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派与汉方派“方证对应”认识的比较

 大富豪654 2019-08-26
腔均属半表半里[5]。而日本汉方界在进行不同病位的寒热研究时,将无合并症的胆石症做为半表半里证,无远位传播的乳癌做为表证,胃癌与结肠癌做为里证[6],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胡老认识的方证对应,是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时, 在六经辨证后再进一步辨方证,要掌握方药和方剂的适应证。辨方证是继六经八纲辨证之后,更具体、更详细地辨证,而不是只要记住一些方药和其适应证,或套用条文,“对号入座”就行了。没有六经八纲理论指导为前提,就不能把握方证[7]。

刘渡舟先生在晚年感慨地说:“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方与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 [8]。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也指出:“方证识别、药证识别,它朴实而具体,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单位。”[9]

黄煌还认为,“方证”就是用方的指征与证据。这个证,是以人的外在表现为依据的。古代的方证属于用望闻问切采集到的患者的外在表现。《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酒客”、“湿家”、“失精家”、“尊荣人”等提法,就是古方证重视“人”的反映。在这些方证基础上研究其病理实质,寻找方证定性定量的客观指标,将大大提高中医用药的准确率[10]。

为了寻找经方方证之间存在的关联,用经方这把“钥匙”打开人体证的“锁”,黄煌先生在方、药、人的基础上做出了不懈地尝试。他提出了五种“药人”:“桂枝体质”、“麻黄体质”、“柴胡体质”、“大黄体质”和“黄芪体质”[11]。“药人”决不止五种,以上五种仅是临床常见的。这些体质类型的识别,主要是运用中医传统的望诊、切诊、问诊来观察患者的体型、皮肤、脉象、舌象而完成的。另外还有“附子脉”、“黄连舌”、“桂枝舌”、“当归肤”[12]的提法,是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病着的人”与药物的对应点,便于记忆和临床应用[13]。

经方派与汉方派“方证对应”认识的比较(中) (2008-08-01 22:13:48)
标签:方证对应 黄煌 经方 健康 伤寒论 杂谈 中医文学/原创 分类:可笑书灯不解事



传统定义的“证”为“证即症候,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的病理概括……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症候的概念”[14],这个“病理概括”的内涵是相当复杂的,也不易把握。“辨证论治”作为一种临床思维过程,不仅要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还要受一些主观因素——如医生的学术水平、学术流派、实践经验以及临床思维状态等等的制约。这样,对于同一患者的同一疾病阶段,不同的医生就可能得出不同的辨证结论[15],如同样一个感冒病人,有的医生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