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上古文化揭秘

 wlr6688 2019-08-26

我们都知道“满天星斗”,“月明星稀”这些考古上的理论。事实是这样吗?我觉得“满天星斗”的确存在,但主流和重心确有着很明显的区别。满天的星斗在不同时期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

今天我们重点谈下“月明星稀”里这个“月”,也就是“二里头”文化的前生后世。我们会了解到“二里头”的由来和去向,同时也会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寻找到二里头的历史记忆。

傅斯年先生当年提出了《夷夏东西说》,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但并没有影响“东西”二元成为主脉。

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上古文化揭秘

上面插图是我们精心绘制的二里头文化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已经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非常多,西部到达陕西东部,西北涵盖晋南到晋中,东部进入鲁西南和豫皖交界处,南部已经侵入鄂北。二里头文化分五个类型,分别是“二里头类型”、“东下冯类型”、“下王岗类型”、“杨庄类型”、“牛角岗类型”。我们分别用不同颜色进行了标注,中间最密集红色标注的就是“二里头类型”,晋南绿色标注的是“东下冯类型”。这两个类型构成了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发现遗址最多的地区。说明当时古人的聚落形态已经逐渐向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发展。每一种类型具体考古形态上的区别我们就不详说了,毕竟不是专业论文哈,大家了解下就行。

经过大量的文献和古籍研究,我们的结论是,现在主流学者的看法,二里头文化是代表“夏”文化的。我们首先看下二里头的前世和发展,之后我们会将二里头文化考古与历史文献进行衔接。最后我们会通过“考古”、“文献”、“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语言学”、“经验常识”六个方面对否定三代文化在陕、豫、鲁、冀范围的论点进行有力反击。不过要分几篇文章来完成哦。

二里头文化来源目前已知的有四种(知名学者的观点,地摊文不要拿出来说)。豫西说、晋南说、山东说、东南说。这里我们长话短说,但也有必要简要介绍下。

豫西说,持此观点的有邹衡、李仰松、吴汝作、郑杰祥、方酉生、赵芝荃、张国硕等先生。其实这里的关键就是“王湾三期”是二里头还是龙山,不是二里头的话,中间的断代衔接不上,这个我们后面解释。

晋南说,持此观点的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代中晚期文化,而山西陶寺龙山文化与东下冯类型文化是夏代早期文化,所以二里头来源于陶寺和东下冯。代表人物:刘起釪、王克林、袁广阔等先生。

山东说,这种观点很简单,说二里头文化来源于山东龙山文化,连中原龙山文化也是大汶口文化向西发展出来的。吕琪昌、杜在忠两位先生持此观点。

东南说,此说自然指的是良渚啦,说那个饕餮纹和玉钺是良渚的,这个观点不仅有学者认可,陈剩勇、闻惠芳两位先生。而且网上很多浙江人也疯狂得持此观点,我是见识过的。不过等我讲完分子人类学部分,他们就知道自己认错了祖宗。

其他很多“业余学者”通过夸大个别因素来以偏概全的说法,我就不举了,实在不值得一驳。

小结下:豫西说比较靠谱,学者认可得比较多,二里头源于中原龙山文化的王湾类型,这个从考古上有充分的证明,中间的断代也由新砦文化补充上了。晋南自然也很重要,但那属于尧舜的时代,从考古上得来的材料上来说,并没有主导二里头文化的发展,应该很清晰地看到二里头文化与王湾龙山文化的直接传承关系。山东和东南说都是看到了二里头文化里面有其所在地的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在二里头文化里面会多些,但山东龙山和中原龙山之间相互的作用早已经众所周知了。龙山文化我们会在其他文章里详解,这里不展开。至于东南良渚的饕餮纹和玉钺在二里头文化巨大的内涵中及其微小,实在不值一提。二里头文化从诞生到发展自然少不了跟其他文化吸收的交流。但二里头文化强大起来以后迅速的扩张,对其他文化的碾压和冲击,我们会在后面看到。

