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本质是,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命运寄托在他人他事他物上,凡事取决于别人。 改变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的弱势思维,改变自己的等、靠、要思维! 靠高人,靠机遇,靠父母,靠领导,靠朋友,靠吃斋念佛,靠神仙,都不如靠自己! 看完天道都会有的困惑:为什么芮小丹、刘冰、林雨峰会选择自杀? 人类行为的三个基本趋势: 1.人类会拼命维护自尊(人格、尊严) 2.人类会强烈的维护自己所在群体的优越性(利用群体趋利避害) 3.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其行动的根本驱动力。(生存欲:贪生怕死) 01刘冰之死 利己型自杀,由于极端的个性造成的。(自卑绝望,为利而死) 极端个性的其中一种表现,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他事他物及客观规律,要么自卑绝望,要么偏执狂妄,完全的沉醉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另一种表现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与社会结合紧密而失去自主性,高度清高脱俗,个人欲望极其简单化。 负能量的极端性格有:多疑忌妒型、钻牛角尖型、脾气暴躁型、焦虑紧张型。 性格极端的人最终都逃不过毁灭性的人生结局,清纯到极致的人是被别人毁灭,脱俗到极致的人是被自己毁灭,自私到极端的人是把他人毁灭,最终也将被自己内心的谴责、道德舆论的压力甚至法律的制裁而毁灭。 利己型自杀(自卑绝望型)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感觉自己当下不幸福,厌倦生活,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有一种失落无助感。而这心理压力一直吞噬着他们。 刘冰的内心,剩下的只有孤独、恐惧和无所归依。 刘冰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死亡。 02林雨峰之死 利己型自杀,偏执狂妄,为名而死。 当一个人陷入到偏执狂妄的时候,就会目空一切,如果遇到障碍,他一定会愤怒,如果他认为是别人的原因,他就会先杀死这个人然后自杀。 林雨峰为名所累,但一旦杀死了丁元英,那他就只能被唾弃,自己所积累的名声就全毁了。他选择用疲劳驾驶意外事故来掩盖自己自杀的真相。 林雨峰的内心独白:人,原来是可以被憋死的。 03芮小丹之死 芮小丹选择了另一种死法,利他型自杀与利己型自杀混合 如果在与悍匪的对战中,不幸被迫牺牲,就是利他型自杀,为了信仰而死。为了心爱的崇拜对象(比如宗教)而作出的,就是快乐的;如果是平息敌对力量而作出的,就是悲伤的。这种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生命的行为,往往会让我们内心中肃然起敬。 利己型自杀,除了上面提到的刘冰那种,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满足型自杀(需自我满足与利他结合)。 豆豆在书中却让情节急转直下,因为芮小丹的欲望极其简单化,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并且已经实现,而自己的活着又会拖累爱着的亲人,就会觉得活得没有意义,冷静决定自杀。 这也是为什么丁元英知道芮小丹选择自杀以后,评价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作为警察这个角色,需要承担风险,没有避险的权力可以理解。但是在风险解决以后,依然选择自杀,那一刻芮小丹已经不是警察的角色。 她变成了丁元英的爱人,父母的子女。只是那一刻涌上心头的依然是她对于丁元英的爱。 后来,肖亚文问丁元英芮小丹为什么要自杀时,丁元英的回答是芮小丹认为自己没有用了。 芮小丹那一刻不是想到的自己,想到的是当下自己状态会对未来身边的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由于她欲望极其简单,既然已实现,就冷静的选择了自杀。 如果只从芮小丹和丁元英的爱情来说,小说前面大量的铺垫都是,她想活在丁元英的心里,而不寄托于能长相厮守。小说的结局安排,起码这个心愿实现了。 总结: 刘冰的死是利己型自杀(自卑绝望),是极端个性化的一种。他只关心自己,以至于做出了敲诈之事,导致他与别人的联系进一步切断,剩下的只有孤独和绝望。为了逃避这一切,他选择了自杀。 