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视野下的“深圳奇迹”

 我是小破烂 2019-08-26
全球视野下的“深圳奇迹”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作者 ✏︎ 郑义林 华董汇秘书长,博商会创会秘书长,蓝狮子中国企业研究院顾问,香港科技大学深圳校友会执行副会长。社会活动家、作家,代表作品有《相遇在美好的时代》、《回归未来》、《商界理想国》等。
全球视野下的“深圳奇迹”

站在深圳南山区高科技园区内28层的办公室里,法国人洛朗 · 勒庞由衷地感叹,深圳特区是一个“中国式的奇迹”。

全球视野下的“深圳奇迹”

而在十几年前,当他第一次来到深圳时,他向朋友解释“那是一个离香港很近的城市”。

过去,有人描述硅谷时说,“这里,就是未来”,而今,许多人提起深圳,会说,“深圳,这里是中国的未来。”

对比硅谷和深圳,似乎有许多地方莫名的相似。深圳是引领中国创新的城市,而硅谷是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圣地”。这两个地方最大的相似点,就是“移民”数量远远超过了原住民。

那么,“移民”是否等于“创新”呢?我对这个问题一直很感兴趣,从硅谷和深圳的发展数据看,“移民”与“创新”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性。

硅谷从196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著名的创业、创新圣地。从198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就是由硅谷发动的,到目前为止,它一直引领着世界科技创新的趋势。

这块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狭长地带,无疑是这个星球、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新中心,甚至不断改变着整个世界。目前针对硅谷企业的投资几乎占到全美吸引外国投资总额的一半。世界前20个估值达到10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中,超过八成来自硅谷。

很多人将硅谷的成功总结为是因为有斯坦福、伯克利这样的有创业基因的大学,还有人认为加州政府的政策和引导,以及相对宽松的法律体系有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另外硅谷聚集了充沛的风险投资资本。但归根到底,硅谷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这里聚集了来自全球的“移民”,也就是全球最顶尖的人才。

在硅谷,你能看到全世界各个地方的精英在这里创业。到谷歌等公司的食堂去看一看,发现他们的饮食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印度的咖喱饭,中国的面条、饺子,东南亚的各种餐饮,都可以轻易找到。

同样,在改革开放初期,新移民创造了深圳这个城市,曾经的“深圳速度”让全国人民惊叹。但在19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这一段时间,深圳外来移民的数量减少,人口结构相对固化,深圳的发展也一度陷入低潮,以至于网络文章《深圳,谁抛弃了你》发表后引起全民大讨论。

而最近十年,由于在产业结构转型中早走一步,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创业者开始大量涌入深圳,使得深圳再一次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引领者。

那么,“移民”是如何造就城市创新的?

以色列学者裘德 · 马特拉斯曾说:“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移民现象。”正是移民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创造了移民城市发达的商业文明和独特的人文风貌,形成了移民城市特有的文明形态。

首先,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种“异质性”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由于现代移民来源复杂,这些移民有各自不同的出身背景、风俗传统、生活习惯、伦理观念和教育经历等,表现出来的喜好甚至价值判断都不尽相同,这就使得移民城市的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于是,“求同存异”成为移民城市的重要文化特征。

其次,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种“生成性”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移民从四面八方涌向一个新的城市,或聚集到一个新的地方形成城市,对他们来说,这就意味着一切要从零开始。从文化方面来说,就是移民秉持一种精神,到新的城市经受打磨,伴随着淘汰、转换、更新、发展,从而培育出新的文化。

因此,移民城市的文化也是因其开放性而充满活力、吐故纳新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然后,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种“革新性”文化,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当代移民大多是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主动成为移民的,移民前往新的城市,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就,从而实现自己创造财富、贡献和改造社会的理想和抱负。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特区,有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机制,也有特殊的挑战。来到深圳的创业者中,绝大多数是不满30岁的年轻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不安现状、不甘平庸、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这种探索开拓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圳也好,硅谷也好,它们是被“设计”和“创造”出来的。

全球视野下的“深圳奇迹”

2019年2月的一天,我与几位友人来到位于深圳湾畔的人才公园。

漫步于人才公园,蓝天碧海相衬,鲜花绿草为邻,春笋地标伫立于旁,深圳湾公园相伴于侧,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布局,将市政公园与时代气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把美体现的淋漓尽致。置身于公园中,时时都能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似乎时刻在告诉着我们,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是全国唯一以“人才”为主题进行设计和开发的公园,从“人才赋予公园灵魂,公园彰显城市精神”的理念出发,公园的设计处处体现着深圳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包容与厚爱。

全球视野下的“深圳奇迹”

位于公园内湖中心区,一块纪念石碑横着屹立于中间,上面刻着“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句话刻在了人才公园的石碑上,也烙印在深圳这座城市的气质里。

公园东侧是横跨湖面的人才星光柱,以纪念深圳改革开放40年引进的国际专家学者或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也有知名的企业家代表如马明哲、马蔚华、王石等。

人才星光柱密密麻麻地布满星光桥及延伸区域,足足有近300根柱,已题名上榜的有近百人,余下的星光柱正等待着“未来的人才”。

公园北侧是人才雕塑园,记录并展示了深圳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以及深圳人才的奋斗史、发展史。

其中,“拓荒者”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批南下深圳的建设者,以基建工程兵为先导的大开发、大建设的拓荒人才;“弄潮儿”,是在90年代全国掀起的“下海潮”,大批来深的草根创业者。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八个大字刻于其下,是深圳对于创新者的高调承诺;“鹏城丽人”指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和白领阶层,代表着专业、尽责和上进,他们在深圳挥洒青春和智慧;“外来妹”是一个不太体面但却十分接地气的称谓,指流水线上的技能型人才,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外来妹》记录和反映那个时代,她们为特区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蓝天、白云、湖海、春笋,象征着这座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如日中天的年轻城市......

在中国,无疑没有一座城市像深圳如此重视人才。解码深圳40年所创造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奇迹,人才是第一要素。

全球视野下的“深圳奇迹”

当然,也有人说,“所谓的深圳奇迹,就是集中全国之资源、资金和人才建设一个新城,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我承认,深圳是幸运的,深圳是被“设计”出来的;然而“幸运”的背后,这座年轻的城市已然形成它所代表的深圳精神:开放、包容、学习、创新,这种城市精神已内化为无形的城市文化和商业力量,推动着这个城市保持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也代表着当代中国城市的未来力量。

也有人说,深圳是一个过分“现实”的城市,只有原住民、社会精英和成功的企业家才是这里的主人,而外来的打工族则挣扎在城市的边缘,住在脏乱逼仄的城中村,拿着几千元的微薄工资,永远都不可能买得起房。多少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却始终无法爱上这座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口号曾经伤了多少人的心。

记得很多年前,一位来自东北、参与深圳特区建设二十余年的企业家告诉我:“深圳,第一年你恨它,第二年你开始理解它,第三年你有点喜欢它,第四年你爱上它,第五年你再也离不开它。”

相信来深建设和创业的人会有同感:深圳是一个需要慢慢去“品味”的城市,如果你呆的时间不够长,或者你的努力不够大,你是没有资格去评价它的。

一个城市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组成,就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必然由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人群组成,分工不同、责任不同、贡献不同,社会财富必然会有差异,这都是常态。

“无梦想,不深圳”,这或许是更好的解释。每当出差回到深圳,呼吸着深圳清新的空气,我都会感觉这辈子也许真的离不开这个城市。这里,必将带给年轻的奋斗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