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 — | !| — | 宋元响搨汝南志 |!— —||— △ 枣石翻身孔庙堂 — | — — — | |曾向蒙庄闻傥论 | — | | !— — △ 古人已与不传亡 ~~人书俱灭,徒唤奈何。 (押阳韵,— 为平声,| 为仄声,!为入声,也属于仄声,△为平声韵脚) 这首诗是论述虞世南及其书法的。 虞世南(558—638),浙江慈溪人,性情沉静,好学多才,书法、文学都是卓然大家,他经历了南北朝、隋朝、唐朝。 虞世南在隋朝做了官,后来隋末大乱,他又跟随一个起义军首领窦建德。 窦建德被李世民击败,虞世南就被李世民招致麾下,成为18学士之一。 虞世南外貌瘦弱,但是性格却很刚直,和魏征一样直言敢谏,深受李世民的敬重。 李世民给虞世南评了五个第一: 德行第一、忠直第一、博学第一、文词第一、书翰第一。 虞世南还是凌烟阁24功臣之一,我们就可以想象他是怎样一位人物了。 虞世南的书法有两个最有名: 楷书是《孔子庙堂碑》,行书是《汝南公主墓志》,启功先生这首诗里都写了。 拙著《中国汉字美学简史》中的《汝南公主墓志》(右)。 《孔子庙堂碑》(左)。 先说这个汝南。 说文解篆课堂上我曾讲过 中国改名最失败的地名: 汝:《说文解篆》上册第192页。 汝南就是汝河之南的地方。 本来是很好的一个名字。 但是, 后来竟然改成了这样三个字: 驻马店! 不过汝南公主和驻马店没啥直接联系, 汝南公主是李世民的女儿, 《新唐书》说是二女儿,而墓志则说是三女儿。 这个女儿夭折了,唐太宗非常伤心。 于是由虞世南写了她的墓志。 但是这个帖的真迹已经不存了,留下的是双钩摹本,所以有学者也认为不是虞世南的作品。 首句: | — | !| — | 《汝南公主墓志》收藏、流转有序,宋、元时期都有拓本。 这个“响搨”是什么意思呢? 搨本,也作拓本,是把碑刻、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像拓下来的纸本。搨、拓,这里都读tà。 搨片,也作拓片,是把碑刻、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像拓下来的纸片。 古人搨(拓)碑是把纸置于碑的表面,用墨来拓。 搨(拓)帖则是蒙于真迹上用极细的笔双钩,之后再填墨。 所谓响搨,就是在一个黑屋子里面开个小窗,把真迹挂于窗旁,借着光线来双钩。 《说文解篆》下册第784页:響(响)。 響(响)明明是声音啊,描摹帖的又不是在碑上锤打, 为什么非要叫响搨呢? 这就是古人命名的智慧了。 我们常用的一个词叫:影响。 可见影、响这两个字是有很深的关联的。 在汉隶名碑《史晨碑》中,有一个字“音景”,就是左边是音、右边是景。 这个字怎么读呢? 篆文的景、影是一个字,音景即是音影。 也就是说: 影是光线的影子, 而“响”是声音的影子! 所以: 音+景(影)=響(响)。 响搨的名字其实暗含着这个比喻。 响搨就是借着光线的影子来双钩字形的影子,自然可以叫响搨了。 宋元响搨汝南志,这句是说宋元两代用响搨双钩的汝南公主墓志铭。 次句: |!--||-△ 枣石翻身孔庙堂 孔庙堂就是虞世南的楷书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该碑制于碑帖是由翻刻而成,枣石翻身是指用枣木和石头来翻刻。 三句:
但是古人已经不见,绝技也一并失传了。这句是说虞世南的书法已经不存,翻刻碑刻的绝技也几乎不传了。 历史上关于战国时的庄子是否确有其人有过争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庄周应该是西汉的庄君平。 班固在写《汉书》时又把庄君平刻意记录成严君平了,因为汉明帝叫刘庄,为了避讳,硬生生把庄君平的姓都改了。 这个严君平可是了不得的人物,有人认为庄子其实就是他,而不是战国的那个庄周。 这个我就不展开了,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些资料来看。 虞世南活了81岁,他死后唐太宗伤心不已,表示无人与他论书法,这时魏征推荐了褚遂良,以后我们会讲到。 《说文解篆》作者:霍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