林雨峰的死也是利己型自杀(偏执狂妄,愤怒而死)。林雨峰的性格过于极端,只有矛没有盾。当一个人在某个阶段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常常会变得狂妄自大,后来又突然遇到障碍,难以克服,尤其是这种障碍是他人引起的就会产生怒气,以至于要发泄怒气,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林雨峰是被憋死的。 芮小丹的死最复杂,混合了利他型自杀,以及满足型自杀。有作为一个警察除暴安良的信仰,所以才会采取在情势明显不利的情况下动手。又有着其极端个性的一面,欲望极其简单化,当来则来,当去则去,非常的反世俗化。 豆豆用打碎三个人的生命,缘起了一个关于救世主的文化讨论:这个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四种自杀类型 个人与社会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第一类是利己型自杀。 社会中的人,需要一种高于自我(动物本能)的生活目标和意义(信仰或精神支柱)。一旦失去,有的人就会感到生活空虚而无意义。当个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变得松弛的时候,当个人远离社会生活、并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时候,这类自杀就有可能发生。 又细分为欲望不满型自杀(利不满与名不满)与欲望满足型自杀(通常与利他型自杀结合,如芮小丹之自杀)。 第二类自杀是利他型自杀。 此类自杀产生于过分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与社会紧密的结合使个人失去了自主性。因此,当个人过度整合于社会时,这类自杀就可能发生。利他型自杀的目的,是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 第三类自杀为失范型自杀。 这类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 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动物的生理机制为其欲望划定了界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占有的越多,欲求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欲望有界限,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正常社会所形成的等级秩序,总是能够被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当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等级原则合理,自己应处在某一特定阶层中时,他就欣然地接受该阶层给予他的限定,欲望与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当社会发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 第四种自杀是宿命型自杀。 这类自杀几乎与失范型自杀相反,它起因于社会对某一部分人的过度压抑与管制,个人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例如,奴隶与囚徒的自杀率一般较高,特别是在野蛮、残暴的条件下。 天道:刘冰相信丁元英,结果跳楼,肖亚文相信丁元英,结果总经理 为什么刘冰看不出这是谎言?或者说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信任? 一、 信任的两个维度 一个是信任习性:指信任别人的倾向。不同的人对别人信任的倾向程度不同。往往经历事情比较少的人,信任习性会比较高,特别容易相信别人。被骗过,或者是经历人生百味的人,往往信任习性会很低,不会轻易相信别人。 一个是分析判断:分析是指理性的思考、判断,考虑事情的后果,计算风险能力。分析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 · 你信任别人什么方面? · 事情本身结果的可能性有哪些? · 这个人的品性是否可以信任? 丁元英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理性的计算过程,分析风险和概率。他做的都是大概率的事情,只是在书中大概率的事情每件都发生了。现实中肯定不会这么理想,小概率事件虽小,但黑天鹅事件是必然要发生的。 