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2311:0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类日常生活用品,大量发现于墓葬、窑址和其他遗迹中的瓷器有助于我们对其造型和装饰艺术的了解。与这个时期文化的其他方面一样,南北朝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 南方瓷器南方青瓷从三国至南朝,造型上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器形由较矮小到较高大从扁矮肥宽到圆浑修长,器物轮廓从刻板的圆弧线到富于变化的优美曲线,这种变化趋势在数量最多的盘口壶、鸡首壶、罐、碗、钵等器类上表现最明显具体来说,三国青瓷装饰比较简单,有弦纹、波浪纹、菱形纹和蕉叶纹等。时代特色较强的器物有小口盘口壶、大口罐、双耳罐等,器物的下半部和底部大部无釉。器物种类除了各类日用器皿、随葬明器外,出现了一些以动物为整体造型的精美器物,如羊形、狮形的烛台、熊形的灯、鸟形杯、蛙形水盂等。 赤乌十四年(251年)青瓷虎子,器身上刻有铭文"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十三字,可知这件青瓷是浙江上虞窑产品,或由上虞窑工袁宜所制。另有两件出自南京清凉山东吴墓的动物造型青瓷器也十分精美一一羊尊和熊灯,羊尊作卧伏状的羊形,身躯肥壮,昂首张口,全身青釉,光彩晶润;熊灯的承盘中心塑成熊形灯柱,两爪抱头,憨态可掬,头顶碗形灯盏,外底刻"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 西晋青瓷的装饰比三国时期复杂,除弦纹、波浪纹、方格纹和铺首等花纹装饰继续使用外,又出现了圆圈连珠纹、堆雕塑纹,还出现了褐色的点彩,在施釉方法上已出现里外均施釉。这个时期最引入注目的装饰是独具特色的青瓷堆塑罐,在罐身堆塑各种人物、动物和楼阁,被称为"谷仓罐"或"魂瓶",可能由东汉时期的五连罐发展而来,其造型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主要流行于三国至西晋时期的长江中下游,是一类十分普遍的随葬品。 浙江绍兴出土的一件三国堆塑罐,高46.4厘米,器物顶部塑造了五只相联的罐,大罐居中,内有小鼠欲出,四小罐分列四角,觅食的雀鸟布列其旁;器物上半部堆塑有三层楼阁,每层楼门塑有看门犬,屋檐上塑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楼阁两側各立一亭阙,阙下是由八位乐师组成的奏乐场景;器物下半部则为完整的青瓷罐,肩部塑有一龟趺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整体器形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百鸟争食、牲畜满栏、歌舞升平的庄园生活图景另一件出自江苏金坛东吴天築元年(276年)墓的堆塑罐,上塑9层楼阁、阙门、各种人物及动物,既有吹笛、抚琴、吹笙、弹琵琶和倒立的乐舞杂技表演场面,身着孝服在灵柩旁举行葬礼的场景,也有由佛像、羽人及瑞兽反映的虚幻世界场景。 东晋南朝时期的青瓷注重实用性,装饰较前代大为简化,如斜方格纹、连瑞纹、铺首消失或简化,有的器物仅有弦纹,黑褐色点彩装饰逐渐增加。造型复杂堆塑罐消失,代表性的器物主要是盘口壶、鸡首壶、灯。盘口壶的盘口变大,颈音稍长,宽肩,下腹内收,底稍内收;鸡首壶较多见,盘口细颈、圆腹、平底,肩部饰埿首,与鸡首相对处装有圆股形把手。总的来说,东晋南朝青瓷造型简洁实用、修长秀丽,与当时人物画像的"秀骨清像"风格一致。 北方瓷器北方瓷器造型和装饰的风格演变总体上与南方一致,但也有一些不同于南方之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墓葬中出土的瓷器大多胎体厚重,器形高大庄有些器物纹饰上出现了许多反映西方文化的因素,而类似风格的瓷器不见于南方诸窑,可能是北方所产。这类器物有可能产自山东地区的窑场,但也有可能出自工艺基础较好的政治中心地区一邺城、晋阳一带,虽然这一地区尚未发现窑址,但可能是北朝瓷器的一个重要产地。 从北方墓葬出土的瓷器来看,至少从北朝晩期开始,北方瓷器已经出现了明显区别于南方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上述安阳范粹墓除发现了最早的自瓷外,还出土了一件具有独特装饰的瓷器一一黄釉乐舞图扁壶。壶高20厘米,宽16.5厘米,施深黄色釉,壶身以浮雕方式饰有一组乐舞活动场面,画面中央是一位舞者,右侧人执钱,一人弹琵琶;左侧一人吹横笛,一人击掌伴唱;五人皆深目高鼻,穿着胡服,显然表现的是西域胡人。这组乐舞可能反映的是中古中国流行的“胡腾舞" “胡腾舞”它是起源于中亚"昭武九姓"地区的一种舞蹈,经由当时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传入中国。这件扁壶的造型(源自草原民族)和装饰所呈现的浓郁胡风,正是北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形象展现。 另一类较典型的北方瓷器是器形高大、装饰繁杂的莲花尊,显著特征是器表满布仰、覆莲瓣纹,它是南北朝时期瓷器的精品。目前所见的青瓷莲花尊数量不过十余件,如淄博和庄北朝墓出土1件、武昌何家大湾墓葬出土1件、南京博物院藏1件、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4件,国家博物馆藏1件(传为河南上蔡出士)、深圳青瓷博物馆藏1件(个人收藏品)等。其中仅武汉所出有明确纪年,与南齐永明三年(485年)的买地券同出,封氏墓的四件分别出自北齐河清四年(562年)的封子绘墓和纪年不明的祖氏墓,时代为北齐,其他几件无纪年。 目前还很难确认这几件莲花尊的生产地点,不过将莲花的装饰手法和风格与其他青瓷纹样进行比较,推测有些可能产自南方(如武汉墓葬所出),有些可能是北方生产的(如景县封氏墓所出)。莲花尊至少在南朝前期即已在南方生产,这当与南朝发达的瓷器制造工艺和佛教在南方的传播有关。吴和西晋时长江中下游带流行在堆塑罐上贴塑莲花、佛像,东晋南朝时期堆塑罐减少,流行在日常实用器皿上刻划莲瓣,南朝前期莲花尊的复杂造型和莲花、忍冬装饰当直接渊源于三国以来的瓷器工艺和装饰传统。与堆塑罐一样,莲花尊绝非一种简单的实用器皿,而应是一种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的特殊陈设用器。 南方青瓷产品(包括唾壶、莲瓣碗等)在北魏迁洛左右或稍后开始大量输入北方,北魏墓葬(如司马金龙墓)中发现的青瓷器应多是南方输入品。南方青瓷产品输入北方的同时,工艺技术也影响到北方瓷器手工业的生产,虽然现在还没有找到制造莲花尊的北方窑址,但一些工艺基础较好的地区如邺城等地,有可能是某些珍贵瓷器的生产地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