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纪五十三(三)--贤相李绛  

 zqbxi 2019-08-26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曾祖李贞简。祖父李刚,官至县令。父李元善,任襄州录事参军。李绛应举进士,登博学宏辞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任满,补渭南县尉。贞元末,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807),以本官充任翰林学士。不久,改授尚书主客员外郎。一年后,调任司勋员外郎。五年(810),升本司郎中、知制诰。均未离朝任职,勤勉不息以匡救劝谏为己任。

  宪宗即位时,叛臣李钅奇聚兵于浙右。李钅奇被诛后,朝廷将发车运取其被没收的家财,李绛上言道:“李钅奇凶顽狡诈背叛朝廷,僭越放纵勒索百姓,剥夺六州之人,积成一道之苦。圣恩本因其叛乱而进讨,使一方得以安宁复苏。现在辇运钱帛,传闻四海,就不是什么遏制叛乱、安抚困穷了。伏望圣慈,将没收之钱帛一并赐予本道,顶替贫苦民户今年租税,则万姓欢呼、四海歌咏啊。”宪宗嘉许他。

  此时中官吐突承璀得恩宠。自藩王府擢升神策护军中尉,即于安国佛寺建立《圣政碑》,大兴歌功颂德之事,并请翰林撰写碑文。李绛上言道:

  “陛下推行新政,铲除旧法之弊,四海引颈,日日翘望德音。今忽立《圣政碑》,是示意天下人不能安心。《易》称:品行高尚之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齐明。受命理政,当励精图治,岂能以一篇文字终止圣上之恩德,以一方碑表替代君王之谋略?若可叙述,则需恰当,如果损害陛下盛德,还谈得上弘扬济世之大道吗?故自尧、舜、禹、汤、文、武,并无建碑之事。到了秦始皇这个荒暴放纵之君,施行混乱酷虐之政,然后有芝罘、峄山之碑,颂扬诛伐之功,记载巡幸之迹,恰好足为百王所笑、万代所讥,至今被称为失道亡国之君,岂可仿效此人?陛下承继高祖、太宗之事业,开拓贞观、开元之政局,思治而忘食,从谏如顺流,本可与尧、舜、禹、汤、文、武并驾齐驱,又怎能追效秦皇暴虐无道之事而自损圣政?前些时,阎巨源奏请立纪圣功碑,陛下详察此事,概不允许。今忽令立此碑,与先前之举措截然相违。再说此碑既在安国寺,不得不叙述记载游观崇饰之事,述游观不合立碑旨意,叙崇饰又非关治政常则,原本不是圣哲君王所应做的。此碑,伏乞圣恩特别下令罢止。”

  宪宗认为所言极是,立碑之事便作罢。

  后来李绛因在浴堂北廊奏对,极力抨击中官放纵恣肆、方镇奉迎进献之事,宪宗恼怒,厉声说道:“卿所论奏,何以太过分?”李绛上前辩说不已,道:“臣所谏论,于臣无利,是国家之利。陛下不嫌臣愚,使臣处于腹心之地,岂可见事有亏圣德,有损清世,却顾惜自身而不出一言,仰视屋梁暗地叹息,这样便是为臣辜负陛下呀。若臣不避祸患,竭诚奏论,旁忤宠臣,上犯圣旨,因此获罪,那就是陛下辜负臣了。再说臣与中官素不相识,又无仇怨,只因他们作威作福太甚,上损盛朝,所以臣不敢不论奏。假若臣缄默不语,并非社稷之福呀。”宪宗见他十分诚挚,缓和了脸色抚慰他道:“卿对朕竭尽臣节,人所难言之事,卿尽皆言说,使朕能听到平素听不到的话,真正是忠诚守节之臣哪。他日为众官之长,亦须如此。”李绛拜恩而退。皇上立即宣旨宰臣,令与李绛调职。于是授以中书舍人,充任翰林学士如前。次日,面赐紫服金鱼袋,皇上亲自为李绛择一良笏赐给他。