根据信任习性和分析判断两个维度,信任模型,分成了四种: 盲目信任:信任习性很高 分析能力很差。 盲信也分为两个层次:①就是由于信任习性很高,但是自身的分析能力差,自然产生的轻信于人。②是从正确的信任过渡过来的。(如:跟着毛主席,打胜仗。) 无信任:信任习性很低 分析能力很差 这种状态非常容易陷入到习得性无助。 曾经也不断尝试和努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次失败和打击。最终接受现状,而不再作出任何改变尝试。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没用的。 比如,家暴事件中受害者,时间久了以后就会陷入这样的心理状态。 不信任:信任习性很低 分析能力很高 丁元英对待王庙村村民以及发烧友的态度就是不信任。 对待发烧友,就是在股权设计上,看似多此一举。找来欧阳雪做大股东,让欧阳雪先一步把资金注入进行运作等等。就是怕他们产生吃大户,以及发生观点冲突的时候,会以为丁元英有为自己私利做决策的情况。像丁元英这种对于人性洞察到如此境界的人,是很难轻易相信一个人的。这件扶贫的事情,如果没有芮小丹这个角色,也根本不可能缘起。 正确的信任:信任习性很高 分析能力也很高。 这里的信任习性很高是指看透人性的黑暗,依然对于人性的善抱有信心。对于一个人是否可以被信任,会基于其分析能力。 这里比较接近这一点的是肖亚文对于丁元英的信任判断。 肖亚文自身的成长经历,是经历过人情冷暖的。她对于丁元英的关系判断,是只能做朋友,而不能更进一步。从后面的小说情节也能看出来,跟丁元英谈感情还是挺累的。芮小丹这样的角色实在是太少见了。 而肖亚文的分析能力,在格律诗的官司诉讼上更是体现淋漓尽致。在官司之前入股格律诗,承担可能败诉的风险,虽然发生的概率比较低。对于丁元英的能力判断、品性判断那就更不用多说,在小说中她承担了介绍丁元英的信息作用。 对于败诉的结果,肖亚文也是有心理准备的: 败诉了,我还去打工,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等老得打工都没人要了,我就摆个小摊、开个小店。这不是我愿不愿意的事情,是我必须得这样。如果我这辈子都没把债务还清,那欧阳也只能认倒霉了。 所以,哪怕是后来格律诗败诉了,也不会动摇肖亚文对于丁元英的信任关系。 二、如何获得他人信任? 其实也是两个维度,一个是品质,一个是行为。 对于行为可能是更具有可操作性,就是多说多做,承诺了事情就做到。 如果只从信任维度来看,刘冰的心路历程是,基于物质符号判断是高人,这时是轻信。开始合作的时候,在方向上又开始怀疑,不信任。等到诉讼案件胜诉以后,又开始盲信。结果,终于盲信了,又被自己欲望驱使,少了虔诚。让他拿来保留职位的,却跑去搞勒索敲诈。 轻信易受伤,无信则无助,不信必多疑,正信需理性又真心。 天道:思维的本质!为什么有些很能说话的人却办不好事情? 说话的艺术,沟通的技巧本质是思维 说到底,语言是内在思维和逻辑的外化,是自己的思维和对方思维的化学反应。没有思维的提升,可能你越能说,对方越不相信你。 一个人的命运,除了因果规律,改变思维是最好的发力点。 人到中年,欲成大器,需悟懂这四个“高级智慧”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不自重者取辱”,想要别人尊重你,你就要学会自尊自爱。 “不自畏者招祸”,心存敬畏,筑牢人生的底线思维。 “不自满者受益”,败不馁,胜不骄,把人生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不自是者博闻”,做人不自以为是,吸纳别人的建议,可以避免走弯路,多走捷径。 天道:人生走下坡路时,要反复领悟这三句话,早点明白早避免 人生在世,就是一场修行。 健康,家庭,事业,构成了人生这座大厦的地基。 对于事业,要牢记以下三句话! (一)不是学了再干,而是边学边干 在干中学,边学边悟,而不是高傲自大,闭门造车。 (二)战略比战术重要 对自己的健康,事业,家庭(感情、亲子教育、和父母亲戚的关系),都要有一定的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三)找准定位,持续精进,靠时间复利取胜 如果有精准的定位(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你在前进中就能够及时的反思和调整,没有自己的定位,何谈独立思考? 没有规划布局,没有实践操作,所谓深度思考有可能变成不务正业。 《天道》丁元英的交友原则 随缘惜缘不攀缘。 这既保留了人格的独立,又满足了交往的必须。这是他基于自己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智识才华而得出的交友原则。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行为逻辑,都受限于自己的社会阶层,这被丁元英称之为文化属性。 