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资格证真题]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romini 2019-08-25
​[教师资格证真题]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习古诗间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 下列适合的是()。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B.从今苦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曲村》)

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火·明月儿时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文学

D选项,本诗作为中秋时节,表达的是不能和家人团圆、强烈的患念亲人之情,绽上, D选项正确。

A选项,抒发的浪漫、孤寂的情怀,小是思乡,故排除。

B选项,本诗说的作者拜访好友,没有思乡,故排除。

C选项,借月抒怀,表达凌淸之感,故排除。

故止确答案为D选项。

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谈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帅准备再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合的是()。

A.孙犁《白洋淀纪事》

B.沈从文《湘行散记》

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法布尔《昆虫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杳现代散文

B选项,本题考的足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是一部散文集,记叙了作者两次回到湘西, 看到的景美、人美,综上,B选项正确。

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 下列不适合的是()。

A.鲁迅《社戏》

B.刘成章《安塞腰鼓》

C.老舍《济南的冬天》

D.汪曾褀《昆明的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散文

C选项,《济南的冬尺》是一篇写景散文,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没 介绍到民俗,综上,C选项正确。

A、B选项,涉及到民俗文化,故排除。

4、教师讲解“当窗理云髡,对镜帖花黄”,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再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A.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答案】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5、学习朱自淸的《春》,教师讲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例句,下列适合的是()。

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B.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正确答案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6、学习戏剧单元,教师指导学屯体会“在台词中融入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的艺术 效果,举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足()。

A.孙鸿《枣儿》

B.老舍《龙须沟》

C.魏明伦《变脸》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正确答案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7、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安排学生汇编这类诗句,下列不合适的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叨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正确答案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8、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界界”写出读后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阅读书报杂上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B.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更为强烈

C.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

D.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 

  正确答案A阅读书报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9、教研室研讨《义务教竹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 各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足()。

A.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标准进行

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

C.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而方式分等级呈现

D.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 

  正确答案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

  10、……《荷叶 母亲》选文旁边有一句批注:”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材的哪一个系统 (3分)

  正确答案A强调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11、...整体形象来理解的...教学思路中可以看到,我是联系整体来看细节......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而不是冷漠地作纯技术分析,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正确答案B理解词义,给学生释义方法

  12、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按要求答题。

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然在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就无法明确整部作品的脉络和主线,自然也就不可能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作出深刻的理解,初二年级的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而且也缺乏阅读的技巧"法。只足粗略阅读,图个“有意思”。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究文木,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也就址说,读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读憧一本名著只就更难了。因此,在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中, 老师一定要犮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在我原先的设汁中,学化每人要阅读《海成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名著最基本的情节。而在后续的设计中,我发现仅这样并不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受其他老师们启发,我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打动自己的三个情节来配画,并说明理由。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3分)

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的情节

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箸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

C.名箸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行限定又有选择性

D.没有教师的指导,初中生就尤法读完一本名著

  正确答案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制性,又有选择性

  13、……《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我来讲讲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大家看大屏幕......这几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鲜动生明地说明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正确答案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准确说明

  14、……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有些学生的习作,整体的段落安排比较清楚,但各段的层次却不清晰。......对上述教学论文片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正确答案C教科书选文均可作为训练习作层次的典型材料

  15、……阅读某教师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匾额文化”活动方案,按要求答题......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活动四:......对上述活动方案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3分)

  正确答案C活动三能够体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理念

  二、案例分析题

  16、……阅读某教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师:课文中用了......师: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与“走”相关的动词?生:......(1)评析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目的。(10分)(2)评析该教师课堂反馈的方法和效果。(10分)

  正确答案(1)答题要点 ①课堂提问主要目的是发挥教师在学习中的引导、点拨作用。 ②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运用这么多与‘走’相关的动词”引导学生得出孩子们爬山时不同的状态和心情;第二个问题“‘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引导学生读出父亲的智慧;第三个问题“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引导学生借“探”“踩”读出了“我”在父亲帮助下重拾信心、走向成功的形象;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升华。 (2)答题要点 ①该教师实现课堂反馈的方法主要是提问引导、举例示范,效果甚佳。 ②该教师通过三个问题的引导,带领着学生一步步读出父亲的智慧和“我”在其中赢得的宝贵人生经验;并且在学生研读与“走”相关动词运用内涵出现困难时给学生用“飞跑”进行举例示范,学生在此之下很好地研读出“蹲”“攀”等动词的丰富内涵。17、……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17-18题。......读书·实践·收获①我曾为一段曼妙的钢琴曲所触动......②抱着这样的烦恼......③我才恍然大悟......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

  正确答案错别字:“曲服”的“曲”改为“屈”,“振撼”的“振”改为“震”。 病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所要实现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应改为: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所要演奏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2分)

  正确答案缺点:标题与内容契合度不高。改进建议:该文标题为“读书?实践?收获”,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贝多芬传》给“我”带来了收获,并没有强调与“实践”的关系,因此,可以在文中加入自己在阅读《贝多芬》后努力付诸实践的内容。

  三、教学设计题

  19、……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正确答案语文课程是最富有人文内涵的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其中蕴含的情感之前,需要学生对文言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本课有很好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选用好的导入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运用范读、自读等多种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感受读书的乐趣,领悟文言文的美;最后再对课文进行深度挖掘,有条理的引导学生发掘文章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备课,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确立依据】 ①依据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较为浅显,说理性强,学生在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即论证的方法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运用。 ②单元介绍对教学作出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程,要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③本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要有所成就就会有所磨炼,逆境中更应具备勇气和力量。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以及文言常用语法的积累,但学生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所要表达的的道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也不能够在情感上完全树立此意识,因此会作为讲解的重点。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正确答案【选择的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呢?这是谁的名言呢?看来大家都有所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走进他的思想主张。

(二)初读感知 

1.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解决文言字词。

(3)再次朗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翻译全文。 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 

1.文章开头部分主要叙述了什么呢?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有何异同呢? (时代不同,经历相似)

3.孟子运用他们的事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2)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4)受磨炼的益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除了这些事例之外,孟子还做了怎样的论述?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经过刚刚对课文的分析,文章是怎样论证的?运用了哪些手法? 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讲道理) 第二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四)巩固提高 学过今天的课文你有何启示?对你以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注意引导)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道理,诵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感悟,题目自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