  前后朝臣裴武、柳公绰、白居易等,往往被奸人排斥陷害,朝廷特意加以贬黜。李绛每每以秘密奏疏为之辩诉,皆获宽赦。及至镇州节度使王士真死,朝廷将发兵扫除余党,李绛竭力陈说认为不可。李绛既然尽心辅佐,皇上每有询问,他多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元和六年(811),仍因谏奏中官之故,罢免翰林学士,代理户部侍郎,判本司事。曾因事应对,宪宗道:“户部每年有进献,到了你便没了,是何原故?”李绛说:“将户部钱献入内库,这是用钱财来结私恩。”皇上听罢肃然起敬,越发赞许他的鲠直。吐突承璀最受恩宠,这年,准备起用李绛为宰相。前一日,令吐突承璀出任淮南监军。次日,降下制书,授李绛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列相位的李吉甫乖巧谄媚,善逢迎皇上之意,而李绛鲠直,对皇上多所规谏,因此同李吉甫不和。当时舆论认为李吉甫同吐突承璀相勾结,所以李绛特别厌恶他。李绛性情刚直,每与李吉甫争论,人们多以李绛为是。宪宗明察李绛忠正守节,故李绛论奏,多所允从。

  皇上曾对李绛说:“卜筮之事,研习者极少能精通,有时应验,有时不中。近来风气,更加崇尚,是何原故?”李绛答道:“臣闻古代圣王畏惧天命,理事不敢专断,因此国家有大事难以决断者,先同卿士庶人商议,其次依靠卜筮判断,两者一致便施行。陋俗虚浮,侥幸求福。正直之行为无人赞同,邪恶之计谋畅通无阻,人们迟疑昏惑,以为小小伎俩便能决事。而愚夫愚妇借口选吉日敬鬼神,一味贪利欲行欺诈,参杂市井见闻,用以预测眼下之事,自诩神异。近来,风气近于巫术,这确是陋俗。圣旨所及,实能辨清邪恶之源。但其理既存勿加议论,弊陋习俗自会消除。”

  一日在延英殿,皇上道:“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大治,天宝始乱。事出一朝,治乱相反,何故?”李绛应答道:

  “臣闻治生于思危之心,乱生于恣肆之志。玄宗自天后朝出居藩王府第,曾居官守职,在朝外接触当世贤才,了解人事之艰难。即位之初,任用姚崇、宋王景,二人皆忠诚鲠直绝异人才,行事均怀报主之心。明皇登位之初,亦能励精图治听纳忠言,故当时名贤在位,左右前后之臣,皆崇尚忠恳正直。因此君臣融洽,内外安宁。开元二十年以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执政,专门引荐巧言谗佞之人,让他们各居要职,一味献媚上司,不听纳正直之言。他们的贪欲日趋炽烈,国库的财用便日益减少,奸臣说用钱是为兴利,武夫说用钱是为开边。天下骚动,奸盗乘隙,以至于两都沦陷,四海沸腾,圣驾出行,险于蒙难。皆因小人诱导,纵情享乐横生骄矜所造成。至今两河屯兵,西疆削尽,农户凋敝,府藏空虚,皆因天宝丧乱,以至于此。国家安危治乱,确实系于当世君主奉行的大政方针。陛下欲广开视听,亲览国史,思虑精深,能探寻安危治乱变化之本源,实为天下之大幸。”

  皇上又说:“人们行事,常担忧不通事理,已然失误,追悔莫及。古人遇到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办法吗?”李绛答道:“行事出现差错,圣哲在所难免,故天子诏纳诤臣以匡救己之失误。因此圣心决策于内,臣论扶正于外,创建治世于未乱之际,消除祸患于未萌之时。圣主偶有失误,则劝谏以扶正,故君臣上下协同,犹如手足之于心膂,交互作用,而导致康宁。这也是常理,并非难为之事。但夸耀功劳遮掩过失,则与常情不相容。古人推崇努力改过、从善如流,确实为此呀。臣等处于重任,未能开启圣主耳目之明,但陛下不废弃刍言野说,则端直之士贤良之臣,必当主动报效。”皇上说:“朕任用卿等,正希望卿等直言。当各自尽心竭力无所保留,以弥补朝政之不足。切勿担心朕庇护过失!”