《天道》:另一位高人,伯爵公司董事长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天道:决定你赚钱上限的,从来不是努力,而是这两点 1、接触什么圈子 2、布局思维 《天道》中刘冰想赚大钱,曾有机会,却因不懂这两个概念而错过 为什么刘冰不需退股? 因为小概率和高赔率。 概率是指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赔率是指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赚多少和赔多少的比值。 基于概率和赔率的高低可以分为四种: 大概率 高赔率、大概率 低赔率、小概率 低赔率、小概率 高赔率。 即使在相同情境下,每个人的决策逻辑应该也是不同的。 比如,即便在假设格律诗会败诉的前提下,叶晓明和冯世杰,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退股起码可以理解。 但是,对于刘冰来说,只有区区3万元的金钱成本,去放弃一个搏取高收益的机会,实在是太不应该。因为就算失败了,对于刘冰来说,起码有了一个知名度如此高的头衔,格律诗创始人之一,对于其个人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跃迁。 背后的原理,就是概率和赔率的思维。 ① 大概率 高赔率,这种情况极少,一旦出现,值得all in。这才是雷军口中讲的风口上的猪。最难的是不要被各种伪装骗局骗了,要有洞察真相的能力,并且坚持自己。 创始人的必备能力:在重大选择上,你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②大概率 低赔率,这个最常见,比如,打工(无股权)。可能发不了大财,但是风险也小,岁月静好。 ③小概率 低赔率,最坑人的莫过于此。努力和回报不仅不会成正比,甚至要赔血本。比如,有些加盟类骗局(传销骗局),包装成能赚大钱的样子,实际上骗的是加盟费,有太多人上当受骗。 ④小概率 高赔率,比如,天使投资的股权。创业确实九死一生,能活下来做大的极少。但是一旦成功,只需要成功一次就可以实现人生跃迁。刘冰当时的处境下最优选应该是坚持不退股,搏高赔率的机会。不管输赢,其实对他来说都会是一次人生飞跃。 曾经有一个跃迁的机会放在面前,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以后才后悔莫及,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一定要记住概率和赔率! 金钱的十个灵性法则,读懂财富自然来 1. 让别人挣到钱,你才能得到更多的钱。 这是先舍才能得,先付出再收获的道理。买东西的时候砍价不要太狠,要让别人能挣到钱;有能力偿还债务的时候一定要尽快还债,不要等着别人要才去还。 2. 占便宜等于吃亏。 不该拿的拿了,不该得的得了,早晚要加倍还回去,这是业力法则。 3. 慷慨地付出,坦然地接受。 有的人只能付出,不能接受,要知道付出其实是付给自己。 4. 每一个人都是你的财神。 即便是你付钱给对方,也一定要记得对方是你的财神,你付了钱换来了他的产品/服务,要对他说谢谢你,谢谢你为我提供服务。 5. 将内在的匮乏交给神,你获得自由。 如果又想富有又为没钱而担心,那你是不会有钱的。 6. 像一个亿万富翁一样说话。 注意你的语言和念头,消除那些穷人的念头“要很辛苦才能挣到钱”,“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我总是没钱”…时刻保持正念。 7. 出于需要而不是占有。 别人送给自己某样东西,虽然自己并不喜欢或并不需要,因为是白来的,就收下来,这个东西没有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它在你那里就是负能量。 8. 喜欢囤积是内心匮乏。 看到打折就有购物欲;原计划买一个但担心不够就多买几个;点两个菜就够了偏要在多加几个,这体现的不是富有而是内心的担心和匮乏。 9. 消除别人有我也要有的自卑心理。 人手一部Apple,我也要一个;人人一个LV,我也不能少;别人去香港,我要去欧洲…由于自卑才需要靠外在的东西体现你的价值。 攀比、炫耀的本质是自卑,不自信,需要靠外在的东西体现自己的价值。 10. 你值得拥有美好。 去试着做一些你不曾做过的美好事情,一顿美妙的晚餐,一件性感的裙子,美丽的鲜花,做个美甲,装修房子…告诉自己“我值得拥有美好的一切”。 天道思维:丁元英说了一句非常深刻的一句话:知识和道理没有用 知道道理的人很多,但多是呈道理和知识存在,不是自觉。 道理和知识本身是没用的。知识学了不用等于没用,实践才有用。 《天道》中,丁元英对芮小丹是怎么样的爱? 是一种“真正”的爱。 