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不靠 文藝網刊 創刊號

 星洪_ 2019-08-26


主編:蕭   沉 

網刊統籌:嚴克江       

本期出刊日期:2019-08-26

十三不靠

文藝網刊

創刊號

本刊理念

文藝審美標準是靠不住的,

所以,我們主張十三不靠。


本期作者:

劉 瑜   彭 英 科    法    樂

疤 邋   蕉堂布丁   李梓滔

【離譜】欄目

1、劉瑜的作品(手機攝影

劉瑜,1975年生於山東臨沂,詩人、作家。檢察日報、方圓雜誌等央媒專欄主筆,中國檢察官作協常務理事,臨沂市青年作家協會主席,著有詩集《自然課》《番天印》《對臺戲》《隨心令》;詩合集《我們七》《隨筆集》《消隱的域池》等。其手機攝影作品曾獲第十九屆那不勒斯國際經典文化視覺藝術獎。

奇異的心相

——說說劉瑜的手機墻皮攝影

◎蕭沉

七零後的山東詩人劉瑜,是前些天通過攝影老炮李百軍兄的緣引在抱犢崮結識的。近二十年來,因我早已遠離了詩壇,也很少讀詩,所以,七零後八零後乃至九零後的新詩人們,我幾乎一無所知。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的交流,雖然劉瑜說他也已經十年不怎麼寫詩了。

詩這玩意,我始終以為未必非要通過文字寫出來,若詩心在,無論做什麼其實也都能從中洞見詩意。百軍兄介紹說,劉瑜近些年雖極少寫詩,卻畫了許多畫兒,也用手機拍了許多圖片。尤其是劉瑜用手機拍的圖片,在百軍兄的鼎力推薦下,還在意大利的一個藝術展上獲了大獎。

當然,劉瑜的手機攝影獲了什麼獎對我來說並不重要,我有興趣的是特別想看一個詩人的影像觀是怎樣的,他所攝取的心相是否能打動我並給我以諸多啟發。拿著劉瑜遞給我的手機,我劃著屏幕翻看完他一系列拍攝風化剝落的墻皮影像後,不得不說----劉瑜的手機攝影果然牛逼!

以往,我看過太多的手機隨拍,真沒見過劉瑜拍下的這種。他能在風化剝落的墻皮上發現奇異的圖像----連繪畫大師也表現不出來的人-風景-色彩-構圖等,這不僅給手機攝影提供了新的表現上的可能,我相信----也會令許多抽象表現主義的畫家們腦洞大開,重新審視與反省藝術表現的本質乃至造型-色彩-肌理-筆觸等方面的技藝革命。

記得許多年前,我也曾有過偶然在水磨石地面或其它一些物體表面發現人或動物造型的體會,但那只是偶爾而已,並沒在意或將其轉換為藝術作品。劉瑜顯然是走心並認真的,數年來,每每外出或所到之處,他都會留心觀察所遇見的每一堵風化剝落的墻皮,而隨身攜帶的手機照相功能,也恰好能滿足他的隨拍之用,並體現出手機隨拍的特性。那兩天在抱犢崮我們一起山上轉,我便親眼看到他拍了好幾次墻,且總能發現即使我們走到跟前也看不見的奇異圖像。

劉瑜的造型感-色彩感-畫面感顯然是極好的,否則也看不出墻皮上出現的奇異景象。他拍這些墻皮,顯然也是當畫兒拍的,而心中有詩有畫,眼中才會有。我與許多觀看者一樣,問劉瑜是否動用了PS技術,他說沒有,只是略用了一點手機裡的修圖功能,圖片最終成像的八九成以上皆是墻皮上的本來面目。這真是厲害!

此前的2016年,遼寧七零後攝影師王寧德也曾推出過一組藉由拍攝墻皮與墻上小廣告而完成的作品叫【無名】,但畫面人物頭像或人物造型是截取了諸多面墻皮與小廣告的局部圖案、並通過後期加工拼貼完成的。相形之下,我以為劉瑜的這個幾近一次性完成的完整墻皮圖像更加純粹與難得,且也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考慮到手機成像的劣勢是最終形成的圖像文件比較小,將來在展場展出時,不知有無可能再通過其它輔助設備或技術將圖像放得更大。不過,劉瑜對我說,這種手機隨拍玩的就是隨意路經之處的偶然發現與隨手拍照,倘用大畫幅相機去拍,成像文件雖可滿足放得更大,但“隨拍”的意味就沒有了。況且大畫幅相機設備笨重,不便攜帶,他全國各地到處亂走,也不是專為拍墻皮才出行的。若專程刻意去找去拍,目的性太強,反沒意思了。

是的,手機攝影也好,畫畫兒也罷,我以為文藝之於劉瑜,最好的感覺大概就是順其自然,就像他送給我的他那本詩集的名字----【自然課】。人生其實亦如隨拍,走哪兒拍哪兒,拍哪兒算哪兒……