  那年秋天,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年幼力弱,军中立其大将田兴,让他主持军事,田兴最终以六州之地归顺朝廷。此事经营策划,皆出于李绛之计谋。

  当时教坊忽然宣称朝廷有密旨,征选良家子女及贵族官吏家中的艺妓充当乐妓,京师舆论哗然。李绛对同僚说:“此事大损圣德,必须上奏谏阻。”同僚中有人说:“这是嗜欲之类闲事,自有谏官论说。”李绛道:“相公平日厌恶谏官论事,这件棘手的事便推诿给谏官,妥当吗?”于是竭力论奏。次日在延英殿,宪宗举手对李绛说:“昨日见卿奏状所论征选乐妓一事,若非卿尽忠于朕,何以有此举动?朕全然不知外间事,这是教坊罪过,不明朕之意图,以致做出这等事。朕本因丹王以下四人,院中均无侍奉者。朕令于乐工之中及民间有情愿者,付给丰厚钱帛,只征选四人,四位侯王各予一人。他们不领会朕意,便如此生事。朕已下令处罚,所征选的那些人,都已放遣归家。若非卿言,朕怎知有此失误?”

  元和八年(813),封高邑县男。李绛因足疾上章请求免职。九年(814),免除知政事,授礼部尚书。十年(815),检校户部尚书,出任华州刺史,不久,入朝为兵部尚书。逢母丧。元和十四年(819),检校吏部尚书,出任河中观察使。旧制,河中设节度使,皇甫钅甫寸厌恶李绛,只任命他为观察使。十五年(820),皇甫钅甫寸获罪,李绛重任兵部尚书。

  穆宗即位,李绛改任御史大夫。穆宗沉湎于游猎巡幸,李绛在延英殿极力劝谏,皇上不能听纳。李绛借病辞职,重任兵部尚书。长庆元年(821),转任吏部尚书。当年,加授检校尚书右仆射,判东都尚书省事,充任东都留守。二年(822)正月,检校本官、兖州刺史、兖海节度观察等使。三年(823),重任东都留守。四年(824),加授检校司空。

  宝历初,入朝任尚书右仆射。二年(826)九月,昭义节度使刘悟去世,临终留表请求让其子刘从谏承袭官职,将吏们抵宫门奏请。李绛秘密奏请立即任命靠近泽潞四方的将帅一人,充任节度使,令其兼程赴镇,使刘从谏来不及抵拒诏命,新使已到,所谓“迅雷不及掩耳”。这样潞州军心,自有所归。刘从谏无职任,凭什么主宰军队。但此时宰相李逢吉、王守澄已受刘从谏贿赂,皆奏请让刘从谏为节度使留后,故皇上不能采纳李绛之主张。

  李绛进退仕途均奉行正道,一时名望颇大。然而心肠刚直嫉恶如仇,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被邪恶之辈所忌恨。有次曾与御史中丞王播相遇道中,王播未避让他。李绛上奏论说事理,诏命门下中书两省详议,均认为李绛论奏正确。李逢吉庇护王播而厌恶李绛,便罢免李绛仆射之职,改授太子少师,分司东都。

