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有两首五绝古诗入选唐诗300首,其中一是我们之前曾经品读过的《宿建德江》,抒写诗人的天涯羁旅之苦,对于江水的描绘可谓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由此也能够看得出他和王维并列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的实力。
除了那首《宿建德江》之外,另外一首《春晓》,我们的传唱度可谓更高。少年时代我们通常都把这首诗作为简单的田园小诗来看待。但是今天来看这首古诗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内容和思想表达,绝非我们读的那么简单。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诗虽然只有20个字,但是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至少有三种伤悲。 首先这首古诗有伤春之意,这是最为浅显的一层。古人对于春天都是会有如此的表达。因为春天实在是太过美好,但是春天的逝去也太过于迅速。花期很美但是很快就能够过去,只留下遍地落花,残花败柳。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很明显就表达的这种伤感。虽然下笔很轻,但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深沉的悲哀。而且遍地落花更容易带给我们一种繁华落点的伤感,诗人的触觉比我们要细腻要敏锐,他的伤感可能要远超我们的理解。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首古诗是一首田园小诗,写春天的景色却采用了别出心裁的手法。不写颜色不显味道,只通过声音可以显得出诗人独特的感悟。而且这种落花都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表现出来的,本身就赋予了诗歌无尽的哀叹,隐藏着一层说不出的感伤。
而且这首古诗虽然只有20个字,其实也隐含着诗人残酷的人生经历。孟浩然和盛唐所有的诗人一样,都渴望能够建功立业,渴望能够在大唐的政治史上永久的镌刻下自己的名字,光宗耀祖光耀门楣。可惜虽然诗名很高,在科举上面却是连年受到挫折。
从714年孟浩然25岁开始,他的亲朋好友都陆续的高中进士及第,但是他自己依然是一介布衣。公元727年,将近40岁的孟浩然在参加长安科举考试,本以为稳操胜券,最终还是名落孙山。即便是后来王维等人把他引荐到唐玄宗的面前,依然没有能够打动皇帝,也没有能够为自己夺得一个官位。人生失意之后,孟浩然只有下决心泛舟江湖,隐居山林。这首古诗就是他隐居山林之后所产生的感悟。
春日清晨看到遍地落花,孟浩然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往事的隐晦表达,全是心酸,全是悲凉,繁华落尽只留下悲凉心境。 这两层意思我们都很容易理解,第三种一所以就从更高的角度来抒发这种表达。当时的盛唐王朝发展到了顶峰,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但是在盛唐王朝的背后,由于唐玄宗的不思进取,繁华的背后已经受到了危机。
“处处闻啼鸟”,其实已经预示着唐王朝危机四伏。唐玄宗不思朝政,朝廷陷于李林甫杨国忠奸佞之手,社会一片黑暗。所以这首古诗还有更深刻的意义,他把自己对现实的关照隐藏在诗歌当中,有一种非常深刻的触摸和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