2019-08-10-於天津

【靠譜】欄目

2、彭英科的作品(書法

彭英科,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書畫院院士,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刻字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天津楹聯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1956年10月生於天津,作品先後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第七屆、第八屆全國刻字藝術展,第十二屆國際刻字藝術交流大展。作品以楷書、行書為主,癖魏碑精小楷。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舉辦書法展,入選《建國五十周年書畫作品展》並赴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參加優秀作者邀請展,其作品被中國收藏家協會等單位收藏。

3、法樂的作品(散文)

呂耀煒,1968年出生。號龍安,居西安,延邊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當代文人書畫研究會秘書長,陜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中國畫學會會員。2013年5月,皈依禪宗溈仰十世及臨濟宗四十九世傳人如孝法師座下,為在家居士,法號法樂。

山中筆記

法樂

壹.午齋

去年,將近有十幾個月的時間,住在廬山秀峰的中正行營,有時候來的客人多了,我和薇總就會跑到不遠處的開先古寺去吃午飯,師兄橘子的母親是位居士,她每天忙碌著寺裏邊,五六個人的壹日三餐,每天中午都有四五個素菜,壹份簡單的幾乎不放鹽的蔬菜菌湯。開先古寺的比丘尼是壹位70多歲的面色紅潤的老太太,老人家慈悲,只要我們來吃飯,他都笑瞇瞇的打著招呼,讓我們多吃,說壹定要吃飽,壹定要吃飽。我說,阿彌陀佛,每壹次不單是吃飽,而且是撐得肚大腰圓。餐廳不是很大,大家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圍坐在壹起開心的吃著午飯,從門口望出去,寺裏邊兩只撿來的流浪狗,小花和小黃,安靜地趴在陽光下,伸著舌頭,古寺樹林都是無聲的,中午的時光就是這樣令人沈靜,令人進入安詳的狀態。在寺裏的茶室,有時我壹個人靜靜坐著喝茶,也有的時候會跟橘子我們幾個人壹起聊天,看著遠處的廬山瀑布,靜靜地發呆。很多朋友在那十個月的時間裏,來廬山看望我們,我會帶他們到開先古寺二樓的平臺,遠眺廬山,當他們看到李白筆下的望廬山瀑布水的詩意,就在舉頭遠望的天際,很多朋友都驚呼起來,哇,妳們過著這樣的生活啊,妳們過的生活就是我無數次夢想中的日子,這個時候我會跟橘子或者薇總對壹下眼神,輕輕地笑壹笑。住在山裏久了,人漸漸地變得輕盈,不論是思想還是肉體,每天喝著廬山瀑布的泉水,吃著最清淡,最讓妳無語無怨的飲食,呼吸著毫無雜質的空氣,壹個人怎麽不會輕盈起來呢?

二.禪那

有壹次我在雙桂堂的庭院裏,望著兩株上千年的桂花樹,心裏就在想禪是什麽?我就突然想到我曾經在壹幅畫上題過壹句“壹樹梅花壹樹禪”,由那句話聯想到眼前這兩株千年的桂花樹,我是不是可以說壹樹桂花壹樹禪哪?有壹次,寺裏遇到了義傑法師的到來,他是壹個很年輕的出家人,但又是壹個很有資歷的出家人,大約在他六七歲的時候就被母親,送到了故鄉福建南部的壹個山村的寺廟裏,義傑法師個子不高,但身體很健碩,尤其他吃飯時的又快又香又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微黑的皮膚,臉上有微微的絡腮胡須,既感覺出於塵外,又是壹臉溫和的人間笑容常掛在嘴角,眼神裏透露出沈靜和明亮的光。有壹次喝茶時,我和師傅聊起了禪,師傅說禪是空,禪是光明,禪是智慧,禪是無所不有,禪是高冷,單是孤寂,單人生若夢……

三.枕流

我的臥室在松雪樓的二樓,最靠瀑布壹側的壹間套房,外間是我的畫室,裏面是我的臥房,廬山瀑布的水順著山崖,壹路奔流而下,當它流經我的枕頭旁邊的時候是已經快要匯入山腳下溪流裏的時候,每當夜晚安靜的時候,就能聽到瀑布汩汩滔滔,仿佛在枕頭下流淌而過,這似乎就是朱熹老先生,在白鹿書院的壹個石壁上題的“枕流”的意境了。

四.滿月

今天是住山的整壹月,萬哥笑說我今是滿月。山房北窗,憑籍浩蕩的廬山,床下有淙淙溪水流過,如朱熹老人在白鹿洞寫下的枕流,每日枕流而眠,夜夢吉祥。月間,有老友北京三農、海口松青伉儷,九江王兄熊總等友人來訪。曾夜宴鄱陽湖,雅集白鹿洞,也小遊柴桑,登潯陽樓,觀鎮江塔,望甘棠園,走長江頭。瞻仰顏魯公米芾勒石舊跡,飲聰明泉水,聽秀峰古剎晚鐘聲聲。陽光初上,出秀峰,徐徐走村路,上小坡,可達萬杉寺,饒寺門,過鳳尾竹林,進得壹村落,農人在田間勞作,炒茶曬筍,都籠在壹卷炊煙裏。壹月在山裏,如溪水馳奔,忽忽而去,每天早上,山上的煙巒,似有神仙飛來飛去,每天夜半的松風,又好像前人吟詠古風。身邊有友叫老萬,此間有樓曰松雪,養只狗狗喚小白,不離不棄是薇總。