  文宗即位,诏李绛为太常卿。大和二年(828),检校司空,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三年(829)冬,南蛮进犯西蜀,李绛奉诏赴西蜀救援。李绛在本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蛮军已退,所募兵卒皆返回。兴元兵额素来有规定,招募之兵卒得全部退伍回家。那是大和四年(830)二月十日,李绛晨起理事,召集募卒,说根据诏令遣返他们,依例发给粮饷,募卒一个个怏怏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恃宠,怨恨李绛不奉敬自己,于是趁募卒嫌赏赐微薄,众口喧嚷之际,用言辞刺激他们,企图挑动他们作乱,以泄私愤。募卒被监军的话煽动,怒火更盛,便喧噪聚集涌向府署,劫夺库中兵器冲入使衙。李绛正与幕僚会宴,来不及防备。听说叛乱立即朝北奔逃登上女墙,衙将王景延力战以抵御乱兵。兵刃折断箭支用尽,王景延战死,李绛亦遭乱兵杀害,时年六十七。李绛刚登上女墙时,左右将校请他缒城出走,可以避免凶祸,李绛不从,终于同从事赵存约、薛齐一起殉职。

  文宗闻奏震惊悲痛,降下制书道:“朝中有此正人,人们赞其美德,入能制定谋略,出则统领将士。正当重任之臣,横遭不测之祸。以身殉职令人叹惋,朝廷上下此心皆同。故山南西道节度使、管内观察使处置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兴元尹、御史大夫、上柱国、赵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李绛,神赋聪慧明智,天授清正刚直,胸怀仁义追随前代圣哲,身立标准以为后人楷模。抑浊扬清顺应世情,因此官至台辅。佐我功业卓著之先祖,忠诚感通皇天。仗斧钺布风纪,庇护百姓安居乐土。乘轩轾鸣玉..,曾位至清贵官班之极。先声夺人舆论齐赞,不约而同群情共许。本为汉中名臣,善于治政安邦。而未料及变乱突起,无先兆灾祸横生。忠良罹难人皆悲痛,闻听讣告倍增哀伤。当隆重追悼,用上等礼仪。三公正秩,品位甚高,特示殊恩,以抒沉痛。可赠司徒。即令主管署衙,择日备礼册命。”赐其家属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石。李绛子名璋、顼。

  李璋,登进士第。卢钧镇守太原,召他为从事。大中末,入朝为监察,转侍御史。出任两郡刺史,最终任宣歙观察使。其子名德林。

唐纪五十三(三)--贤相李绛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有司籍锜家财输京师。翰林学士裴垍、李绛上言,以为:“李锜僭侈,割剥六州之人以富其家,或枉杀其身而取其财。陛下闵百姓无告,故讨而诛之,今辇金帛以输上京,恐远近失望。愿以逆人资财赐浙西百姓,代今年租赋。”上嘉叹久之,卽从其言。

       昭义节度使卢从史,内与王士真、刘济潜通,而外献策请图山东,擅引兵东出。上召令还,从史托言就食邢、洺,不时奉诏;久之,乃还。

      他日,上召李绛对于浴堂,语之曰:“事有极异者,朕比不欲言之。朕与郑絪议敕从史归上党,续征入朝。絪乃泄之于从史,使称上党乏粮,就食山东。为人臣负朕乃尔,将何以处之?”对曰:“审如此,灭族有余矣!然絪、从史必不自言,陛下谁从得之?”上曰:“吉甫密奏。”绛曰:“臣窃闻搢绅之论,称絪为佳士,恐必不然。或者同列欲专朝政,疾宠忌前,愿陛下更熟察之,勿使人谓陛下信谗也!”上良久曰:“诚然,絪必不至此。非卿言,朕几误处分。”

    上又尝从容问绛曰:“谏官多谤讪朝政,皆无事实,朕欲谪其尤者一二人以儆其余,何如?”对曰:“此殆非陛下之意,必有邪臣以壅蔽陛下之聪明者。人臣死生,系人主喜怒,敢发口谏者有几!就有谏者,皆昼度夜思,朝删暮减,比得上达,什无二三。故人主孜孜求谏,犹惧不至,况罪之乎!如此,杜天下之口,非社稷之福也。”上善其言而止。(李绛将有多少冤魂