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上古文化揭秘

明月从新砦升起

由上图可以看到新砦文化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颍河和汝河流域,中心区在新密、登封、新郑、禹州、汝州五个区域。很意外的是分布在京广铁路线附近,看来我们四千年前的祖先就有着敏锐的地理感觉哈。其中最北端的“新乡马小营遗址”竟然过了黄河,接近辉卫文化区,让人很是吃惊,当年究竟发生什么事情让我们祖先的一支穿越黄河向北前进呢?目前已经不可能知道了。不过我们也看到,东干沟遗址已经进入伊洛盆地,说明新砦文化已经开始向西扩张。这张图我们把考证的“夏都”标注上了,我们可以看到阳城、阳翟、黄台就在上面,分别对应着王城岗、瓦店、新砦三个100万平米的大遗址。后面我们会根据文献进行分析考证。

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上古文化揭秘

这张图显示了四个遗址,这里做下说明,郝家台遗址有王家湾三期和二里头一期的特征,其中第五六期与新砦的文化特征相似,但不能确定为新砦文化。周口的乳香台遗址和信阳罗山遗址同样有与新砦类似的文化特征,但同样不能确认为新砦文化。而这个时候“杨庄”这带的遗址还是“石家河文化”的地盘,不过这个是被龙山改造过的“后石家河文化”哦,“石家河文化”已经随着尧舜禹征三苗的军事行动被摧毁,代替的是充满了龙山特征的“后石家河文化”。这些我会在讲述龙山文化的时候去详细讲解的。这里我要补充一句,考古上文化的确定是有完整的科学依据的,不会想当然的去进行划分,所以我们应该相信考古老师们的职业素养,不要张口就怀疑。

新砦文化分布的区域虽然没有超过洛阳西面,但仍然可以说是豫西地区,他的年代晚于王湾三期文化并且早于二里头一期文化。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王湾三期文化下限是前2050年左右,而新砦文化的绝对年代在前2050-前1900年之间。正好与二里头文化衔接上了,通常学术界认为夏朝为前21世纪-前16世纪,与新砦加二里头的年代完全吻合,这里有非常权威的C14检测证据,非专业人士最好不要去质疑。不过有些人就是要质疑也随便好了。对于为了质疑而质疑的人我也不想说什么了。

小结:新砦文化从龙山文化走来,一弯新月冉冉升起,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祖先,在嵩山南麓用辛勤的汗水,为中华文明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明月在二里头照耀中华

与龙山文化广阔的覆盖区域不同,二里头文化明显缩小了很多,从考古学上来说龙山末期开始,王湾三期文化及其周边地区突然陷入一个低谷,同一地点的文化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嵩山周围的几座古城几乎同时被废弃。王湾三期文化代表的人群活动重心从嵩山东南的颖汝地区开始向嵩山西北的伊洛地区转移。而考古发现,伊洛地区遗址的数量从92个减少到40个。墓地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王湾三期开始不注重死者的埋葬,墓里也没有了陪葬品。这些说明什么呢?

说明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氏族社会正在走向解体,新的政治生态,城市群落开始代替原始聚落,生产活动的集中管理,让生产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更高的追求,让对制陶艺术性的追求开始下降,就像几千年那次小冰期,仰韶文化的突然衰落,彩陶突然的消失一样。人们更多的是开始新的追求。一个强大的力量正在伊洛盆地聚集,他终将发出耀眼的光芒,照耀整个中华大地,我们的先祖们就是这样不断的交流融合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上古文化揭秘

向西扩张的二里头文化

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到,二里头文化占据伊洛盆地以后开始向西扩张,沿着“涧水”向西一直到黄河边,建立了七里铺遗址,七里铺遗址只有三期文化,夏亡后被废弃,同时在路上沿着河修建了西崖村、三门峡、郑窑、鹿寺几个聚落。黄河北岸对于夏人来说并不陌生,渡过黄河进入运河盆地并建立附都西河(就是东下冯遗址,修建的时间可能更早),并在周围陆续建立了几十个部落,形成了二里头文化的“东下冯”类型。宗族冥氏在这里驻扎,负责保卫“西河”这个附都。夏人继续向熟悉的北方前进,到达临汾盆地,那里有被毁了的古城“陶寺”,夏人在周围建立了几十个聚落。与运城盆地的聚落共同组成了庞大的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聚落群。

