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动荡和大分裂的历史时期。除西晋时得到短暂的统一外,北方和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北方黄河流域一带,从西晋末年以来战乱频发,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原人民转徙流离,随大批士族地主渡江南下,寻找安身立命之地。这时江南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大批移民的南下,使江南人口激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出现了全国范围内民族大融合的形势。 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商业繁荣,手工业也有复兴之势。南方地区在东汉晚期已经出现的制瓷业,这时就迅速地成长起来,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其中瓷生产基础深厚的浙江地区尤为突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时一些地区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瓷业生产中心或体系,如浙江地区就有早期越窑、瓯窑、德清窑等,从而为后期瓷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瓷器发展的特色,从发展的地域而言,是由南而北;从瓷器的种类而言,是由青而白。 这一时期正是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广泛流布的时期,其影响亦反映在陶瓷制造上,最突出的就是莲花纹饰的盛行。 三国、西晋时期 三国、西晋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以动物作为造型或装饰的器物大量生产。动物有虎、狮、羊、鸡、蛙、鸟等;或作器物的装饰部件,生产出以鸡头、羊头为流的壶和罐;或将动物的主要特征与器物的用途巧妙结合在一起,创作出熊形灯,蛙形水孟,虎子等。 三国吴青釉熊灯 (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三国吴墓出土,底部刻“甘露元年五月造”铭文,是重要的时代标准器,甘露元年为公元265年。该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晋青釉鸡头壶 (高9cm,口径4.5cm,底径5.2cm,壶盘口,短颈,鼓腹,近底渐收,平底。外壁施青釉至下腹。肩部一侧置鸡头流,另一侧贴鸡尾。头尾之间对称置双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人骑兽器 (高17.7cm,该器是西晋瓷塑制品的典范,形象生动,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虎子 (江苏省南京栖霞岭甘家巷吴墓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汉代以来的厚葬风气,在三国、西晋时继续盛行。“送终之制,竟为奢糜。生者无赡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填土。这时的瓷器生产也顺应时代的需要,生产了大量的随葬时器,考古证明这时的墓葬中的瓷明器已逐渐替代了以前的陶明器。这时的明器有猪圈、鸡笼、犬舍、建筑物等等。 三国青釉堆塑谷仓罐 (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南朝瓷器 东晋初年瓷器依然保持了西晋时期风格,东晋中期开始,瓷器造型由矮扁逐渐向高瘦方向发展。以鸡头作流的鸡首壶,由三国、西晋时的短颈、装饰性实心流,到东晋时,颈部加长,流相通,向着更适于实用方向演变,这一趋势到南朝时更加明显,装饰简朴,盛行褐色点彩和弦纹。 南朝青釉鸡头壶 (高24.4cm,口径8.8cm,底径10.7cm,南朝时期的鸡头壶与两晋时期相比造型变得高大,肩部由溜肩演变成为丰肩,直腹。该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朝瓷器 这是一个外来文化教育(主要是佛教)产生实际影响的年代,人们的陶瓷观念在发生变化,陶瓷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北朝的青釉仰覆莲花尊,乍看是一件青铜器,造型富有装饰性,底坐到器腹,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上腹、肩到颈、首如一只精美大杯倒扣其上,和谐而有层次,通体透出庄严感、神秘感。体现出魏晋时期造型艺术的“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美学趣味。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 (高63.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20.2厘米。1948年在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朝白瓷发现少,有确切纪年的只有河南安阳出土的北齐武平元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一批白瓷。这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白瓷,为中国瓷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也为唐代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打下了基础。 |
|