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流入中国之后,一百至二百年前的中国清政府根本无法禁止鸦片、亦无法限制鸦片使用,而西方国家大力倾销鸦片到中国,逆转西方世界对中贸易逆差,这些鸦片让许多中国人成为“东亚病夫”。19世纪的清朝书籍《梦厂杂著》中,就曾这样记录鸦片吸食的痛苦: “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京剧原本只是地方上的戏曲,进入京城后,被一代又一代的名角删繁就简,日益趋向成熟。与当时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戏剧占有绝对的优势。余派、马派、谭派等名角名动京城,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戏剧名角很多都有抽大烟的陋习。 其中,烟瘾最大的,要数汪笑依。据说,他每天都要抽二两的烟膏。由于,深受大烟的腐蚀,他连早上起床都成为了一种困难。每天清晨,她的姨太太都要口含大烟,喷在他的脸上才能唤他起床。起来之后,汪笑依不急着吃饭,要先抽上十来筒烟,然后再吃饭。 他这一套下来,往往要一个多小时。京城中的各个戏园子都知道它的这个恶习,于是,每次请他唱戏都要提前催他起床。
谭鑫培素有伶界大王的美誉,以一己之力创立了“谭派”。作为京剧鼻祖的他,同样离不开大烟。当时清朝明令禁止吸食大烟,谭鑫培也不敢顶风作案。但是,不吸大烟之后,谭鑫培做什么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于是,他索性连戏都不唱了。 但是,慈禧太后偏偏喜欢听戏。五月端午节,她心血来潮,下旨让杨小楼、谭鑫培等名角进宫唱戏。不料,慈禧太后左等右等,谭鑫培总是迟迟不到。肃亲王担心太后生气,于是,亲自前往谭府询问缘由,这才明白谭鑫培是为烟所困。 肃亲王报于慈禧知道后,慈禧笑道:“既然是这样,我就准他进宫抽烟。只要他唱戏唱得好,烟不是问题。唱的我高兴,我就派两个太监为他装烟。”谭老板听后喜出望外,马上拿出烟枪好好过了一会儿瘾。
身为手握重权的太后,为了个人的喜好竟然把禁烟当做儿戏,这也难怪清朝屡屡禁烟却屡禁不成。 京城戏子抽烟成风,不仅是名角谭鑫培,连大名鼎鼎的裘桂仙也有此恶习。据说,由于裘桂仙常年吸烟,他家中的老鼠都有了很严重的烟瘾。一次,裘桂仙带领家人出外演出时,曾将家门封锁。等他回来的时候,竟然,发现地上躺满了死老鼠。 原来,他家中的老鼠烟瘾发作却没烟抽,一只只掉在地上摔死了。这件事情虽然传的有些夸张,但裘桂仙整家吸烟确是实事。他的儿子裘世戎从小烟不离口,年纪轻轻便已有很严重的烟瘾。由于长期长期吸烟,裘世戎很快患上了肺癌。最终他在癌症中去世时,连六十岁都不到。
戏剧界的新人在前辈名角的影响下,照葫芦画瓢,也迅速染上了烟瘾。据说,当时徒弟跟着师傅学唱戏,很多时候都是在烟床边进行的。 看到如此乌烟瘴气的戏剧界,有人出言讽刺道:“将烟榻当做教室,烟盘就像黑板,烟签索性作为教鞭。演示刀枪靶子没有用具的话,只用舞动烟枪就行了。”此话虽然有些夸张,倒也并是不完全捏造的。谭鑫培教余叔岩时,就是一只手教,一只手抽着大烟。 余叔岩是谭鑫培的得意门生,他在继承师父衣钵的同时,也学会了抽大烟的恶习。出名之后,很多外国人都邀请他出国演出。但是,余叔岩总是婉言拒绝。
有人问他缘由,他说:“美国、法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我都是不去的,如果是印度的话还可以考虑。”旁人再问他为何愿意去印度,他解释道:“印度有烟抽,我好过过烟瘾。”堂堂梨园大腕,竟然将吸大烟放在第一位,实在是令人叹惋。 戏子抽大烟,除了他们意志不坚定外,还因为他们手中的钱来的太过容易。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众都喜欢听戏,戏子根本不愁钱花。当时,政府科员的月薪不过三十块左右,可就是不入流的戏子,唱一出戏也可以拿到一二十块。 梨园名角就更不用说了,谭鑫培、余叔岩等人唱堂会时,不说别的收入,每月的包银就有一万块。如此一来,他们尽可以肆无忌惮地抽下去。这些名角们在大抽特抽的同时,身体也深受其害。旧社会中的风气不正,甚至有着“不抽大烟,不过一千”的说法。
也就是说,倘若名角不抽大烟,就说明他还不够出名。 在这样的风气下,也难怪名角会将抽烟当做一种生活习惯了。进入新社会后,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存在着许多丑恶的社会现象:鸦片烟毒流行,赌场、妓院林立... ...这些丑恶现象毒害人民的身心健康,抽大烟成了人人厌恶的事。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禁烟运动”展开了。 很快,这些名角便想方设法地强迫自己戒烟了。 参考资料: 【《晚清“名角”》、《清朝秘史》、《红毹纪梦诗注》、《新中国的禁烟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