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路上》和垮派

 昵称BbprGMTQ 2019-08-25

在美国的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登上历史舞台,一般人们更多从文学的角度来介绍这一代人,将他们定位为美国“后现代”文化的一支“亚文化”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垮掉的一代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年轻人中出现一股强大鲜明的反主流文化潮流。青年人对一直以来美国正统社会观和传统价值观嗤之以鼻,尤其反感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他们反对宗教,反对保守,反对战争(荣誉),甚至于国家教育什么,他们就反对什么。大批的年轻人不上班,不参加工作,不赚钱养家,不勤奋上进。他们要么背上吉他流浪,要么搞各种集会活动。他们留长发、吸大麻、说脏话,性的方面很随意,喜欢穿的花里胡哨甚至肮脏,他们的生活在普通人眼里显得混乱不堪,这样一群在普通人看来极度颓废的一批人就被称为 “Beat Generation”(缩写为GB),即“跨掉的一代”。

那么美国社会是如何形成这么一代人的呢?

一是美国的婴儿潮时代带来的青年人口爆炸。从1945年二战结束后,战争结束带来的和平的环境,大批年轻军人返回家园,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四十年代中其开始,美国新生婴儿呈几何数值的增加。据统计,1946年至1964年之间,美国共计出生婴儿近八千万,占美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单单1946年当年,美国全国就出生婴儿三百多万个。所以在六十年代,青年人口大爆发,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特征。大学里的学生人数是农民的整整三倍,一半人口都不满30岁,国家人口的平均年龄是如此的年轻,为社会接受新生事物创造了群体心理条件。

二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追求物质主义的十年,也是同一性的十年。大萧条时期和二战期间美国物资匮乏,使得战后美国人民对物质货物的追求成为生活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电视媒体和广告所描绘的理想家庭生活,更加推动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从汽车到衣服,再到好莱坞和玛丽莲梦露,物质追求是美国人和美国家庭的第一需要,成功人士和受人尊敬也主要体现在物质获得与经济方面,拜金潮成为美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但是过度的物质追求留下的一个后遗症就是,青年人对于以金钱衡量一切的标准的鄙视和反感。

三是在冷战期间,美国领导它的联盟国对抗苏联共产主义联盟,这允许美国政府可以随意定罪,甚至对持不同政见的人进行迫害,甚至认为社会的非基督教徒威胁着美国政府安全。这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麦卡锡主义”了。但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处在某种恐怖之下却是确实的,一方面人们警惕着苏联人的入侵,另一方面人们非常恐惧“不知道那一天,原子弹就会在自己邻家的院子里爆炸”。正是在这种氛围下,美国社会的严厉和不宽容日益加剧,一些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和社会人士遭到迫害。

四是越战,反越战大约是当时美国社会最大的社会共识,也是“跨掉的一代”最为人所认同的社会行为。

一群作家起来通过他们的诗歌和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追求物质和同一的反感,阐述他们被社会疏远的孤独,同时他们在自己的旅途上探究生活的真谛。这群作家后来就被称为:The Beats(垮掉派)。 从On the Roads解读The Beats On The Road》被认为是美国5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在文学方面开创了美国新的文学道路,更重要的是它是美国50年代Beat Ggeneration的缩影。

Beats 的生活态度是他们对生活热情渴望,生活狂放不羁,通过自己的“冒险”探究生活的真谛。而他们的“冒险”就是到处旅行和体验各种新奇事物。

《在路上》:“他们一起冲上大街去寻找、探究那些当时颇感兴趣的东西,尽管后来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眼里又会变得枯燥而又乏味起来。然后他们又再次去冒险,去寻找新的兴趣”。“他们的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象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象行星撞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 Beats追求自由,反感因循守旧的生活。狄恩描绘那些因循守旧的人:“你看前面这些人,他们一直都在担心,算计着跑了多少路,今晚在那里睡觉,汽油钱是多少,天气怎么样,最后怎样才能到达等等等等” 。数百万人毫无休止地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象一场噩梦——掠夺、攫取、失去、叹息、死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长岛外面的那些城市里为自己争得一块墓地。而索尔和狄恩等新一代年轻人不愿过这样陈旧乏味的生活,他们选择游历美国,在路上寻求生活的真谛。我们将要去做一切我们从前没有做过或者从前认为不屑于做的事。 他们有随时死亡的恐惧,生活及时行乐。这一群人在经历了二战后,又进入冷战和麦卡锡主义的“红色”政治迫害,加上核武器的威摄,使他们有随时都可能死亡的恐惧感,“死神将在我们进入天堂之前把我们抓住”。正如索尔.佩拉提斯说:“生命是神圣的,每一秒钟都很珍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狄恩.莫里亚蒂“好象同时在做所有的事情”。同时,他们用他们所有的精力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去体验尽可能多得事物。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变得及时行乐——“噢,我们应该及时行乐,事情该怎样就怎样。”

Beats的行为第一特征是流浪 他们很多时候的旅行都是搭车而行的,有时他们身无分文过着流浪的生活。而他们就是在这时刻面临死亡的旅途中感受生命,探索生命的真谛。《在路上》多处表达了他们在流浪过程中对生活的领悟。“我们的破行李又堆在了路边,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没关系,生活本身就是一条永无尽头的大路”。你的路是什么呢?伙计?——圣徒的路,疯子的路,虚无缥渺的路,淡泊悠闲的路,还是其他什么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路,问题是怎么走?走到哪儿?” “在穿过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交界的大沙漠时,在沙漠之上,在被太阳照射成金色的云层中,我看见了上帝,他似乎在伸出手指对我说:穿过这里,一直向前。你们正走在通向天堂的大路上。”噢,好吧,我们一直向前。”