五.野逸

幾株松柏,壹溪水,這就是所說的野逸吧。我覺得,哪裏有樹,哪裏就好。有好樹,便能吹清風,得新涼,暢襟抱,生綠意。松雪樓下,有二十幾株老樹,其中有栗子樹八棵。栗子熟時,就有松鼠前來收獲。勤勞的女人,會收集落下的果實,曬幹,碾成栗子粉,加入壹點面粉,還有糯米粉,做成薄餅,切條,加辣椒,入鍋煸炒,營養好吃。從樓上望過去,樓下的樹,給松雪樓帶來了婷婷的豐姿。夏天可以蔽日,冬天亦可擋雪。松雪樓,真的是冬暖夏涼。樹,是有姿態的,比如說玉樹臨風,當然,樹大招風也是難免的。

六.謙卑

陰天,似又有雨。早,吃稀粥壹口,白水蛋壹枚。給狗狗小白稀飯,參入幾滴醬油,少許牛奶,它吃的歡。狗狗也不能總是肉,也會三高。院子裏的木樓梯,已經有模樣。匠人對我說,他們是傳統木匠。我覺得也不是,因為他們用電動的工具,但不管怎麽說,他們的作品,壹座純木的樓梯,無中生有的出現在院子裏了。上樓,打開雲居寺大和尚給的茶,是雲居寺自己產的紅茶,今年的新茶。熱水沖下,茶香出來,茶湯橙紅,喝壹口,甘甜。世界是世界自己的世界,本來與妳無關,妳要與世界發生關聯,就要用妳獨特的方法,但無論如何,妳的態度是要謙卑的,妳要牛逼,世界的壹個小水溝,也會嗆死妳,不信試試。

【没譜】欄目

4、疤邋的作品(書法)

少石,原名張亞朝。祖籍河北,現居山東。獨立藝術家。作品兼收並蓄,風格多樣,書畫印皆擅。作品常以獨特視覺顯現當下,嘻笑怒罵盡在其間。

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我只想在當下體驗,那麽是不是書法就不用去考慮,但我學到的看到的都在影響著我,因此有時我分不清究竟什麽是真實,但它重要麽……(疤邋自述)

5、蕉堂布丁的作品(繪畫)

蕉堂布丁 ,據說真名叫李毅,從事視覺藝術工作多年,畫風落拓不羈,筆墨拖泥帶水。筆意又古又今,畫取法苦瓜八大、字學顏公樓紙。學古不泥,趣味生活在地。

有潔癖的人不是壹天洗很多次手,而是寧願不洗手,也不用別人的肥皂。沒有點心理疾病,還好意思畫畫?我壹直認為畫畫這件事,往高大地說,是人性的投影,接地氣地的講是每個人對世界扭曲的誤解。就象凡高認為世界都是旋轉的壹樣。--蕉堂《二手的體驗》

蕉老師最近畫了些人物小畫,五官緊湊,表情曖昧,象張漏光的X光片。從嘴上幅射出很多線,類似從肛腸科醫生的角度看人。有個刻薄的家夥說他五官畫成壹官,蕉老師高興的給了個怒臉。確切的說,蕉老師那是微表情。就象如喝酒回家的妳,也能在黑燈瞎火中看到妳老婆額上的井字。按他的歪理,我果不其然,看到了劉湖蘭的堅貞,浦誌高的猥瑣,還有雙槍老太婆的有組織沒紀律。

除了把那些就義女英雄畫的象個粽子,肉被繩子勒的壹顆壹顆成苦瓜狀。蕉老師還畫了些類似地攤書插畫的春宮,就是那些和命理如來神掌壹起賣的書。畫出來的感覺就是看的人不信畫的人很信的味道。有種粗劣的真誠。特別我放大壹下那對瞎搞的男女,接吻的表情,淫而不好色。

他還給自己刻了個印,墨豬。我知道他的意思,所有的沒安排,都是安排的。

——溪弟《他自稱墨豬,卻一直被豬黑》

【稚譜】欄目

6、李梓滔的作品(兒童畫)

李梓滔,男,2009年7月21日出生於甘肅西峰。2012年被確診為自閉癥兒童。現就讀於慶陽市特殊教育學校二年級。自2018年開始喜歡畫畫,由於自身語言功能發育遲滯,經常通過繪畫與他人進行交流,內心的想法和期望能夠通過畫筆告知他人,以便他人知曉和理解。主畫線條人物,食物,以周圍相處或是曾經相處過的、印象比較深的人物和自己內心喜歡的食物、事物為主要素材,通過人物的細微特征或是人物所處環境中的特殊物來區分人物。


【十三不靠】網刊第二期,敬請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