01 错误的关系 老来伴的思想:认为夫妻就是生活在一起,两个人就应该相敬如宾,彼此宽容,没有任何摩擦争吵。 老来伴的思想实质是没有激情与亲密的忠诚。 偶像化爱情:把自己爱慕的对象神话,认为会有一种神仙眷侣的爱情。 这里的恋爱者相当于把自己的美好愿望投射到了对方身上,这种虚假的爱会让一个人充满幻想而最终迷失自己。 偶像化的爱情本质是没有亲密与忠诚的激情。 02 真正的爱 而芮小丹和丁元英的爱情则属于这一种,真正的爱。 在保持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两个人的合二为一。 比如,芮小丹在和丁元英对于未来的规划上,并不是简单的以丁元英为主,或者是以自己为主。而是将两个人各自对于未来的期望,产生一个交集。 芮小丹是要上大学进修,而丁元英就想找到人少的地方,有个大房子可以听音乐。 这里的交集就是保证彼此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但是这种爱是非常难的。也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 两个人必须都是成熟的人,懂得给予和付出,懂得关心、尊重和认识所爱的对象。 两个人遇到彼此的时间也非常合适。芮小丹是独立又本真,而丁元英则经过感情的失败,打磨了原来对于感情过于理性的思维。 小说中因为芮小丹离世,丁元英伤心到吐血,也是说明这两个人的联系有多深。 他们两个人的爱,让彼此不再孤独和恐惧。 《天道》中刘冰“越努力越贫穷”的原理 为什么你越想得到一个东西,越努力的去抓,就像老天爷故意跟你开玩笑一样,结果反而越是得不到。 为什么你越想要一个东西,反而会离它越来越远呢?陷入越努力越贫穷的怪圈呢? 01越努力越穷背后的原理 杀富富不去,济贫贫不离。 越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扶贫,穷人反而越来越穷,富人反而越来越富。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即欲望大于现实。 比如,感觉心烦意乱,觉得自己的时间太少,而要去做的事情又太多;感觉手头拮据,有永远都还不完的账单。 稀缺性是指现实中人们在某段时间内所拥有的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时的一种状态。它反映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 个人觉得对于这个现象更精准的表述应该是“注意力长期占有”。 “注意力长期占有”,更侧重指的是一个人的注意力,被迫占有。 从而产生的一种无处释放的焦虑压力。比如,陷入饥饿的人,无时无刻都在想着食物。食物完全占据了他的注意力,除了食物线索以外,其他一概都不关心。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注意力被长期占有的情况? 人的注意力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神游状态,对外界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第一种是专心状态,集中注意力专心做某一件事。 第三种是“注意力被占有”,这代表的是一种极端情况。 当人的身体感知到一种紧急情况的时候,会给大脑发出警报,强迫大脑一直注意这个警报信息。压制其他信息进入到大脑中。 人处于这种紧急情况下,人的大脑运作方式,处于这种情况时,人会作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比如,书中举的一个例子,根据统计,美国消防员意外殉职事件中,其中20-25%竟然是在去火场的路上,跟其他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原因是因为没有系安全带。教授分析,消防员接到火警以后,就会处于一种时间稀缺的状态,在路上就预估消防策略、预估火势大小等等,反而把系安全带这种重要但平常的事情忘记了。 稀缺,如何让我们陷入贫穷和忙碌? 当我们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我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稀缺的东西长期占有,看不到事物的全体、真相、本质与规律,我们所采取的所谓“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事物运行的内在逻辑。