    羣臣请上尊号曰睿圣文武皇帝;丙申,许之。

    盩厔尉、集贤校理白居易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见而悦之,召入翰林为学士。

    十二月,丙辰,上谓宰相曰:“太宗以神圣之资,羣臣进谏者犹往复数四,况朕寡昧,自今事有违,卿当十论,无但一二而已。”

    丙寅,以高崇文同平章事,充邠宁节度、京西诸军都统。

    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惮上英威,为子季友求尚主;上以皇女普宁公主妻之。翰林学士李绛谏曰:“頔,虏族;季友,庶孼,不足以辱帝女,宜更择高门美才。”上曰:“此非卿所知。”己卯,公主适季友,恩礼甚盛;頔出望外,大喜。顷之,上使人讽之入朝谢恩,頔遂奉诏。

    是岁,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上之,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外,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岛,一百四十四万户,比天宝税户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县官者八十三万余人,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

    宪宗元和三年(戊子、八〇八年)

    春,正月,癸巳,羣臣上尊号曰睿圣文武皇帝;赦天下。“自今长吏诣阙,无得进奉。”知枢密刘光琦奏分遣诸使赍赦诣诸道,意欲分其馈遗,翰林学士裴垍、李绛奏“敕使所至烦扰,不若但附急递。”上从之。光琦称旧例,上曰:“例是则从之,苟为非是,柰何不改!”

    临泾镇将郝泚以临泾地险要,水草美,吐蕃将入寇,必屯其地,言于泾原节度使段佑,奏而城之,自是泾原获安。

    二月,戊寅,咸安大长公主薨于回鹘。三月,回鹘腾里可汗卒。

    癸巳,郇王总薨。

    辛亥,御史中丞卢坦奏弹前山南西道节度使柳晟,前浙东观察使阎济美违赦进奉。上召坦褒慰之,曰:“朕已释其罪,不可失信。”坦曰:“赦令宣布海内,陛下之大信也。晟等不畏陛下法,柰何存小信弃大信乎!”上乃命归所进于有司。

    夏,四月,上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伊阙尉牛僧孺、陆浑尉皇甫湜、前进士李宗闵皆指陈时政之失,无所避;吏部侍郎杨于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为考策官,贯之署为上第。上亦嘉之,诏中书优与处分。李吉甫恶其言直,泣诉于上,且言“翰林学士裴垍、王涯覆策。湜,涯之甥也,涯不先言;垍无所异同。”上不得已,罢垍、涯学士,垍为户部侍郎,涯为都官员外郎,贯之为果州刺史。后数日,贯之再贬巴州刺史,涯贬虢州司马。乙亥,以杨于陵为岭南节度使,亦坐考策无异同也。僧孺等久之不调,各从辟于藩府。僧孺,弘之七世孙;宗闵,元懿之玄孙;贯之,福嗣之六世孙;湜,睦州新安人也。(风险与机遇并存

    丁丑,罢五月朔宣政殿朝贺。

    以荆南节度使裴均为右仆射。均素附宦官得贵显,为仆射,自矜大。尝入朝,踰位而立;中丞卢坦揖而退之,均不从。坦曰:“昔姚南仲为仆射,位在此。”均曰:“南仲何人?”坦曰:“是守正不交权幸者。”坦寻改右庶子。(放肆

    五月,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上疏,以为:“牛僧孺等直言时事,恩奖登科,而更遭斥逐,并出为关外官。杨于陵等以考策敢收直言,裴垍等以覆策不退直言,皆坐谴谪。卢坦以数举职事黜庶子。此数人皆今之人望,天下视其进退以卜时之否臧者也。一旦无罪悉疏弃之,上下杜口,众心汹汹,陛下亦知之乎?且陛下旣下诏征之直言,索之极谏,僧孺等所对如此,纵未能推而行之,又何忍罪而斥之乎!昔德宗初卽位,亦征直言极谏之士,策问天旱,穆质(穆质,穆宁次子,怀州河内人也。质强直,应制策入第三等。其所条对,至今传之。自补阙至给事中,时政得失,未尝不先论谏。)对云:"两汉故事,三公当免;卜式着议,弘羊可烹。"德宗深嘉之,自畿尉擢为左补阙。今僧孺等所言未过于穆质,而遽斥之,臣恐非嗣祖宗之道也!”质,宁之子也。