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上古文化揭秘

根据我们看到的夏人的习惯,他们向西渡过黄河,进入“遥远”的关中平原,或许是追赶“有扈氏”的脚步吧,在渭水河边建立了“焦村遗址”,同时将同姓宗族“彤城氏”安顿到这里。没准是为了监视有扈氏,因为有扈氏战败后迁徙到这里的,有扈氏最早应该不会在这里,这里离夏的中心区太遥远了。估计还没开始打仗就会饿死。这里距离夏的核心区大概400公里左右,靠两条腿作战行军,估计单趟就要十几天。夏人的先祖虽然最早从关中东进的中原,但那估计过去一两千年了。夏人早已经熟悉了中原,已经忘记了祖先曾经待过的地方。或许几百年后被商人击败的夏人残部中向西逃亡的那支(会是淳维吗?)会在渭水河边感慨世道的轮回吧,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西部一直不是夏人的重点,他们对西边的记忆实在太遥远了,那些留在关中平原的同族们已经开始在草原上纵马高歌了,他们正忙着与陇东那边过来的远亲们争夺马和羊。我们接下来看下夏人的核心区“洛阳盆地”。

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上古文化揭秘

固若金汤的中原

太康时迁都斟寻(二里头遗址),并着手建立庞大的夏都,发生了羿和寒浞之乱。其实就是夏破坏联盟建立国家以后东夷开始抢夺联盟的盟主,这些等下篇讲历史文献的时候再详说吧,我们看下洛阳盆地二里头文化的布局。(见上图)。

洛阳盆地是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区,地势易守难攻,伊洛平原肥沃的土壤又给夏人带来了丰足的食物。夏人分别沿着黄河、涧水、洛水、伊水修建了很多聚落。同时在关隘处修建城市,用来驻兵防守,我们都知道先秦时候实行内外服。有着所谓“大都无城”之说,二里头遗址和殷墟遗址都是只有宫墙没有城墙的,我估计那时候人口增长比较快,交通也不发达,在关隘口部下层层防御的效果要强于盲目修城墙。

黄河北面的布局我们一会看,南面聚落实在太多,重点讲几个。首先是“二里头遗址”,这个基本上被认可是“夏都”。我们先看下洛阳盆地的地理环境。

洛阳盆地,西边是崤山,东边是嵩山,南面试伊阙龙门,北靠邙山,四面环山,中间地平的狭长盆地。我们看下汉朝人的记载,《汉书·翼奉传》:

“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乡篙高,后介大河”。

盆地西边地形复杂多丘陵高山,沟壑纵横。中部和东部海拔递降。南北两侧各有一带状高地,之间就是狭长的伊洛平原。盆地内洛、涧、伊环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出黑石虎牢关可进入华北平原,西出函谷关可进入关中。北渡黄河可进入运城盆地,往南出伊阙,进入颖水和汝水故地。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还有气候,据考证三千多年前,河洛地区是亚热带气候,大象还四处乱窜来着。《孟子·滕文公上》也说尧时“草本畅茂,禽兽繁殖”,“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上古时代都是野兽踩出来的路,没有马车的年代,马路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前面讲新砦文化的时候知道,夏人一开始是生活在嵩山南面颖汝一带的,处于山麓下坡,地面倾斜,河谷纵横,不适于大规模人群的生活,随着发展,所处之地越发的狭小,夏人于是就搬到狭长的伊洛平原,在偃师和洛阳之间建起新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有两处宫殿,两处宫殿整体规模、布局、结构都差不多,面积都是一万多平米。有主殿、围墙、回廊、大门冲南,旁边有侧门、庭院、排水设施。两处宫殿细微之处还是有些区别,据学者考证,二号宫殿是宗庙,用于祭祀先祖的。一号宫殿是夏王睡觉的地方。从文献上来看,宫庙不分的确是最初的一种形态。而二号宫殿要好一些,也符合礼制所说“寝不逾庙”。说明夏人应该有一套成型的“礼制”了,难怪孔子去杞国去学“夏礼”。这些是后话。

