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他认为人若能通晓良知的诀窍,即使心存再多的邪念,也会自动消失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感念一二足矣。保持良好的心态,想开、看开、放开,与自己和解,你就发现,生活会越来越顺了! 1 好心态的人,能够以德报怨 一代大儒,备受世人追捧,殊不知没那么好当。 本是一位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偏偏要靠才华吃饭。自小立志成圣,将读书做圣贤列为人生的第一等事,并且为了实现这一志向不断地去努力。 王阳明有一次考科举失利,大家都替他惋惜,寒窗苦读就这样毁于一旦了。但王阳明却很乐观,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他认为一次科举失利并不能代表什么,没有什么好耻辱的,大不了过几年继续考,只要自己有实力,就不怕考不上。 步入官场之后,王阳明的仕途之路有些不顺。赶上宦官刘瑾当政,他因直言上书而触怒刘瑾,不仅被廷杖四十,打入大牢,还被贬至偏远的龙场一带,开始了流亡他乡的生活。 另一边刘瑾难平心中的怨恨,在王阳明赶往龙场途中,暗派杀手,幸好王阳明机智躲避,与死神擦肩而过。 本想彻底逃离尘世,不再参与这是是非非,但一位道士给王阳明算了一卦,卦象显示“明夷”,代表着只有经历重重磨难,坚持下来才能看到“又一村”。 因此王阳明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起身赶往龙场胜任,面对龙场恶劣的环境,不友好的乡民,王阳明选择以德报怨,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他人,最终也是在龙场实现了自己一生的志向——悟道成圣! ![]() 2 好心态的人,能够淡泊名利 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高峰也有谷底,谁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代文豪——苏轼,他的一生也是百感交集,运势不佳。 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仕途却极其坎坷。入朝为官被诬陷,当时他因反对丞相王安石的政见,而导致锒铛入狱,差点身首异处,这便是“乌台诗案”。 幸得赵匡胤曾定过“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免除一死。被贬他乡,自此开始流亡,一路辗转,生活潦倒不堪。 但苏轼淡泊名利,从未在意这些,依旧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只要他还活着,就可以靠种地来养家糊口,这样的生活虽然比较简陋,但是远离京城纷争的他感觉很自由、惬意。 到了62岁时,苏轼依旧在流放,他自己盖房子,吟诗作画,还开办学堂教书育人……在儋州一带建造了东坡村、东坡井、东坡路、东坡桥等,被当地人世世代代缅怀着。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悲惨而又欢乐,正因为他能够坦然面对逆境,不放弃自我,才会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世世代代被人们歌颂! 人的成长往往不是顺境时的成功,而是逆境时的反转。若陷入逆境就自甘堕落的话,那注定就是个弱者。 ![]() 3 好心态的人,能够应对一切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 拥有了好的心态,才能应对生活中的一切。说起好心态,就不得不提这位老人家——姜淑敏。 60岁开始认字,76岁开始写作,她比大多数人起步都要晚,但姜淑敏老奶奶并未放弃,她凭借自己的乐观积极,努力学习,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前半生的她操劳丈夫、子女,忙忙碌碌,直到花甲之年她不想留下遗憾,决定后半生真正为自己活一次。 一个从未上过学的人,要开始写作并出书,听上去就是天方夜谭,姜淑敏从早学到晚,学拼音,学写字,尽管耗费了她很大一部分精力,但依然乐在其中,直到76岁,她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这对她来说就是人生路上一次质的飞跃。 姜奶奶并不觉得自己学习晚,反而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余生的每一步。 无论是坎坷一生的王阳明,还是穷困潦倒的苏东坡,亦或是花甲之年才开始识字的姜淑敏,他们都是在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挫折时,依旧积极乐观,勇往直前,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才使得人生变得越来越顺。 其实生活没有那么苦,幸福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去掌握的,用一颗平常心排除万难,丢弃一切烦恼,才能真正拥抱生活的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