的库存怎么定?

第一,把它卖了。第二,如果是一堆废品,那就清理了,全额计入减值损失。合理库存的确定,请看《财务成本管理》的第十二章,第四节存货管理。

2、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该怎么审?

这…直接材料主要看它的采购价格是否异常。

直接人工主要看它的归集与分配,哪些人的工资是直接人工,这些人都是只生产这件产品吗?如果生产几件产品,不同产品之间怎么分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再去验证企业的账上是不是这么体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