从上面图片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斟寻氏所处的“稍柴遗址”,斟寻氏也是夏的同姓宗室,应该是关系非常近的宗室,所以处于王畿之地的要害地方,稍柴遗址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带城墙的城池,应该是夏人用于防守东大门的。距离夏都斟寻也就几公里的距离,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斟寻南北东三面环水,顺河而下就可以到达稍柴遗址。大王的军队随时可以对前线的城池进行增援哈。

东南方伊水的一条支流可以直达“费氏”的方国,费氏也是禹的同姓宗族。我这里还是介绍下禹封同姓宗族的文献记载吧。《史记· 夏本纪》太史公曰:

“禹为拟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祀氏、增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我们前面已经分别提到了“有扈氏”,“斟寻氏”,“彤城氏”,“冥氏”,“费氏”。这篇文章我们会简要提到这些宗族,下篇讲文献的时候我们会详细分析这些宗族在今后夏的王朝中所起的作用。

费国所处的考古遗址应该是“崔河遗址”,崔河遗址对外公布的考古结果没有找到,不过看位置,二里头遗址、稍柴遗址、崔河遗址成犄角之势。那时候的夏人已经懂兵法了哈,不禁赞一个。

向南从“伊阙龙门”顺河而下,可以到达夏人故地颖水和汝水流域。这里有“阳城”、“阳翟”、“新砦”几座大城,与王畿之地遥相呼应,夏的“内服”可谓固若金汤了,结果“祸起萧墙”还是被商一举攻破,这是后话。

二里头遗址西南方不远有个“灰嘴遗址”,这个遗址有石器的加工作坊,应该是专门用来做石器的手工作坊。虽然夏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不过毕竟中条山的铜矿的确并不丰富,石器想必也是不可或缺的了。这已经让其他几个文化羡慕得不行了,要知道,二里头已经用青铜做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了,兄弟文化的“岳石文化”还在用石器农具。不过公元后十世纪的欧洲人也在用石器农具。比一下也不算丢人。

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上古文化揭秘

黄河天堑

我们看下上图,这次我们向北渡过黄河看下夏的布局,首先过了黄河有“原”这个附都,“原”是夏王“相”待过的都城,相为啥跑原去待着不清楚,我估计斟寻被羿和寒浞这俩货破坏得不行,“相”气不过,据说被胁迫去了“原”,而斟寻需要重新整修,相就去原临时待一待,顺便打个猎什么的。先秦时候没有纸,大家都惜字如金,先秦文献没有说原因,我只好瞎猜了一下。不过《竹书纪年》里说“杼”从“原”迁到“老丘”,老丘就是图上最东面那个附都,算了下距离,有一百多公里,杼迁老丘应该是去跟东夷人打仗。文献的事我们还是下次谈。看下聚落和布局。

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在黄河以北并不多,只是晋南有大量的东下冯类型,晋中也有一些二里头文化的遗址,豫北不多,我们图上有四个,实际会更多些,找到的文献就这四个。我们用蓝色进行了标注,是因为这四个到后期都成了“下七垣”文化,也就是被商文化替代了。说明商是从这个方向进攻的,绕到背面渡黄河对夏都进行了攻击,或许是分两路,一路过黄河,一路顺黄河向西,直接攻击的西口。这也是后话。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夏层层防御做得还是挺到位的,“原”是附都,与“斟寻”隔河相望,豫东北是几家东夷人的方国,要说夏人和东夷人怎么说也曾是联盟吧,至少高辛氏和高阳氏(帝喾和颛顼)的部落应该是一伙的。结果就是这层防线最后失守了,让夏功亏一篑。晋中二里头文化遗址就不谈了,实在篇幅有限。重要的郑州区域我们还没谈。

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上古文化揭秘

固若金汤的东部防线

颖水下游两岸分别是黄台的新砦遗址和阳翟的瓦店遗址两座坚固的大城。伊洛水和黄河之间的东部门户有大师姑遗址和黄委会青年公寓两座城池镇守也是相当放心哦。

结语:这篇文章没有讲完布局就已经七千多字了,不能继续了,下一篇文章我会继续讲二里头的布局。其实讲了这么多,这么多的考古遗址,这么完备的防御体系,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如果这里不是一个巨无霸的国家,那么能是什么呢?难道是戎狄在这里玩耍吗?还有很多故事,请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