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昵称32901809 2019-08-25

故宫快600岁了。

这位经历了历史沧桑,很有权重的老人,从来待在京城中轴线的中心,身下的9000间房屋里,装着不知多少皇室故事,180多万件藏品里,也藏着不知多少前世文明,他是神秘的,也是高冷的。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居然在近两年新晋了网红,一改那庄严肃穆的样子,开始卖萌卖宠,圈粉无数,当然,还顺带着卖货,从正宫色口红、仙鹤口红,到阿哥们用过的花草香包,再到谁谁同款的睡衣,那脑洞,哪个小年轻比得上?

有点佩服这老爷爷的胆量,不过,这于咱素人是好事。

这就意味着,曾经的庙堂文化,要走向民间了。

2019年7月,他又联合中信出版社,捣鼓着出了一套书,把乾隆爷最爱的枕边书也给出卖了,要知道,它们的底本,可一直是故宫的珍藏典籍。

01 乾隆爱不释手的枕边书

这套书有三本,即《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兽谱》、《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他们分别以故宫院藏的《清宫兽谱》、《清宫鸟谱》和《清宫海错图》为蓝本,精选海、陆、空120种神奇动物,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将人文与科学融汇在一起,从文学、艺术、动物、地理、历史等方面,讲述神奇动物的妙趣故事。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中海错图的出身最为独特。兽谱和鸟谱都是乾隆亲自监工,由宫廷画师绘制,大臣解说,是正儿八经的皇家出品,海错图的作者,却是一位如假包换的草根,他遍访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积累,历经几十年,才绘制而成。

错,是错综复杂,也是种类繁多的意思,出自《尚书·禹贡》:“厥贡盐,海物惟错。”汉代以前,人们就已经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了,后来渐渐成为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

画师创作完成后,就和这本图谱一起消失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海错图被大太监苏培盛得到了,应该就是帮嬛嬛当上一姐的那位苏培盛吧,他忙不迭地进献给了皇帝。乾隆继位后,据说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和兽谱、鸟谱一起放在枕边,经常翻看,还盖了不少的章子(这可是乾隆爱的印记)。

那么,将乾隆爷都迷倒了的海错图,到底是谁画的呢?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海错图的作者,创作历程与特色

海错图的作者聂璜,翻遍史书,只知道他字存庵,号闽客,是浙江钱塘人,生卒年不详,是一位生物学爱好者,也是一位擅长工笔彩画的高手。

据《海错图序》记载,聂璜大约从1667年前后起,在浙江台州和温州,生活了20多年,1687年(康熙年间)以前,完成了《蟹谱三十种》一书。这下,聂璜对水生物的兴趣更浓了,他又跑到贵州、湖北、河北、天津、云南等地,在中国南部海滨地区流连忘返,试图探访更多的水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将亲眼所见的、别人描述的、古代传说的那些海洋生物,全给画了下来,并加以解说,编订成册,即《海错图》。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海错图没有一处透露要献给皇帝的意思,纯粹只为了爱好,无关名利,但雍正四年(1726),它重现江湖后,被太监苏培盛得到,机缘巧合来到了清宫造办处。这本大白话一样的科普书,成了皇子们的专用读本。乾隆皇帝继位后,非常重视这本书,派人将它重新修补、装裱,收进了他的重要居所重华宫内,后来还收进了他自个组织编辑的《石渠宝笈续编》,这可是清代皇室书画珍品的大全,可见这本民间画册的重要。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邹振环提到,根据《石渠宝笈续编》记载,海错图共有四册,前三本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全书共记录生物三百多种。第一册有聂璜自题的《海错图序》、《观海赞》及跋文等,其中的画32开,主要描绘鱼虎、河豚、飞鱼、带鱼、海蛇、鳄鱼、人鱼等海洋鱼类。第二册37开,主要收录威风凛凛的远洋深海鱼类,如鲨鱼类、海豹、海驴、海獭、海马、海蚕、海蜈蚣等。第三册39开,主要描述海鹅、海鹄、火鸠、海市蜃楼、珠蚌、珊瑚树、三尾八足神龟等。第四册主要是蚕茧螺、红螺、扁螺、鹦鹉螺、针孔螺、白贝、圆底贝、云纹贝、金线贝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海洋生物的科学画谱。

聂璜的海错图,用色绘形大胆,想象瑰丽,色彩明艳,或憨态可掬,或面目可憎,或丑陋可笑,因当时条件限制,难免有些夸张和不真实的地方,加上他在引经据典之外,每篇还以一首趣味无穷的“小赞”结尾,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印象深刻。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亏得网红故宫爷爷,咱和咱的孩子们,不用去故宫博物院瞎挤攘,可以在家里悠哉悠哉地瞧瞧这些画了。

