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研哉系列解读【一】

 君子养源 2019-08-25

每一次出差或旅行,日本设计师原研哉(KenyaHara)乐于乘坐最早的航班出发,他说:“喜欢一个城市‘醒来’之前的状态。”

灰白头发,深浅不一的黑色衬衫和西服层叠出纯净温和的丰富色调——这是原研哉给人的印象——平静温和。这种印象,一如他所强调的设计概念,至纯至静,而张力十足。

原研哉热爱旅行,聊起旅 行的话题,他的谈兴渐浓:“我最喜欢出发时从家到机场这段路程。旅行最有意思之处就是,你并不清楚那个地方会给你带来什么新鲜与刺激”,原研哉说,设计师 的最大功能是发现。而旅行未必要到什么著名的观光点,即使只是坐在小摊上吃一顿饭,也可能发现店家的碗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北京的大屋顶的角是微微倾斜 的,而日本的屋顶都是垂直的。原研哉说,日常事物往往是设计灵感的来源。他在旅行中总是带着一种比较的心理,透过外界,更深地认识自身。

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世界和生活的细微变化,但与我们不同的是,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原研哉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经久不变的原 初形态来重新审视——这一点从他热衷搜集的旅地物品便可见一斑。原研哉说,自己的家里辟出很小的角落,放置旅地纪念物,“未必是那些标识性的物品,但要有 本地生活的印记,譬如筷子譬如碗碟等等”。

因为设计要尽可能地显现事物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形状与气质,白色便是原研哉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颜色,第一次从白色中获得启示是大学时代,当时他造访一座孤悬海 外的小岛,发现岛上的教堂、人们家里的墙壁都是纯净的白色,在染上尘埃之后,人们从不去擦拭,而是喷上白色的漆,保有一份无暇。面对纯白本真的世界,原研 哉被深深地打动了,他站在小岛上,想象时间的奔涌而来又转瞬即逝的存在感。在原研哉看来,“留白”并不只是作为功能的一部分而存在,白色本身就是一种至 美。

“设计是什么?”这是原研哉长时间追问的命题,他曾提出“日常设计”的理念,带动了设计关注“日常”的走向,“创意可以来自看似平凡的生活,怎样在我们自己的 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提取一些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融入到设计当中去,让它形成一个体系、一个线索,最终把它落地,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原研哉温和地笑着 说。

基于“日常设计”的理念,原研哉曾策划组织过一个题为“再设计:21世纪日常用品”的展览,邀请32名日本设计师,让他们回到原点,重新审视自己生活周遭的 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而这些“再设计”的物件包括卫生纸、火柴、茶包等等,素材很质朴,设计出来的作品却令人惊叹。原研哉强 调:“在21世纪的平面设计领域,并不只是做一个好看的型、好看的颜色而已,而是你怎样以平面设计作为一个手段去调动人的能动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 节。”

设计的终点在“家”

问:在你看来,设计师在建立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过程中,应当考虑哪些原则?

答: 设计的终结点在“家”。作为设计师,你首先要考虑你的设计是要摆在家里,还是要放在展厅里?是否适宜摆在家里、在家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设计的妙趣在于将 日常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产生视觉和观点上的新鲜感,而这个感觉一定是回到日常生活的,摒弃了展厅里的“表演感”、“展示感”的,与生活有机融合的。

问:有人认为日本的设计重在提供观察事物的新的角度,而中国的设计重在赋予事物形状和颜色。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设计出发点?

答: 对比两国的设计,一定要明白:日本是经过了两次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两次“泡沫”之后,经历了关注“形”和“色”的阶段,所以现在大家提倡“普通”是好的。中 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有了钱之后,大家首先去关注的当然不会是“普通”,而是关注豪华的、特异的、与众不同的,这时候强调关注“普通”可能还不到时候。

问:你曾提出一个“消解个性”的设计理念,而一般从事设计的人总是极尽所能地张扬个性,你如何理解设计中的“个性”?

答: “个性”在21世纪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在上一个世纪,个性可能是重要的,但现在比个性更重要的是想法——对社会的洞察、对事物认识的程度和认识的精度。 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想法,可以强调个人,但设计最重要的是,怎么样让想法融入社会中去。我做过很多大奖赛的评委,在评审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位设计师可以 依靠某一点突出的个性创作出作品,但其实把各种各样的个性罗列在一起的时候,那点个性就不是最强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对社会的理解和洞察转化为想法,设计 更能展现出来。因此,在今天,一个能够转化成视觉形象的想法比个性来得重要。

以下为原研哉先生作品

设计中的设计里 原研哉讲空无比较多的,一是在MUJI的那一段,二是在竹山圣设计的无何有之乡那一段。
总的来说,都是希望提供给使用者、观看者一种“空无”的容器来承载他们的想法,或者一种引发思考的引子。结合后面提到的“exformation”,空无可以说是日本美学为信息碎片时代提供的良方,某种程度上,具有引导人们exformation的作用。(跑题了)

最重要的是,空无 是禅宗的核心精神之一(没具体了解,但个人感觉已经很核心了)
而禅宗,是日本美学的核心,当然也是日本设计的核心。总的来说,与日本没有有关的精神也好文化也好(如空、无、物哀、侘寂),都是大和民族以禅宗为核心发展出来的。
值得一提,日本茶道集大成者 千利休 所提出了侘茶,还将茶道精神总结为“和敬清寂”。和敬清寂中的寂被认为是茶道精神的最高境界:

“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
(摘自百度百科)

而茶道中这个“寂”与侘寂中的寂显然密不可分。

再从侘寂的角度看。侘寂追求的是内在之美,而并不在乎外在之美,认为应从不完美中寻找美,强调岁月感之美。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阴翳礼赞】中对日本家具风格的描写,其中日本人欣赏木质家具的原因就是长时间使用所带来的岁月感。

再看【日本の手感设计】里分析的日本文化(只看了个开头),其中万物有灵论是神道教的基础理论,可谓深入日本人心,而其中衍生出的文化或者审美就是对旧事物的喜爱。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好东西应该是越用越好用,越用越珍惜(这又让我想起迪特·拉姆斯在【设计面面观】里提到的那个家传的越用越好用的手提袋】),只有这样的物品才是经过真正的设计的。这种物品在不断的使用中,外表比剥去,留下的是内在,而事物内在之本质,就是空无(在禅宗看来)。
所以说,侘寂是追求空无的手段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