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临床治病时经常用到地榆,地榆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治疗血症(咳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崩漏等)时经常用其来止血,止血时常用地榆炭,治疗烧伤烫伤时也经常用到地榆,治疗痢疾腹泻也用地榆。地榆什么样子?从不知道,也未曾查阅过资料。 国庆节期间,驾车去南部山区。济南的南部山区是济南的后花园,群山连绵,空气清新。这些山脉是泰山山脉的延续,植被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就含有大量的野生中药材。这些中药材质量好,药用价值高,但是采挖不便,人力昂贵,所以很少有人采挖。大部分中药材都靠人工种植来满足市场需求。驱车走到人迹罕至处,下车观看风景,在草丛中发现了一簇簇的紫灯笼,那就是石沙参;还有一簇簇的黄花,野菊花也开放了。更有一个新的发现,几颗紫红色的像桑葚大小的东西,在风中摇曳,说不清是花还是果,那么耀眼,那么引人注目。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中药。拿起手机拍下照片,传给中医药大学的步瑞兰老师,及时请教。步老师告诉我这是地榆。经常用地榆,今日睹真容,很开心!几乎在同时,有一位网友在朋友圈发了几幅照片,在老家采药时拍的,一大把这种紫红色的地榆花,很是漂亮。网友告诉我,家人采药主要是自己使用,除了地榆外,还有柴胡、桔梗等。
为何称之为地榆呢?爬山时忽然发现很多榆树的灌木丛,地榆的叶子很像榆树叶,贴着地面生长,就命名地榆吧!不知对否,这只是我的猜想与理解。
地榆(拉丁学名: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是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纺锤形粗壮根,短柄小叶,紫红色花瓣,果实包藏萼筒内。别名“黄瓜香”、“玉札”、“玉豉”或“酸赭”等。分布在亚洲北温带、广布于欧洲以及中国,生长于海拔3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于灌丛中、山坡草地、草原、草甸及疏林下,已由人工引种栽培。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茎直立,有稜,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纤毛;小叶片有短柄,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7厘米,宽0.5~3厘米,顶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稀急尖的锯齿,两面绿色,无毛;茎生叶较少,小叶片有短柄至几无柄,长圆形至长圆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顶端急尖;基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被稀疏腺毛,茎生叶托叶大,草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通常长1~3(4)厘米,横径0.5~1厘米,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花序梗光滑或偶有稀疏腺毛;苞片膜质,披针形,顶端渐尖至尾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花萼4枚,紫红色,椭圆形至宽卵形,背面被疏柔毛,中央微有纵稜脊,顶端常具短尖头;雄蕊4枚,花丝丝状,不扩大,与萼片近等长或稍短;子房外面无毛或基部微被毛,柱头顶端扩大,盘形,边缘具流苏状乳头。果实包藏在宿存萼筒内,外面有斗稜。花果期7~10月。根粗壮,多呈纺锤形,圆柱形根很少见,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纵皱及横裂纹,横切面黄白或紫红色,较平整。 
产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疏林下,海拔30~3000米。广布于欧洲、亚洲北温带。 地榆的用途 1.食用 地榆可以作为野菜食用。地榆的地上部分,嫩苗及花蕾,都可以食用。许多农家将其地上部分用开水焯一下,再用凉水浸泡几分钟,去掉其苦味,就可以凉拌或者做沙拉,也可以炒肉丝,还可以做汤,味道鲜美,还可以用来腌制咸菜。另外,因为地榆的叶片有黄瓜的清香,还可以作为调味品,做其他汤时,加上几片地榆叶,可以透出黄瓜清香。这也是地榆又叫做“黄瓜香”的原因吧!保健食谱 地榆粥 用料 地榆2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 将地榆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功效 可清热凉血,适用于衄血、咯血、吐血、尿血、痔疮出血、崩漏、血痢不止及水火烫伤等。 地榆猪肠汤 用料 防风、地榆、槐角各15克,猪肠1段,调味品适量。 制作 将诸药择净,猪肠洗净,纳诸药于猪肠中,放置于锅中煮熟后,去诸药,将猪肠切片,放回汤中,调味煮沸即成。 功效 可祛风止血,适用于痔疮下血。 地榆炒石耳 用料 地榆150克,干石耳30克,调味品适量。 制作 干石耳去杂洗净,用温水泡软,撕成大碎片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炒锅内放植物油烧至六成热,下花椒粒、石耳、食盐炒几下,速放葱花、地榆、酱油合炒至熟,放适量味精、香油,起锅即成。 功效 可清热解毒、疏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 沙锅地榆 用料 地榆160克,羊血块30克,泡青菜杆30克,泡大蒜瓣30克,调味品适量。 制作 泡青菜杆切成段;羊血块切成条,用沸水泡起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沙锅内放化猪油烧热,下泡青菜杆、泡大蒜瓣、生姜炒香,加入高汤、羊血条、料酒、酱油,烧至入味时放味精、地榆等烧熟即成。 功效 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各种出血。 地榆三七花汤 用料 地榆200克,干三七花10克,调味品适量。 制作 地榆洗净,沥干水;干三七花洗净入汤锅,加入清汤、食盐烧沸2分钟后,放入地榆,烧沸至熟,起锅放味精即成。 功效 可平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 2.美化庭院。地榆的花颜色夺目,成片种植可以美化庭院、公园,也可以作为城市绿地的装饰花。 3.药用价值 地榆根入药,性凉,味苦。入肝经肾经肺经胃经大肠经,地榆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收敛止泻,活血,消肿敛疮的作用,可治疗吐血、血痢、烧灼伤、湿疹、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大出血、便血、崩漏、结核性脓疡及慢性骨髓炎等疾病 。《本草纲目》云: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本草求真》云: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止。按此不无两歧,岂知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热止血药也。《日华子本草》云:地榆可以排脓,止吐血,鼻血,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药物图考》载:地榆调敷可以治疗烫火伤,疳疮溃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验方 1.治血痢不止 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2.治红白痢,禁口痢 白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楂一钱。水煎服。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滇南本草》) 3.治急性菌痢 地榆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传染病》) 4.治便血 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5.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 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 6.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 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圣惠方》) 7.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8.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 地榆500克,田基黄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调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9.湿疹 ①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 ②地榆面、煅石膏面各20两,枯矾1两。研匀,加凡士林30~40两,调膏外敷。 ③地榆面15两,密陀僧30两。研匀,加凡士林30~40两,调膏外敷。(《全展新编·皮肤科》) 10.治面疮赤肿焮痛 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11.治烧烫伤 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12.治狂犬咬人 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次;末亦敷疮上,生根捣敷佳。(《补缺肘后方》) 14.治蛇毒 地榆根,捣绞取汁饮,兼以渍疮。(《补缺肘后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