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启深海取砂“大挖深时代”

 天宝堂一山人 2019-08-26
开启深海取砂“大挖深时代”

耙吸式挖泥船,是当前最为常见的疏浚船舶类型之一。它通过置于船体两舷或尾部的耙头吸入泥浆,以边吸泥、边航行的方式工作。耙吸式挖泥船机动灵活,效率高,抗风浪力强,适宜在沿海港口、宽阔的江面和船舶锚地作业。

中交天航港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拥有强大的现代化耙吸船装备力量,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由天航局投资建造的中国最新一代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代表“通程”轮、“通途”轮、“通恒”轮及“通远”轮的全面投产,这标志着我国疏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一个台阶,并开启了我国由“疏浚大国”向“疏浚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其中“通途”轮为国内首艘舱容超20000方、最大挖深90米的超大耙吸式挖泥船。

提到“通途”轮,最初其拟定的舱容是18000方。但在建造前,天航局组织考察小组考察了杨德努46000方超大型耙吸船,感受到我国超大型耙吸船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故“通途”轮设计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势在必行。天航局遂组织专家小组与中船七○八所设计团队及船厂召开设计审查会,会上提出了20余项修改意见,船舶设计图纸300多页,最终三方达成了“通途”轮的优化升级方案。该轮从船体、船型、船的球鼻艏及尾部线性需要均作了大的改进,“通途”轮真正成为“超大型”船舶。2011年12月“通途”轮正式交付使用,舱容20467方,最大挖深90米,是中国首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舱容超20000方的超大型耙吸挖泥船。该船的建造成功,填补了我国设计建造超大型耙吸挖泥船的空白,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推动了我国疏浚技术及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建造超大型耙吸挖泥船强国之列。

2016年12月,天航局通途轮代表中国交建出征马来西亚槟城二期项目进行疏浚作业,助力“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建设,并于2018年7月圆满完成施工任务。此次出征马来西亚,通途轮不仅经受住了当地高温、高盐等恶劣气候的考验,还在90米挖深加长耙安装和操作使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填补了我国在此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正式开启了中国耙吸船深海取砂的“大挖深时代” 。

“90米挖深耙具的组装及应用,对于我国来说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先驱者,我们身上扛着推动中国疏浚业发展的使命,压力很大,但我们必须勇往向前。”谈起出征前的紧张心情,李云峰感慨道。

初到马来西亚,面对陌生的施工环境,通途轮首先要面对现场试挖的实践检验。然而,50米以上海外大挖深作业在世界疏浚行业中也没有先例可循,加之76海里超远距离的运送,2600米的长距离吹填等诸多困难摆在面前,通途轮能否在海外打响深海取砂的第一枪?

艰苦的施工条件、陌生的技术难题都不能阻止通途轮前行的脚步。试挖期间,全体船员详细记录操作期间各设备的使用参数,船舶轮机部、甲板部紧密协作,在现场驾驶台形成两道保护系统,随时互相传递设备使用状态和现场设备运转情况……仅用了五天时间,一套有效合理的《加长耙使用操作规程》顺利完成,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完备的技术支持。试挖的成功标志着挖泥机具通过了实践的检验,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保障加长耙设备运转经受施工考验才是本次出征的重点。

马来西亚槟城海域属热带雨林气候,“高温、高盐、高湿”的艰苦环境给船舶机具高压施工的维护保养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由于受潮汐影响,通途轮的生产时间被制约,导致的保养时间一再压缩,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想要提高船舶效率,只能打破传统的设备保养规律,以生产时间为主线,利用生产间隙进行保养维修。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场景,轮机长王剑仍然历历在目,“由于设备高负荷运转,再加上这边的气温本来就高,机舱的工作人员常常需要顶着舱内近50度的高温进行检修工作,用不了几分钟全身的衣服就湿透了。而且柴油机内的燃料温度极高,即使戴着几层手套,仍有可能被飞溅的热油烫伤。我们在和时间赛跑,多数时候根本没有时间等设备冷却下来再进行修理,轮机部的兄弟们几乎全被烫伤过,我看着心疼。 ”

此次通途轮所携带的“加长耙”总长110米,几乎在原耙的基础上长度增加了一倍。为了时刻确保耙具安全运转,除了每天不间断的巡视工作外,船舶严格要求每五天进行耙管定点测厚工作,掌握磨损变化确保耙管强度;由于润滑油老化速度很快,耙管每三天要进行一次润滑保养;耙具钢丝绳因为暴晒、高盐度海水的腐蚀,表面油脂每五天要进行一次补充,每周还要进行一次绳径测试……

在一次对加长耙旋转接头的检查过程中,旋转接头连接短节下部出现了裂纹,可由于附近没有码头可以停靠维修,修理工作只能在海上进行。由于耙臂加长后,旋转接头所在位置已经远远超出船舶吊臂工作范围,一时间,恢复修理工作陷入了僵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绝对不能影响到工程进度。”李云峰带领技术骨干连夜研究现场修理方法,制作可行性的更换方案,最终决定采用海上浮吊配合制作地令固定的方法来移动重达50余吨的耙管和耙头。最终,通途轮利用有限的空间和工具把原本至少需要10天的修理工作在仅仅72小时内成功完成并立即投入施工生产。“如果当时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很可能在下一船的施工中耙管就会发生断裂,真到那个时候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将难以估计。”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李云峰都心有余悸。

再出色的设备也需要人为操作来完成指定工作,经过长期不断地总结,通途轮制定出了多个具有指导性的技术文件,这些文件既包括了像《加长耙施工操作注意事项》这样的全面讲解,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的好点子:由于前期装舱效果不佳,船舶进行了双向装舱的技改技革,提高了泥仓的使用效率;由于受潮流影响,船舶驻吹时采用常规的抛锚作业方式费时且不稳定,为此船舶创造出顺流顺抛法驻吹作业方式,提高了船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正是靠着这种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途轮在经过了千百次的尝试和改进后,成功地将加长耙深海取砂技术从探索推向成熟,从而顺利完成了马来西亚槟城二期吹填任务。“我们此行为我国在此技术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耙吸船正式进入了‘大挖深时代’!”李云峰自豪地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