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越缺钱越贫穷,越忙碌越没时间,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02稀缺导致的四种负面思维 当人一直处于一种紧急情况下,整个人的思维会四个特点: ① 管窥效应(偏见) 就是你看任何问题,都是从一根管子看东西,管子外面有什么你都看不见。 刘冰其实就是陷入这种状态。 公司刚成立,各种要做的,要处理的事情一堆。结果,刘冰反而开着公司的宝马,到处跟自己狐朋狗友显摆,还自封了一个刘主任的头衔。 更有意思的是,被批评了,还觉得特别委屈。 干的干死,歇的歇死。 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被死死钉在了自己匮乏的东西上面。刘冰是钉在了发财有面子上。 ②透支未来(短视) 债务是慢慢滚大的。 注意力占有导致的一个特征就是极其短视,只要能改善当下一点点好处,哪怕是未来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因为注意力被占有,连一点资源都无法给到对未来的预测。 为了解决当下的难题,就会向未来借时间或者金钱。 现在有些还处在校园里的学生,为了一部手机就开始借贷。由于他们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他们只是计算了自己的生活费开支。一旦出现任何变动,比如有朋友过生日,需要一笔大的开支。整个债务就开始变成滚雪球。 因为注意力一旦被完全占有,就会出现对未来预测能力降低,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③ 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 由于资源稀缺,需要不断权衡,反而耗费了更多的精力,导致进一步加剧短视。 在这种状态里,根本没有未来。没办法为未来留出一点点时间思考。 ④ 导致决策能力下降 由于大脑能处理事情的数量是有限的。 刘冰这个角色的行事表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动脑子,总是被事情推着走,他的个人决策能力水平非常差。在关于是不是要退股这件事的决策上,刘冰不应该跟随叶晓明和冯世杰退股。对于他来说,出资只有3万,这样的现实状况,即使公司破产产生的负债(欧阳雪的垫资),也不会影响到他实际的生活。从他的视角,应该是欧阳雪承担最大的风险。当她给他们垫资的时候,就承担着他们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 但由于注意力占有,直接导致刘冰的决策水平非常差,只盯着眼前的这点利益,从而拿不住股权。 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此时个人的良知被过度的名利物欲所遮蔽,而无法本真地看待事物的真相、本质与规律,无法致其良知。 03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死循环?3大解决思路 ①要有人当头棒喝,让其意识到自己在死循环中。这种就是机缘问题。 ②解决基本的生存处境问题。 ② 减少不必要的决策和留有空闲 决策这件事是非常耗费精力的。但是我们往往在重要的事情决策上,思考太少。在不重要的事情决策上,却花费太多。 比如,刘冰在是否要退股这个问题上,这三个人一合计就做完决策了。对于这件事的思考太少,连跟丁元英打招呼都不做。 总结: 为什么刘冰会退股?为什么你越想要一个东西(稀缺),反而会离它越来越远? 对于贫穷,在极端情况下的人,注意力会被长期占有,导致整个决策质量非常低,让自己一直陷入到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 注意力被长期占有(稀缺),会产生四个负面的思维: ①管窥效应,只看见自己想看的,看不见其他的。 ②透支未来,放大当下的收益,而忽略长期的风险。 ③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进一步加剧短视。 ④导致决策能力下降,继续选择错误的选项,陷入负向循环。 打破这种死循环有三个方法: ①要有人当头棒喝,让其意识到自己在死循环中。 ②解决基本的生存处境问题。从生理上的警告状态走出来。 ③减少不必要的决策和留有空闲,在重大决策上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 稀缺心态,导致决策短视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决策大概率的会违背事物的运行规律,结局反而跟愿望背道而驰。这就是越缺钱越努力越贫穷背后的原理。 如果对未来,你只花一分钟,那么你就要为这个决定,后悔一辈子。 |
|
来自: 昵称6598218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