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微软发布了超乎市场预期的2019年第四季财报(截至2019年6月30日),财报显示微软第四季度营收337.1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净利润为131.8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9%。 这一财报让微软20年来重返市值第一,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目前,其市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相当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三家公司的市值总和。 在亚马逊、谷歌、苹果、Facebook等科技公司出尽风头的当下,微软的卷土重来出乎很多人意料,因为在后比尔·盖茨时代,微软几乎错过了21世纪计算领域的每一个重大趋势——从手机、移动操作系统到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甚至微软的核心和主要供血来源“Windows操作系统”也在2018年4月被宣布停止开发,当时市场将微软这一“断臂求生”的行为解读为“长期灾难的开始。” 很显然,2019年的新财报让这些“误解”烟消云散,也让华尔街、科技圈、学术界的目光再度聚焦于这家看上去日渐式微的科技公司。伦敦商学院甚至在近日将微软的复兴故事列为研究案例之一。 昔日的科技巨头是如何在一次次错失后扭转乾坤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微软的新掌门萨蒂亚·纳德拉。自他2014年上任以来,微软就开始了真正的转型。 纳德拉先是减弱Windows操作系统在微软的地位,再将微软的重心转移至各种基于云的Office应用和生产力套件,并且这些服务平台不再局限于PC,而是拓展到所有平台。此外,微软为了保证云计算领域实现快速增长,对公司架构进行了重组,分为三个部分:智能云、生产力与业务流程、更个性化计算。 这一做法让微软的收入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客户以一份固定期限合同购买windows系统上的软件,销售完成后,微软就可以获得收入。现在使用云服务模式,就必须按照使用量付费,也就是客户使用服务时才会产生收入。 而从2019年第四季度财报来看,生产力与业务流程部门第三财季的营收为102.42亿美元,同比增长14%。智能云部门营收为96.49亿美元,同比增长22%。更个性化计算部门营收为106.80亿美元,同比增长8%。它们三者共同铸就了微软的复兴。 但是,放眼全球科技公司,做云服务的不止微软一家,为什么后续发力的微软可以“闷声发大财”?换句话说,其它科技巨头能从微软的经历中学到什么? 第一:长远的目光很重要 在纳德拉成为掌门人之前,微软一直沉迷于自己最重要的“印钞机”——Windows系统,结果错过了互联网领域和智能硬件领域的多次变革。 纳德拉上任之后,首先就是“杀”掉这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其次在各公司都开始习惯租用“计算”能力时,纳德拉押注“云端”。放不下眼前的利益,便会在未来失去竞争的优势。已经迟到整整十年,微软破釜沉舟的决心显而易见:从2016年至今,微软每半年在云业务方面的投入都会比前半年增长10%至20%之间。 第二:贪婪不一定有回报 过去微软一度狂热地推崇Windows系统,压榨客户或合作伙伴、扼杀自己的竞争对手,使用错误的手段保住Windows系统在计算领域的“绝对地位”。这些行为为微软招来了反垄断调查,从1997年10月至2016年,微软频繁遭到各国的反垄断调查,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错过几次科技浪潮后,微软的关注度就日益下降,加上新兴科技公司的相继崛起,微软已经不再那么耀眼。微软便顺势而为,放低姿态,以更开放的理念寻找客户和合作伙伴。 在“去Windows化”后,微软甚至开始尝试使用别的操作系统,比如微软Azure云平台使用的操作系统就是自己曾经的竞争对手Linux的操作系统。这种企业文化的转变,为微软在新业务方面带来更多合作可能。此外,微软“服软”,让它的合作伙伴也能意识到,微软的威胁比那个总在寻求颠覆和不断进入其它行业的亚马逊要小得多。 第三:变革文化是一切模式的支撑 此前我们说过,转型成“云服务商”后,微软的收入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客观来看,这种改变可能会为微软带来更多收入,也可能是更少。但微软对企业内部文化的变革,放大了新模式的优势,也为微软带来更多营收。 首先微软雇用了5000名与云业务相关的专业人员,因为微软要保证自己的员工必须了解客户使用云的方式,以便后续销售时激励客户更多地使用。 其次在“不卖个数、卖使用量”的背景下,微软减少了销售人员的部分职责,比如指定销售预测、减少内部评审会议、高管评定会议等。因为微软要保证销售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与客户沟通,并建立长期联系。同时,微软还规定销售员销售新产品的奖金将会高于旧产品(销售合同制)。 最后,微软推出了“重塑经理人”的计划,用人性关怀和指导的理念促进员工与主管之间的交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冷冰冰,这一点对所有科技公司来说都很重要。 第四:学会与监管机构合作 微软的云服务平台Azure从创立之初就想到了要如何顺应数据保护法,此外,微软还提出了许多政策提案,例如《数字日内瓦公约》,建立数字世界的行为规范,保护在网络战争中的无辜受难者。要求谨慎使用人工智能,对面部识别技术加以监督等。 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20年前的微软没有明白这一点,所以它以贪婪和掠夺获得更高的地位,但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时至今日,微软的野心或许已不复当初,但它懂得了如何与监管机构和平相处。至少这一点,就值得近年来屡次因“数据丑闻”站上风口浪尖的科技公司们学习。总的来说,近年来的科技公司抵制潮也基本上没对微软造成什么影响。 昔日科技巨头时隔20年重回巅峰,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它时,它不再像过去那般“肆无忌惮”。正如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所说:“现在,许多事情都改变了”。 的确,时代改变了,微软也在改变:微软Office成为了一种基于云技术的服务软件,吸引了2.4亿用户,这一数字超过了音乐播放平台Spotify和亚马逊Prime的用户总和。与此同时,微软的云平台Azure获得了埃克森美孚、沃尔玛和星巴克等巨擘的青睐。 微软的复兴故事,就像一个洗心革面的垄断者对自己的重塑。重塑后的微软不一定完美,但至少它避开了其它科技公司应该避开的问题,也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到了教训。 至于未来,从Windows转向云服务商只是微软的开始,这条路依然充满挑战。比如上世纪90年代IBM曾经成功地从硬件转向服务,但近年来无论其收入还是股价都几乎在原地踏步。 支撑科技公司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市场、资金、文化等各方面因素。但仅仅“技术创新”一项,就已经耗尽了科技公司的绝大部分精力。它们的命运有时候就像《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的红皇后——不停奔跑,但始终停留在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