03 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海洋动物们

现代版的《海错图》选了其中40种生物,插图直接用了聂璜的原版手绘图,再在各种史书、笔记、小说等古代文献中,查找这些物种存在的依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物学知识融合,倒也新奇有趣。下面咱就来扒拉扒拉其中的几例。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海鰌

1161年秋天,完颜亮率领水陆大军进攻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宋军动用了上万只海鰌船,集体冲向金人的船只,把金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种海鰌船,是古代一种小型战舰,仿照一种同样叫海鰌的水兽建造。据海错图记载,海鰌的体型巨大。能够喷水,水飘散在空中,就像下雨一样。它常常背负着堆成山的美味,比如牡蛎啊,蚌类啊,远远看着,就像一座小岛。渔民往往见到的,就是他的背脊,整体的模样其实并不清楚。所以聂璜的画风,就是下面这个样子的,灵魂画手有木有?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其实,它很有可能就是现实中的露脊鲸,真正的露脊鲸比这个要威猛多了,最长的可以达到18米,重量可以达到90吨。

珠蚌

珠蚌也就是珠母贝。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产珍珠的。

我国沿海地区,自古就以盛产珍珠而闻名。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珠的不同称呼,而且还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南珠产自广西北海的合浦,是古代南越人进贡中原的重要礼品。现在故宫博物院陈列的大多是南珠。

东汉历史上还发生过合浦珠还的故事。南珠值钱,所以到合浦来当官的,大多贪污腐败,索求无度,导致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合浦的盛产珠蚌,竟然绝迹了。直到后来,孟尝来当领导,革除陈弊,重新制定新的捕珍周期,珠蚌才重新出现在了合浦。

可见,古人对于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珍珠的巨大利润和需求,使得朝廷也组织过大规模的采珠,元代时,广州和廉州还设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采珠提举司。中国还是最早人工培育珍珠的国家,早在宋代,庞元英所著的《文昌杂录》,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人工养珠的方法。南宋时,湖州叶金扬用褶纹冠蚌,培育成附壳的“佛象珠”,这是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明。直到18世纪上半叶,珍珠的人工培植技术,才开始流传到欧洲。

珍珠的母体珠蚌,在聂璜的眼中,却非常的小清新风。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玳瑁

玳瑁是古代的一种珍贵宝石,它来源于一种同名海龟的龟壳。

目前世界上已知有7种海龟,分别是棱皮龟、玳瑁、绿海龟、平背龟、红海龟、大西洋丽龟和太平洋丽龟,玳瑁是其中最美丽的一种,也是非常珍稀的一种,有2亿多年的演化历史。

玳瑁因为上颚的前端像鹰嘴,有鹰嘴海龟的别称,又因为背上有13片背甲,所以也称为十三鳞。

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龟,它的角质板可制成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作解毒药。玳瑁颜色明丽,从血红色到蜂蜜般的澄黄,半透明片状中带着纹路清晰的血斑,天然便是一件艺术品。

唐朝时,岭南一带海滨地区的卢亭人,抓了一只活的玳瑁,献给嗣薛王李知柔。他命人取下玳瑁的两片背甲,系在左手臂上避毒,然后将玳瑁放到池子里养着。据说,玳瑁被揭下甲片以后,如果还能够活着,取下的甲片就会有神奇的功能,如果饭菜有毒,它就会自己晃动起来,以示警告。

玳瑁这种神奇的海中精灵,脾气其实挺暴躁的,不过在聂璜的笔下,它好像有点萌。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海错图里还有不少灵魂画作: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鹅毛鱼,也就是飞鱼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就是现在的海蜇啦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鱼虎,即虎鮋(虎鱼)

海错图:一本无意间走进紫禁城,深得乾隆喜爱的博物学画册

鲻鱼,鲻

总之,海错图在紫禁城里,曾经是一部人气极高的“海底总动员”,只可惜,有很多动物,现在我们很少或根本见不到了。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若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它的图片还缺少百分百的严谨性,它最适合的,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记忆,让我们自己,我们的后代,循着前人的足迹,瞧一瞧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事情,了解一下我们见过或不曾见过的动物故事,然后,在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里,领悟一件事情:别让今天拥有的,将来也只能在文字和图片里追寻。


(未标注来源的图片均拍自《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

参考: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

北京日报2019年7月23日《120种宫中动物集体“亮相”》

《海错图中的神秘动物》,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邹振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