Beats的另一种体验就是吸食违禁品。Beats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参与偶然吸毒的群体之一,主要流行的有大麻、苯丙胺、安非他明等等。《在路上》中说在圣弗兰西斯科,几乎人人都吸,这里是大陆的尽头,没有人会来管你。嬉皮士们从致幻剂的幻觉中体会乐趣和刺激,但这与其说是未来激发他们对生活认识的灵感,还不如说这是他们对生活的逃避。《在路上》有很多类似的描写,例如第四章第2节:第一天,我象块木板似地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既不能动,也不能说话,只是两眼大睁着直视前方。我可以听见脑子里嗡嗡作响的声音,眼前闪动着各种图象,奇妙无比。第二天,我渐渐有了意识,我所做过的、知道的、读过的、听过的和幻想过的一切又重新涌入我的脑海,它被按照一种新的逻辑方式排列起来,因为我什么也不能想,只感到惊奇和激动、我不住说着‘好,好’,只有这样才能稍稍平静下来。这些大麻引起的幻觉一直持续到第三天,我才渐渐理解了所发生的一切,我的全部生活也被决定了”。

Beats的第三个重要特点在于对性的态度。在他们的旅途中,走到哪都会去找女人,而当时的美国各大城市都可觅到的妓女的身影,狄恩很受女孩倾心,他同三个女人结过婚,但都是因为受不了他狂放不羁的生活曾离开他。同时,狄恩也受男性的喜欢,小说中卡罗马克斯就喜欢狄恩,他们俩几乎废寝忘食地呆在一起聊天。现实中的卡罗马克斯的原型曾是个同性恋者,而公开的同性恋在50年代不仅是罕见的,而且是不被接受的,艾伦·金斯伯格就曾经为同性恋的生活做过斗争,想要争取更加开放的生活方式。

Beats虽然在性的方面比较随意,但他们却是不折不扣的女权主义者。Beats理解妇女,鼓励妇女解放。50年代美国妇女的典型生活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女性最大的成就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Beats则鼓励女性走出传统相夫教子的生活,鼓励她们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小说中索尔佩拉提斯表达了他对妇女同情:事实是我们都不理解女人,总是把过错归咎于她们。我们只有这么多能耐。”小说第二章第2节描述了一个叫做找莉塔贝特科特的女孩。当索尔问她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时,女孩哀叹着回答,我不知道,我只想在餐桌旁好好地侍候人,别出乱子就行。索尔用手捂住了她的嘴,告诉她不要叹息。我想告诉她我的生活是多么激动人心,告诉她我们可以在一起做许多事。”“我们躺在一起,凝望着天花板。我们都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上帝要让人类如此痛苦。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妇女运动发轫发展和逐渐强大起来的时代,但是在那之前,Beats的女性们就已经在努力开创她们自己的生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Beats是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驱,虽然Beats的女性平权色彩是与他们特有的激进、不负责任、随心所欲联系在一起的。

Beats在音乐方面没有任何悬念,爵士乐和各种疯狂的流行乐是他们的最爱,他们把爵士乐演出也作为一种及时行乐。在路上,他们喜欢把收音机打开听各种流行音乐。在酒吧,他们被爵士乐家的演出所激动和兴奋。《在路上》多处描写酒吧的爵士乐家表演。罗拉对任何事情都不抱怨。他是个大学者,常常在腋下夹着17世纪的乐谱手稿,跌跌冲冲地来到纽约的海滨,声嘶力竭地唱着。他象只大蜘蛛那样从大街上爬过,兴奋的目光利刃一般闪过他的眼中。在极度激动中,他的脖子会发疯似的扭动,他说话含混不清,他痛苦地蜷缩着身子,他脚步沉重地走来走去,他叹息着,号叫着,最后在绝望中瘫软下来,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Beats是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的,即是在当时的美国,Beats也不被人所理解的,他们被大多数美国人所指责和不能接受,这一点在《在路上》中也有描写:他们围坐在那里,用一种鄙夷的目光狠狠地盯着狄恩。这些人指责狄恩除了你自己和你那该死的寻欢作乐,你根本不考虑其他人。你所想的只是能够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钱和快乐,然后就把他们抛到一边。实际上你简直愚不可及,你从来没想过生活是严肃的,每个人都在乾着什么来代替无聊。而狄恩则他幽灵一般地孤独地站在门口,凝视着街道。痛苦、指责、劝导、说教等等都跟在他后面,他的前面则充满了坎坷和疯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将Beats定位的一无是处,Beats的出现本身就有其历史合理性,而Beats的最大精髓——叛逆,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最可贵的精神,在任何一个不管以任何标准为价值的按部就班的社会,适度的叛逆存在恰是社会保持活力的需要。当一个社会完全的众口一词,完全的按部就班,完全的僵化,那这个社会就会完全失去生气,等待它的就只有灭亡。也正因此,《在路上》的最后,这些公路流浪者已经难以为继,但是即使几乎已经没有了同伴,他们还是一如继往地进行着他们的革命旅程——我们应该把这一点看成社会活力永存的象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