    丙午,册回鹘新可汗为爱登里啰汨密施合毗伽保义可汗。

    西原蛮酋长黄少卿请降;六月,癸亥,以为归顺州刺史。

    沙陀劲勇冠诸胡,吐蕃置之甘州,每战,以为前锋。回鹘攻吐蕃,取凉州;吐蕃疑沙陀贰于回鹘,欲迁之河外。沙陀惧,酋长朱邪尽忠与其子执宜谋复自归于唐,遂帅部落三万,循乌德鞬山而东。行三日,吐蕃追兵大至,自洮水转战至石门,凡数百合;尽忠死,士众死者太半。执宜帅其余众犹近万人,骑三千,诣灵州降。灵盐节度使范希朝闻之,自帅众迎于塞上,置之盐州,为市牛羊,广其畜牧,善抚之。诏置阴山府,以执宜为兵马使。未几,尽忠弟葛勒阿波又帅众七百诣希朝降,诏以为阴山府都督。自是,灵盐每有征讨,用之所向皆捷,灵盐军益强。

    秋,七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以右庶子卢坦为宣歙观察使。苏强之诛也,兄弘在晋州幕府,自免归,人莫敢辟。坦奏:“弘有才行,不可以其弟故废之,请辟为判官。”上曰:“向使苏强不死,果有才行,犹可用也,况其兄乎!”坦到官,值旱饥,谷价日增,或请抑其价。坦曰:“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来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旣而米斗二百,商旅辐凑。

    九月,庚寅,以于頔为司空,同平章事如故;加右仆射裴均同平章事,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淮南节度使王锷入朝。锷家巨富,厚进奉及赂宦官,求平章事。翰林学士白居易以为:“宰相人臣极位,非清望大功不应授。昨除裴均,外议已纷然,今又除锷,则如锷之辈皆生冀望。若尽与之,则典章大怀,又不感恩;不与,则厚薄有殊,或生怨望。幸门一启,无可柰何。且锷在镇五年,百计诛求,货财旣足,自入进奉。若除宰相,四方藩镇皆谓锷以进奉得之,竞为刻剥,则百姓何以堪之!”事遂寝。

    壬辰,加宣武节度使韩弘同平章事。

    丙申,以户部侍郎裴垍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上虽以李吉甫故罢垍学士,然宠信弥厚,故未几复擢为相。

    初,德宗不任宰相,天下细务皆自决之,由是裴延龄辈得用事。上在藩邸,心固非之;及卽位,选擢宰相,推心委之,尝谓垍等曰:“以太宗、玄宗之明,犹藉辅佐以成其理,况如朕不及先圣万倍者乎!”垍亦竭诚辅佐。上尝问垍:“为理之要何先?”对曰:“先正其心。”旧制,民输税有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建中初定两税,货重钱轻;是后货轻钱重,民所出已倍其初;其留州、送使者,所在又降省估就实估,以重敛于民。及垍为相,奏:“天下留州、送使物,请一切用省估;其观察使,先税所理之州以自给,不足,然后许税于所属之州。”由是江、淮之民稍苏息。先是,执政多恶谏官言时政得失,垍独赏之。垍器局峻整,人不敢干以私。尝有故人自远诣之,垍资给优厚,从容款狎。其人乘间求京兆判司,垍曰:“公不称此官,不敢以故人之私伤朝廷至公。他日有盲宰相怜公者,不妨得之,垍则必不可。”(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